当前农民生态道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2015-04-29 17:17丁胜
安徽农业科学 2015年28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农民

丁胜

摘要分析了我国农民生态道德的现状和发展农民生态道德教育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农民生态道德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农民;生态道德教育;生态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S-9;G4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28-312-03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Current Farmer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

DING Sheng

(Graduate School of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efei, Anhui 230036)

AbstractThe status of farmers ecological moral and significance of developing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 were analyzed, on the basis of this, countermeasures for further strengthen farmers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

Key wordsFarmers; The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生态文明提出人们在不断改造和利用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克服由此产生的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优化并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稳定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获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1]。建设我国的生态文明不仅系统而且浩大,从宏观的层面划分,尤其需要把握好广大农村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这会直接促进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而从农村现阶段的发展来看,伴随着经济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这与农民缺乏生态道德意识不无关联,因此,利用道德去引导农民,对农民开展生态道德教育极为迫切。本文从农民道德现状出发,分析了现实的必要性,对农民生态道德教育的建设途径做了一些探索,希冀对农民生态道德教育建设有所裨益。

生态道德教育是指教育者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道德观出发,实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今天,人与自然关系的日益紧张使得人类自身的生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了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同时也是从人类自身的利益出发,需要人类自觉保护生态系统免受破坏,增强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2]。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离不开道德理念的培养。十六届三中全会所树立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对督促环境的保护,实现可持续的发展都具有巨大的号召力作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环境的问题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农民的生态道德教育是统筹城乡,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题中之义。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需加强耕地质量、农田水利和生态建设相协调发展。培养出社会主义的新型农民。 2008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3]。搞好农民的生态道德教育,对于加强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1增强农民生态道德教育的意义

1.1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诉求和内在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将生态文明的建设摆在了突出的位置,生态文明建设要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过程中[4]。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有其特殊性和重要性。但是纵观农村的发展,粗放式的发展方式使得环境遭到了巨大的破坏,而生态环境的恶化,反过来又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无疑成为了基础。而农民的生态道德教育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引导作用。结合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资源被过分掘取,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农民对环境的保护意识薄弱,这都严重地影响了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因此,加强农民的生态道德教育不仅有利于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为了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1.2深入推进农村改革的现实需要

农业长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为了经济的发展而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正是基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失衡、生态环境的恶化,党中央作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新农村,而良好的生态环境,无疑是建设美丽乡村的一个“硬指标”。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题中之义就是优化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同样,农村的生态文化建设离不开农民的生态道德教育。

1.3全面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有效途径

一个国家的基本组成部分由农民构成。罗吉斯登曾说农民是国家发展所需研究的首要前提,国家对农民如果不了解,会造成许多发展规划难以实施,最终导致失败。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对机构的任何变迁,所要最先考虑的指标都将是农民。农民的影响程度,或者只有占绝大多数的农民被影响,生态文明的发展才能顺利,规划才能实现[5]。农村建设实践活动的成效由农村人口素质集中反映。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中存在的生产力低下,生活方式落后,究其根源,是农民缺乏对生态环境的有效认识。长期的人口结构不合理,农民的素质低下问题已成为困扰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瓶颈。表现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农民缺乏相应的环境保护责任,这是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漠的体现。同时,农民对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技术、新技能不能很好地掌握,使得农村的生态环境缺乏保护的力度。农村生态道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多方面的协同努力才能取得成效。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在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进程中,农民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加强对农民的生态道德教育又是重中之重。生态道德教育活动是一种群众性的教育活动,一些国外发达农业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农民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农民在实践活动中缺乏主体地位,农民自身没有主人翁意识,那么农民道德教育将是一个空洞的口号。数以亿记的农民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将发挥主体作用,因此党中央号召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6]。在生态道德文明的建设中,拥有了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新型”农民将扮演着重要角色。“新型”农民是对新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对生态文明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的人。他们在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中,使得村民的生活更加富裕,农村的乡风更加文明,农村的村容更加整洁,农村的管理更加民主。而加强对农民的生态道德教育,就成为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有效途径。

2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农民生态道德现状

2.1生态道德认知水平有限

生态道德认知是对人与自然的实践交往活动中所产生的关于道德关系及其原则、以及对规范的、观念性的把握活动[7]。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需要被科学认识,当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对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影响达成共识,达到明是非、辩善恶、识美丑时,那么就可以确立人类对待生态环境的正确的态度和观念。当前人们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态度、对于生态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三个方面明显存在欠缺。据相关调查表明,农村居民对涉及平常生活中的生态环境问题,道德判断较为准确。但是多数农民在生态道德认知层次上存在不足。仅停留在“好”与“不好”的浅层判断上,认知深度不够、准确度不足。生态道德认知水平低,缺乏相应地生态知识。调查中发现,在农村地区多数村民将室内打扫的非常整洁、对自家院子的卫生也较为注意,但对庭院以外的公共环境则持截然相反的态度,完全事不关己。乱扔生活垃圾、随意排放生活污水等问题屡见不鲜。一项调查数据显示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表示“渴望了解关于生态伦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尤其是与村民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相关的内容,以及与健康密切相关的内容。调查显示,农民生态道德知识大部分来源于广播电视,广泛的摄取渠道比较缺乏。虽然还有不少农民的生态道德知识来源于学校,但毕竟学校的生态道德教育也存在着非系统性。而居民看电视选择获取知识的随意性比较大,因此依靠这种方式所获得的生态道德知识存在不稳定性和随意性。由此可知农民的生态道德知识是零碎而且片面的,农民对生态道德认知的系统性不够、准确度较差。

2.2生态道德意识薄弱

生态道德意识是人与自然关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主要体现在人们对于和自然关系的认识、态度、观念及行为取向等一系列因素的反映[7]。在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中,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态意识也显现出“功利性”,农民对于自身的利益的维护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这种维护自身的利益需要以牺牲集体利益为代价,以破坏环境为代价,那么无疑是可悲的。农民的生态道德意识薄弱也是道德滑坡现象的体现。农民对与切身利益相关的环境污染能够积极抵制,采取投诉或举报的方式、通过法律的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与此截然相反的是,农民对没有受到直接侵害的自然环境则表现得较为冷漠,与切身利益关系不大或没有直接联系的生态环境甚至丝毫不关注,由此可见,具有现代意识形态的“生态道德”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农民的生态道德意识感还较为薄弱。

2.3生态道德行为失范

行为是品质的外在表现,生态行为同样如此。人们在生态道德认知和生态道德情感的支配下采取生态道德行为,生态道德品质通过生态道德行为表现出来。通过考察人们对于增加收入和保护生态环境关系的行为选择、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践行生态道德责任,来探讨关于农民的生态行为与认知的关系。目前,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具备了一定的生态道德认识不一定会产生正确的生态道德行为,农民的生态道德认知和生态道德行为 具有不一致性。一项研究调查表明,虽然农民认识到破坏生态环境是不道德的甚至是违法的,但是有农民去主动制止破坏生态环境、反对环境污染的现象却寥寥无几。凡是因环境保护而涉及到个人的利益的时候,农民的行为选择多以利己主义为原则进行,生态道德行为与生态道德认知存在不一致的现象表现明显。例如,超过半数的农民认为有效的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措施是对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从而自觉维护环境。但是对于发现有人做出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时,选择向有关部门举报的却连三分之一都不足,相当一部分的被调查者选择气愤但不敢制止、也有少数的被调查者选择于己无关。从这项调查数据就能明显感受到农民的生态道德行为失范现象严重。

3促进农民生态道德教育的对策

3.1发展农村经济,奠定生态道德教育的物质基础

生态道德教育需要融入到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中,涉及对农村生态的新产业要积极推动其发展。显然就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来说,发展还重点依据当地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很少顾及产业特色,因此大大阻碍了生态农业的发展。对农民的生态道德教育需要与增加农民的收入联系起来,农民们富起来了,农民的收入增多了,农民的口袋鼓起来了,现实的物质利益被满足了,这将比言语拥有更强大的说服力,只有实实在在地改变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条件才会拥有不可抗拒的感召力。否则也只能是纸上谈兵,不切实际,只有农村的经济得到发展,才能激发农民学习生态知识的积极性,农民才会自觉运用生态知识。生态道德教育还得要结合农民生存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农村的居住条件最终又可归结为发展农村的经济,要求我们建设美丽新农村。而关于农民生态道德教育的重点问题无疑要改变农村原有的脏、乱、差的生态环境。鼓励农民参与到新农村的建设中来,积极出谋划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使得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这“三清”成为主观的自觉行动,建设美丽新人居,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3.2加强农村教育,夯实生态道德教育的知识基础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前沿,高校也承担着弘扬先进的生态文化,传播先进的生态文明知识的重任。为解决“三农”问题,农林类院校需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高校的全面参与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实效息息相关。首先,对农村中缺乏生态道德知识的农民,需要加强农村中的职业教育。农林类院校因为长期从事农业、林业类的相关教育,不仅具有优质的教学资源,同时也具备从事对农民开展职业教育的资格。从高校中选出一批优秀的老师,深入到田间地头、深入到农民中间去,指导农民使用先进的农业技术,为农民传授生态文化知识。其次,对农村缺乏技术,在高校中可以适当调整一下教学重心,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农村的实验基地,将学生的学习、院校的研究与农业的产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后,对农村缺乏产业的支撑,导致在新农村建设中缺乏物质动力,可以通过职业培训,激发农民自主创业的积极性,多开展生态文明的实践活动,鼓励毕业大学生参与到农村企业的创办中来,服务于基层、扎根于基层[8]。

3.3建设绿色社区,营造良好的生态道德教育环境

深化生态农村建设,把生态道德教育寓于绿色社区建设过程之中。要激发农民自觉学习、运用生态知识,就必须让农民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获利。农民长期生活在环境遭到破坏,土地遭到污染的生态环境中,会使得整个人的精神生活受到压抑。因为这种以损害环境而谋得的经济增长,虽然在短时间内可能有利于农民的物质生活的提高,但是环境的恶化必然会反过来抑制经济的增长,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严重地损害了环境,这对农民人格的完善起到了破坏作用,更不利于美化农民的心灵。对不同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应做到因地制宜,对农村社区的住房合理规划,美化农村的环境,绿化农村的社区,使美丽新居和绿色社区相得益彰,充分地绿化会对农民的生态道德情感培养起到促进作用。绿色社区的建设,与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同样密不可分,当然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相关[9]。因此,农民的生态道德教育也需要物质和精神激励相结合,优奖劣惩,激励农民为社区,为个人的共同利益而奋斗,营造美丽社区[10]。

3.4完善基层组织,建立生态道德教育的实践平台

农民生态道德教育要想运用于实践,需要搭建全面的、系统的、清晰的教育实践平台,可以使更多的农民享受到优质的教育服务和资源,创造出利于农村发展的机会。例如:建立一批农村的培训机构、使一些从事农业科技的人员,农村的干部们定期入班培训;可以利用乡镇学校的优势资源,使中小学生接受正规的生态课堂教育;建立各种功能于一体的乡镇站,可尝试集示范、试验、推广、培训及经营服务于一体的一条龙服务。在各个村民组建立村民服务站并且可以开通农民生态科技服务车,加大生态知识的传播力度,加强对生态科技 的推广 、针对农民的培训提升力度,使农民生态意识提高。从组织的发挥作用来看,村委会在进行农民生态道德教育上时具有直接性、实效性。发挥村委会的组织作用,倡导建立生态文明村,会起到巨大的示范作用。要组织村民学习,定期开展实践活动,深入到每家每户,更要走向田间地头。当然农民是主体,针对农民开展生态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必不可少。开展“植树节”、“环境保护日”、“热爱大自然”活动,定期对农村的卫生环境进行评比,选出文明环保户;创建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建立生态保护园、建立自然保护区。在开展这些道德实践活动中要使农民积极参与到生态道德教育实践活动的基地中来。不断提升农民精神文明,真正使实践活动有农民的参与、乐于参与。

参考文献

[1] 曾雅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视野下新型农民培育的角色转化[J].广东农业科学,2013(9):225-228.

[2] 张永斌,徐再高.论对农民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必要性[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2):200-202.

[3] 朱西括.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思想述略[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12(4):11-14.

[4] 吴广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融入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3.

[5] 埃弗里特·M·罗吉斯登.乡村社会变迁[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320-321.

[6]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1-4).

[7] 杨青,丁利锐.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生态道德教育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2):8-9.

[8] 华启和.新农村背景下加强农民生态道德教育的思考[J].成人教育,2008(1):33-35.

[9]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7.

[10] 王斌,伍晓辉.当代农民生态道德教育论析[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31(7):71-73.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建设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农民丰收歌
促进农民增收 粮食部门责无旁贷
试论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若干思考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工具性价值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