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瑞克自留地
被光环掩盖的热门社交产品
据腾讯2015年第一季度的最新财报显示,手机《QQ空间》用户已达5.68亿,比《微信》国内外所有用户数的总和还要多出1 900万。腾讯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5月1日《QQ空间》用户单日上传照片的数量超过了6.5亿张。
《QQ空间》用自身的成长告诉我们,所谓的极致简单的社交产品根本是个伪命题,所有宣扬自己将一个痛点做到极致的社交产品,最后都死掉了。而活下来的社交产品,无论是微博、《陌陌》、QQ还是《QQ空间》,都在不断的增加新的功能,企图满足用户更多的需求。就连一直宣扬极致的《微信》,都在变得越来越复杂。最终市场需要的还是以一个中心为环绕的生态。而《QQ空间》的成功,又经历了怎样的变革呢?
不断改变的社交试验场
腾讯是一家公认的社交巨头,而《QQ空间》就是腾讯最大的一块试验场。如果有心的朋友会发现,QQ早几年的客户端版本号后面,永远都会跟着代表公测的单词“BETA”。腾讯的文化里一直有这样的传统,那就是发现一个新兴市场的时候,就会成立项目组去做测试版本,做得好就独立发展,做得不好就砍掉。《QQ空间》和《微信》都是这样诞生的。
《QQ空间》最早的时候是为了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作为QQ的虚拟化产品延伸存在,为用户提供博客及相册等服务,通过单纯的销售黄钻以及一些虚拟道具等来实现盈利。随着SNS社交游戏的火爆,《QQ空间》迅速上线了偷菜和抢车位等热门社交游戏,并逐渐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应用中心。
如今《QQ空间》的应用中心,已经成为了一个独立的生态,所能提供的应用类别数不胜数,范围已经扩大到了吃喝玩乐各个方面。可以说移动互联所拥有的APP有多少分类,《QQ空间》的应用中心就有多少分类。而十年以来,其产品变化又有哪些呢?
博客与微博的结合体
《QQ空间》最近一次大的变化,是伴随着微博而发生的,如今的《QQ空间》中心页,与微博倒是有了几分相似,都是以用户动态信息流为主。
最早的时候提供给用户写心情的分类“我的心情”,已经正式更名为“说说”,其产品形态具备了微博的所有特征,并且成为了《QQ空间》的第一入口,放在了空间个人中心的置顶处。
对于具有“微博”性质的产品,腾讯一直都是非常重视的。从最早的“我的心情”,到一个已经消失了的产品“滔滔”,到后来的《腾讯微博》,腾讯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尝试。在经历了各种失败之后,最终还是选择了与《QQ空间》相结合。有人说《腾讯微博》失败了,在笔者看来并非如此,腾讯真正的“微博”产品,其实是QQ空间里的“说说”。
当市场都在追求单品极致的时候,腾讯却在做两手准备,一手是推出相似的单品去和市场竞争,一方面却又在将这些功能不断添加到自己的《QQ空间》里面去。我们如今回头再去看《QQ空间》,你会发现,这是一个四不像的产品;它具有除实名认证以外的,所有社交产品的特征和功能。我们以手机端的APP来说,《QQ空间》的布局和结构,与《新浪微博》甚至有那么几分神似,那么《QQ空间》又是如何打破自身产品边界的呢?
模糊边界的社交产品
虽然《QQ空间》在最早的时候有一些模仿MASPACE的痕迹,但是随着它的不断发展,却走出了一条独属于自己的社交产品形态。当那时的社交产品都在一丝不苟照搬国外软件的时候,它却完全不按常理出牌:将所有的社交功能一锅端,全汇聚到了一起。
可以说《QQ空间》是国内社交产品中的一个异类,它什么都不是,它却又什么都是。《新浪微博》说自己是微博市场的第一,但是《QQ空间》的月活跃度却远超微博。《新浪微博》的兴起一定程度上抢食了其博客的市场空间,而《QQ空间》的“日志”功能却一直长盛不衰,这一方面得益于它自身产品形态的模糊,带有微博性质的“说说”不仅没有抢食掉“日志”的成长空间,反而形成了互相带动的作用。而新浪的微博和博客则相反,是自家产品左右互缚的状态,尤其是长微博的推出,更是进一步压缩了博客的生存空间。
写在最后
从《QQ空间》身上我们可以得到两个教训,一个告诉我们,很多时候用户的需求是伪需求,用户们一边喊着我们要极致的产品,一边却选择了越发复杂的微博、《QQ空间》和《陌陌》等;另一个则告诉我们要适时的本地化,打破产品边界。而以往市场对于社交产品的形态过于僵化了,博客、微博、轻博以及SNS等,产品边界泾渭分明,然而事实上这种划分最后都难逃被摒弃的命运。如果新兴社交产品仔细去研究《QQ空间》的发展历史,会发现其值得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