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言
【摘要】幼师钢琴教学多元化是现阶段幼儿教育的要求。幼儿钢琴教师需要立足实际情况,准确掌握幼儿心理,从多角度出发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吸引幼儿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本文主要从学生兴趣、学习习惯和能力等角度出发,全方面探讨了幼师应如何实现教学的多元化。
【关键词】幼师;钢琴教学;多元化
钢琴课是幼儿的重要课程之一,钢琴课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陶冶幼儿情操,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心态。为了实现教学的多元化,幼师需要站在幼儿教育发展的前沿,整合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更新已有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以此达到幼儿钢琴教学的最终目的。
一、趣味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的良师益友,能够帮助学生克服在练琴时遇到的困难,并让学生主动投身到学习和练琴过程中。因此,幼儿钢琴教师需要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作为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制定教学内容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让学生感受到钢琴教学并不是枯燥无味的教学,而是与灵魂沟通的过程。例如,教师可以突出钢琴课程的趣味性,摆脱课本的束缚,根据课本知识自编教材把音符幻化为可爱的形状和动物,让学生接触不一样的知识。教师还需要抓住“示范弹奏”这一环节,把自己的感情与钢琴曲目融合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情绪的变化。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选取节奏欢快的曲目,激发学生的学习意愿,让学生能够主动的要求学习和演奏钢琴曲目。当然选择的曲目需要符合幼儿的年龄、心理特征不能为了教学而教学而应该为了学生而教学。
幼师在进行钢琴教学时还需要重视课前导入过程,设立“课前三分钟”活动,让学生在课前自主的选择曲目,改变传统的强迫教学方式,让学生的好奇心带动其激发学习的愿望。进行趣味教学是现阶段幼儿钢琴教学的要求,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突出课程的趣味性,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化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回课”环节中,教师需要改变传统学生被动检查的做法,以小组讨论等形式代替学生被动调查,这样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主动探索钢琴学习的未知领域,从而使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和丰富。
二、科学指导,培养学生练琴习惯
幼儿教师在钢琴教学时不能因为幼儿的年龄、心理等情况选择消极的教学态度和非科学的教学方法。幼儿阶段是重要的成长阶段,作为幼儿钢琴教师不应该把教学活动单单局限在培养学生能力上,还需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练琴习惯,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练琴方法。
课下,大部分的学生会把练琴当作自己理解教师上课所讲内容的重要途径,但是有的学生急于求成,不掌握科学的弹琴方法,最终只能事倍功半。所以教师在授课时还需要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心态,掌握正确的学习态度,脚踏实地不急于求成。教师要告诫学生练琴的时间长短不能决定技术的高低,如果无法掌握科学的练习方式花费再多的时间也只能是无用功。教师还需要指导学生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合理安排自己的练琴时间,做到劳逸结合。在学习之后练一会琴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教师还需要定期与学生的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在某一特定时期的心理活动,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在指导学生练琴时,教师要教授学生不断探索慢练、分手练以及分声部练等方法,提高自己的练习效率。
除了科学指导学生练琴之外,教师还需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摆脱拖延症,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专注一件事,不能一心二用。教师还应该要求学生用脑思考而不是盲目的追随大众,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是最重要的。
三、因材施教,鼓励学生自弹自唱
不同学生因年龄、生长环境的不同在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幼师在进行钢琴教学时需要充分掌握不同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年龄情况,因材施教,以此提高教学效率。
有的学生来自农村,对钢琴的认识尚浅。因此,教师在教授这部分学生时需要从基础出发,先让学生们了解钢琴的结构和发声特点,在此基础上深入讲解其他知识。有的学生来自于城市,跟农村孩子相比有自我优越性,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不认真、多动。教师在教授这部分学生知识时需要肯定他们的创造力,并在肯定的过程中渗透谦虚的精神,帮助这部分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态。在选择练习曲目时,幼师还需要区别不同孩子的技术缺陷,根据他们的缺陷为他们选择合适的曲目。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技巧时,教师则需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并用自己的方式演奏曲目,让学生通过自我演奏树立良好的信心,为其今后的学习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而言之,幼师在钢琴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鼓励学生自弹自唱表达自己对钢琴曲目的见解。笔者认为,幼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把眼光局限在提高钢琴教学质量上,应该把推动幼儿钢琴教学长远发展作为最终的教育目标,真正让学生感受到钢琴教学的魅力,帮助学生掌握技巧,增加能力。
参考文献
[1]程桂林.高师钢琴课综合性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音乐教育,2011(5):
12-13.
[2]熊庆敏.幼儿示范钢琴教学实践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2013(4):
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