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青未了』

2015-04-29 00:44张炜
山东画报 2015年16期
关键词:齐鲁诗作写作者

张炜

杜甫年轻时候的诗作保留下来的不是太多,如一千四百多首之中,到四川之后的就占去了百分之七十,而三十五岁之前的作品数量就更少了。如果将杜甫的诗按照编年体排下来会发现什么?一个显著的特征是更沉郁了,更怀旧了,更悲怆了;但从诗艺上讲却更周全了,更精致了,更丰腴了。前边或偶失于青稚,而后边的稍有雕琢——一个大诗人也不能幸免于人生与艺术的规律和格局。

有人会说杜甫比起李白的诗作来,其年轮的痕迹更为深重。的确是这样。杜甫在晚年的作品中凄怅浓重,这与早年是大为不同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样的著名句子只有后来才能写得出,也是最为典型的。可是就在这句之前还有一句更有名的,就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多么开阔辽远与萧杀的自然秋象,而诗人在这种天象之下的悲悯与惆怅,又显得多么茫然无助、孤独和潦倒。即便是以豪壮之气见长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中,也透出了无比的哀伤和悲愁,有着令人痛彻的叹息:“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顿洞昏王室。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寂寞”“风尘”“散如烟”“映寒日”,是这些辞与意。

李白的狂放则多少掩去了这种年轮的痕迹,虽然仔细辨析仍然存在。即便痛诉狱中苦情和惨状的《万愤词投魏郎中》,也有豪迈夸张的句子:“蓊胡沙而四塞,始滔天于燕齐。何六龙之浩荡,迁白日于秦西。”然后才是具体惨况的描述:“恋高堂而掩泣,泪血地而成泥。狱户春而不草,独幽怨而沉迷。兄九江兮弟三峡,悲羽化之难齐。”像类似的悲苦之诗在他这儿是比较少的,即便有也透着奇特的豪唱风格。人们会稍有不解:都到了随时被杀之期了,而李白还有心情起劲地“拽”!这一类诗还有《南奔书怀》《在寻阳非所寄内》《九月十日即事》《临终歌》等,总让人感觉颜色还是相对明净的,调子还是昂起的,唤不起人们对杜甫那样的怜悯之情。李白性格中的乐观主义因子,使我们将他的狱中嚎哭读出了更多的怜爱,而不是同情。但不知为什么,我们会觉得李白比杜甫更孤独。他一生从前到后的七八百首诗中,前后一致的全是纵情豪歌,是虚无缥缈,是沉迷酒仙。这种风韵基本上是贯彻到底的。

杜甫的《望岳》《画鹰》《赠李白》等早期诗作,较之后期轻快单纯,也有更多的稚趣。“决眦入归鸟”,眼睛为搜寻归鸟都快瞪裂了;“侧目似愁胡”,鹰的眼神冷峻怪异而又陌生,就像外国人的眼睛似的;“方期拾瑶草”,期待和李白一同寻找长生不老的仙草。越是到后来,这种情趣就越是缺乏了——只是在成都草堂时期才写出了一些生活的逸情趣味,算是特别的一笔;更多的,仍代之以三十五岁以后的沉重记叙,更有晚年的凄苦哀号。从诗的技巧和氛围上讲,中年丰腴而锋利的诗多起来了。到了晚年的《秋兴八首》,则从各个方面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有人甚至认为这组诗已经到了“增一字则多,减一字则少”的地步,认为已经是抵达至境的律诗典范。这样的赞美从方向上看是不错的,也是对杜甫艺术成就的最高颂扬。不过晚年诗的推敲斟酌与锤炼还是留下了痕迹,好在才华与经验悉数走到了一个极端的诗人,能够最大程度地掩去这些痕迹而已。

对比杜甫早期的诗作,那种青葱气象已经没有了。这是生命的必然现象,所谓的得失兼备,谁也没有办法。杜甫在早年探父期间写下的几首诗,特别是写岱宗泰山青色无边,地接齐鲁气势的那一句“齐鲁青未了”,即可用来形容一个大诗人初登诗坛的志向和他的锐利清新和朝气勃勃。杜甫这个人对山东的贡献可谓大矣,他的一句“齐鲁青未了”成为多么大的广告,后人真该好好感谢他。

任何一个杰出的写作者,最初一批作品总是具有极大的预示性,并包容了无限的可能性。仅从他们的人生阅历、阅读范围看也就那么大,直露而出的思想也许并不高明,在技术层面上也多有问题——但为什么早期的文字往往很受重视,有时甚至是传播最远、影响最大?就因为它们投入了一个人最饱满的生命,一些最初的新鲜体验都汇在其中了。作者个人甚至朋友、家族,他们所有的情感和牵挂也都帮助了他。他个人正处于一个非常强有力的生命阶段,正认真而专注地探索问题、思考问题。这种向上的强烈的探索热情,汇聚到文学写作中是最了不起的一种力量。所以仅仅从简单的字面上分析它们,常常还嫌不够。那一种激越、情感、单纯和勇气,其本身就是深不见底的。这些东西,个别专门的学问家也许会忽略掉,但写作者应该明白:它恰恰是构成作品价值的最重要的部分。

猜你喜欢
齐鲁诗作写作者
梁潮诗作《水里边》·源清书法
齐鲁声音
林尊文:我的齐鲁之缘
상경란과 서영수합의 시작(诗作)비교 연구
给初学写作者的意见
看看热闹的世界,做个鲜活的写作者
齐鲁声音
写作
天资聪颖,幼年诗作得赞许
简论梅尧臣写实诗作的晚唐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