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琳
北海银行,抗日战争时期山东抗日根据地建立的金融机构,前后存在了达十一年之久。经历了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两个历史时期。在抗日战争时期,北海银行通过发行北海币等活动,与日伪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货币战争,成为山东革命根据地的主币,保障了山东抗日根据地的金融货币体系稳定,为部队输送了大量供给,推动了根据地经济发展。在解放战争中,北海银行在巩固好根据地金融业务的基础上,逐步接管了城市银行工作,为国家货币金融的统一和新中国银行事业的起步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革命根据地货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胶东“北海币”应时而生
1938年2月,胶东半岛沦陷,日伪“联合准备银行”的“联银券”在敌战区充斥市场,当时国民党政府的法币币值急剧下跌,奸商巨富趁机滥发票券,大发国难财,造成物价飞涨,给共产党的根据地建设、军队供给和人民生活造成极大困难。同年3月12日,胶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和掖县抗日民主政府组建成立,为扭转这一现状,三支队财经委员会拟定4月筹建自己的银行。因掖县地处胶东西北部、北临渤海,故拟名为“北海银行”。同年8月初,拟成立的北海银行首次发行了带有“掖县”地名而没有年份的北海银行纸币,由道林纸石印机印刷,俗称“北海币”。
8月12日,三支队与中共胶东特委领导的胶东抗日救国军第三军(下称“第三军”)合编。15日,在烟台黄县(今龙口)成立了以蓬莱、掖县、黄县抗日根据地为基础的“北海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当月下旬,中共胶东特委和第三军总部机关进驻掖县,接管了原三支队在建的北海银行,并将其扩建为北海专区的北海银行。同年9月18日,第三军与三支队整编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五支队(八路军山东纵队成立后,该部编为山纵第五支队),为了便于北海币在“北海公署”三县范围内流通,当月,拟成立的北海银行将原票版稍作修改,印制了带有年份、不带掖县地名的4种北海币。10月,拟成立的北海银行在蓬莱、掖县、黄县发行了此四种新版北海币,发行量95000元。
1938年12月1日,北海银行正式成立,行址设在掖县城大十字路口以南路西一处四合院内,通告北海币为蓬莱、掖县,黄县三县通用货币。
历经战火淬炼的北海银行总行
为了顺利开展山东抗日战争,1938年12月27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八路军山东纵队(下称“山纵”),1939年8月1日,八路军第一纵队(以下称“一纵”)在沂蒙地区成立,10月13日,一纵机关与山纵机关合并,组成统一指挥部(山纵番号仍保留)。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解决这支庞大抗日武装的给养及政府经费,一纵队供给部开始筹建银行及印发纸币,并鉴于胶东区北海银行的成功经验,将拟成立的银行定名为北海银行。1940年5月,随着司令员徐向前赴延安,一纵番号撤销,山纵的名义随即恢复并指挥其所属部队。
1940年6月,清河北海银行在寿光成立;同年8月,山东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以下称“战工会”)在沂南青驮寺成立,以此为基础,北海银行总行于当年10月正式成立,由战工会财政处长艾楚南兼任行长。
1941年7月,战工会在莒南板泉崖召开全省财经大会,大会确立了在全省统一建立北海银行,战工会的北海银行设为总行,胶东的北海银行改为北海银行胶东分行,清河区的北海银行改为北海银行清河分行。由于对敌战斗需要,初期总行于各分行彼此独立,票子分区发行。
血与火淬炼的红色金融精神
北海银行总行行址起初设于沂南艾于湖,印钞厂设于不远处的大劳峪。随着日寇大扫荡不断加剧,总行及印钞厂辗转于各地,1943年春,鲁中形式恶化,总行及印钞厂迁往滨海区。至1945年秋日军投降前,又由滨海区迁回鲁中,总行进驻沂南县西柳沟。
抗日战争结束后,北海银行总行移驻临沂县城。1946年下半年,国民党大举进攻山东根据地,总行转移至沂南、沂水一带。1947年4月1日,撤到山东境内的华中银行与北海银行总行合并,8月,陈穆接替艾楚南任北海银行总行行长。1948年初,总行迁至五莲县,4月,移驻益都。1948年12月1日,华北银行、北海银行和西北农民银行合并为中国人民银行。1949年11月,北海银行改称中国人民银行山东分行,诞生于抗战年代的北海银行在新中国成立后完成了它最后的历史使命。
纵观北海银行的发展历程,十余载峥嵘岁月,是山东红色金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艰辛创业历程,为中共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经济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而除了北海银行,1940年5月,山东革命根据地鲁西军政委员会发行鲁西币,成立了鲁西银行,陆续在泰西、运西、运东、鲁西北、湖西五个行署区发行,同样在中国革命根据地金融货币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鲁西币的印刷工作面对日军残暴无度的扫荡,有的干部、工人被捕,为根据地印钞事业壮烈牺牲。血与火淬炼的红色金融精神,在历史星空定格成永恒。(本文图片由齐鲁网图片频道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