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走神”

2015-04-29 00:44张炜
山东画报 2015年17期
关键词:神游走神幻觉

张炜

“李白斗酒诗百篇”,这是杜甫留下的一句人人能诵的诗。它由于最通俗最传神地概括了一位奇特的诗人与酒的关系,所以令人不忘。但是李白究竟是不是因为豪饮才能写,这大概还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我们知道,一个喝酒没有节制的人,原因不外乎喝得久喝得多,而后成瘾不能自控;这种饮而成瘾多半是因为贪杯难舍,或者是愁闷所致。大概李白和杜甫两个人更多的是为了排遣愁闷才要喝酒,最后也就有了酒瘾。一般来说给人豪饮印象最深的是李白,其实杜甫也是一位合格的酒徒,他的诗中也多有这样的记载。

一个总是在酒精中恍惚的人,能够写出李白那些绝妙和精美的诗句,这似乎大可怀疑。李白嗜酒,却未必于沉醉中写出了杰作。他可能醉后有过写诗的欲望,并且也写过一些,但一定是在醒后认真地修改过。酒对诗的重要,不是指一喝酒就有了写诗的灵感,而是指酒能在某种程度上使人获得生命的自由状态,而这种状态可以使人摆脱世俗规范。这里表面上看有些类似于西方的“酒神精神”——摒弃后天的文化影响,人类天性中原本就有某些相通之处。但细究可见,在李白这里其实更类似于中国道家的神仙态境。酒神精神是狂欢,是自由,与向死而生的悲剧有关;而道家却有逃避的倾向,与儒家形成了一种对立与互补。

李白的诗总体给人以幻觉感,缠裹了一层恍惚缥缈的“仙气”,加上多有与酒有关的内容,所以才往往让人与醉酒联系起来。但这样一来就把诗人特有的气质给表相化也简单化了。这种“亦幻亦仙”的思维特征,其实更多的还是和他的神仙思想有关。

当年的一些大道士都是李白的朋友,如司马承祯、元丹丘、吴筠、高如贵等。在初入长安的一段时间,还有中晚年的一些时段,他或者在山中独自修道,或者与道士们生活在一起。炼丹对他来说就是一种专业的研究和实践,这种生活对他的健康不见得有好处,但对一种诗歌艺术特质的形成一定是大有裨益的。神志迷离的远望,对神仙的无限向往,这既是他诗中一再出现的内容,更是诗的气质。这一点与杜甫的区别就很大。李白的天外飘游感浓重,而杜甫的大地辗转感强烈。可以说李白属于天空,杜甫属于大地,一个天上一个地上,所谓的“天壤之别”。

一个相信神仙的人,一个经常吞食丹丸的人,这样的人才会写出那种充满幻觉的诗章。李白的游历与杜甫的跋涉也不尽相同,他花费许多时间对名山大川的造访,是为了向往神仙和寻找道家。而杜甫越是到后来越是为生活所迫,是为生计奔波。杜甫和李白的诗中写了大量的人生之苦,但是给人的感觉仍然大有不同:李白常常为一些形而上的痛苦所纠缠,为神仙问题、再生问题、长生不老问题,是这样一些莫名的苦恼;而杜甫的苦与痛常常是极现实极具体的,贫穷、风寒、百姓、饥饿等,很少有李白式的“走神”和迷惘。这是他们诗歌气质上最重要的、不可以忽视的差异。

今天的文学,包括人文学科的其他部分,要么极为缺乏形而上的内容,要么让形而上的追求破坏并弄丢了生命经验的丰沛感受,成为干瘪空洞的、日常生活的对立物。

说到李白的“走神”,这里牵涉了重要而复杂的问题。首先是闲暇——对比长时间的劳作,这时才有可能出现一种冥想和无所事事,白日梦,游离肉体的局限,走入沉思神游的悠然状态。这时可以听凭世界和事物自己运行,正是最富于创造的时刻。这种“走神”与社会功用观念相对立,比工作和工作中的停顿都要高级,进入了更高的秩序,成为一种超越平凡世界的独立存在的力量。它不是消极的,而是生命中的礼物——一件于无意间降临的厚礼。

杜甫和李白常常沉溺于酒中,以酒浇愁,可是杜甫的作品中却少有那种迷离和幻觉。所以说李白的这种诗的气质之谜主要不是因为醉酒,而是某种天性所致。当然醉酒跟神仙气质并不对立,醉酒带来的生理和心理上的自由,恰与天人合一的神游是一致的。

猜你喜欢
神游走神幻觉
花影
自吟
恭喜你走神了
为什么上课走神
真实的幻觉
走神
当代艺术家处于自以为是的幻觉中
远方
召唤与留白——读李元洛先生《诗国神游》
黄鹤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