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伊关系会实现正常化吗?

2015-04-29 00:44田文林
山东画报 2015年17期
关键词:美伊核计划正常化

田文林

美国与伊朗达成历史性核协议后,有关美伊关系未来走向的猜测明显增多。不少媒体认为,伊核协议不是国际性“条约”,却是美伊达成的历史性“政治谅解”。这意味着美国与伊朗正在从以往的全面敌对,转为微妙的“竞争+接触”政策。核协议有可能改变双方几十年的不信任关系,催生两国关系正常化进程。就连美国总统奥巴马也将伊核协议的达成,与当年尼克松访华相提并论。那么,伊核协议的达成是否意味着开启了美伊关系正常化进程呢?至少在笔者看来,这种前景可能性不大。

首先,美伊结构性矛盾依旧。美国在中东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就是防止地区大国崛起,尤其像伊朗这种“产油国+工业化+革命化”的国家。美国的中东政策基本是围绕“遏制伊朗”设计,重新调整难度颇大。而伊朗的战略目标,就是矢志成为独立自主的地区大国。从实现目标的手段来看,伊朗一是谋求掌握核能力,并将其视为国家崛起的“标配”。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认为,伊核计划是伊朗革命的核心价值的集中体现,核计划有助伊朗实现独立自主。美国反对伊朗核计划,不是因为核扩散威胁,而是伊朗将获得政治和经济独立的杠杆和筹码。“他们反对伊朗的进步与发展,他们不想在中东这一油气丰富、高度敏感的地区,允许一个信仰伊斯兰的独立国家实现科技进步、拥有先进技术”。这意味着伊朗不会轻易放弃核研发活动。二是将“反美反以”作为意识形态基础,通过扶植叙利亚、伊拉克、黎巴嫩、巴勒斯坦等国的什叶派民兵武装,使之能够投送伊朗力量,并将以色列、逊尼派阿拉伯国家等潜在对手拒于国门之外。这种政策调整余地办法较为有限。8月3日,哈梅内伊的心腹哈桑·沙里提马达在伊朗《世界报》发表评论称:“伊斯兰运动和抵抗阵线是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的主要支柱,如果伊朗软化立场,追随这种模式的抵抗阵线也将受到严重损害。伊朗的先进武器系统是伊朗力量的支柱之一,如果赋予维也纳协议削弱伊朗军事和国防能力的权利,伊朗将变成非常虚弱的国家。”这些言论表明,伊朗并没有因核协议签署,而对美伊关系改善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其次,美国与伊朗改善关系动力不足。从理论角度看,化解美伊结构性矛盾的前提条件,除了双方要有一定共同利益,还要有共同的外部威胁,并且这种外部威胁对美伊战略利益的损害或潜在损害,明显超过美伊对立带来的战略收益。唯有如此,美伊才可能实现实质性和解。但目前美伊显然不完全具备上述条件。当年尼克松打“中国牌”是为反对苏联,正是苏联对美国和中国的共同威胁,最终推动中美两大大国走到一起,相比之下,当前“伊斯兰国”对美伊的威胁要小得多,苏珊·赖斯称“伊斯兰国”仍然“很嫩”,而非“不是现实存在的威胁”,因此美伊关系缓和缺乏现实前提;当时中国已经是核武国家,尼克松从未要求中国弃核,但美国却要求伊朗限制核能力,双方某种程度仍是敌对关系;当时中国相对亲苏的林彪集团已被清除掉,中美发展关系障碍较小,但伊朗“革命卫队”等强硬力量依然强大;当时中国对美国主要盟友(日本等)并不构成现实威胁,但现在伊朗依旧对以色列、海湾国家等构成威胁,当年尼克松访华主要使台湾成为输家,当前美国如果对伊缓和,可能使美国失掉全部盟友。这对美国显然是难以想象的。目前,美国在中东仍重点依靠沙特、以色列等地区盟友,并在叙利亚内战、也门内战等重大地区危机中站在伊朗的对立面。伊核协议签署后,美国国防部长卡特、国务卿克里等相继访问以色列、沙特等地区盟友,既是安扰,也是向其提供先进武器,显示美国未来仍将倚重这些地区盟友。

当年中美存在共同战略威胁,双方从尼克松访华到中美建交仍经历了七八年时间,当前美伊并不存在共同战略威胁,双方要想关系正常化,恐怕需要更长时间。

猜你喜欢
美伊核计划正常化
双重竞合: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的双边安全互动
德国专家Н·В·里尔团队与苏联核计划
粒子加速器建设与苏联核计划
朗道团队与苏联核计划
美伊冲突加剧,油价上行,国内能源化工期货全线上涨
成长的经历
20世纪70年代英迪拉·甘地政府时期的印度核政策
中日国交正常化の先駆者
战后改造与国家态度:德国的“正常化”之路
吉米·卡特与埃以关系正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