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良好校园文化

2015-04-29 00:44鄢晓林金辉
成才之路 2015年17期
关键词:创新人才高素质校园文化

鄢晓 林金辉

摘 要:当前,创新人才培养仍然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观之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发现,人才培养中还存在许多不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因素。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缺少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良好环境。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离不开良好校园文化环境。因此,探讨校园文化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性有其必要性。

关键词:校园文化;高素质;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C961;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7-0026-02

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不断发展的国际大环境下,一个国家和民族要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立足和取胜,关键在于是否拥有足够的人才,尤其是高素质创新人才。近年来,中央陆续提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等发展要求,这对高等学校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命题。高等学校应当肩负起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时代重任。

一、何为高素质创新人才

什么是创新人才?是那些能产生具有社会历史首创意义的产物的活动的个体才可称为人才吗?笔者认为:能产生具有社会历史首创意义的产物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发展,这是创新,但这只是少数,通常只有少数专家才能做到。对大学生来说,尚处学习时期,不能苛求他们做出惊天动地的创造。大学生的创造虽然也产生了新颖的、有意义的产物,但这种产物在人类历史上大多并非首创,只是就其个人的历史而言具有首创性意义。人们衡量专家的创造性,其依据主要是人类的文化传统,而笔者认为,衡量学生的创造性,主要凭借个体的发展。就创造活动的过程而言,专家和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或认知能力的本质是相同的。创新人才必备的创新能力基本结构包括两大方面,即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人格。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成分是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创造性人格则是由与创造活动有关的创造主体的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好奇心、求知欲、信念、理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和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等)构成。

什么是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笔者认为,高素质人才不仅是掌握扎实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人,而且还要具备能动的知识拓展、专业创新和独立创业的品格,同时,是否具备创新精神、良好的意志品质也是至关重要的要素之一。概括地说,高素质创新人才应该拥有宽厚的知识基础和丰富的文化素质,这是基本条件;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这是动力源泉和精神支柱;具有健康的体魄和稳定成熟的心理品质,这是可靠保证。同时,他们还是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探求精神,拥有不断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的人。

二、校园文化环境对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影响

当前,创新人才培养仍然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这与高校中“创新教育”相关活动已开展多年的情况是不相称的。通过反思可以发现,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许多不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因素。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缺少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土壤”——良好的环境。既包括宏观,又包括微观的环境,只有二者良性互动,才能利于我国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

从宏观环境方面看,国家正实施人力资源强国发展战略,各种社会资源、经济环境和政策支持等都在逐步改善,这无疑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件大好事。但仅此是不够的,高等学校要借助宏观环境的不断改善所提供的支撑力量,为创新人才培养营造一个良好的微观环境,让他们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施展才智,最终为服务社会做出贡献。

这里的微观环境主要指校园文化环境。高等学校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黄金时期”都在这一环境中度过。因此,为创新人才营造一个民主、开放、进取的校园文化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由于研究的视角不同,我国学者对校园文化的理解存在很大分歧:有“课外活动说”,认为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的课外活动,用以娱乐和调剂学生的文化生活;有“第二课堂说”,认为校园文化是学生接受道德及艺术教育的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补充和完善;有“文化氛围说”,认为校园文化既非课内活动,也非课外活动,而是通过特定的文化氛围,使大学生受到熏陶和启发,从而获得全面发展的文化形态;有“规范说”,认为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教育实践中逐渐形成并以师生所认同的价值观为核心的群体意识和群体行为规范;以及“校园精神说”,认为校园文化是校园内全体成员所共同拥有的校园价值观在物质上、意识上的具体化。综合看来,校园文化首先是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的,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产生的,它的主体包括学校中的全体成员,即学生和教职人员。校园文化不仅包括校园文化活动和各种物化环境,更重要的是还包括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这些要素的综合作用构成了校园文化。

在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中,校园文化的影响可能表现得并不明显,但是它的确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校园文化能培养大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德育在整个教育中起主导作用,因为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要取决于受教育者主体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特别是学生的创造力和其他能力的形成更依赖于主观能动性。道德品质决定了个人的行为表现和价值取向是否正确,决定了他所选择的成才道路是否符合社会前进的方向。特别是随着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越来越强,灌输式的品德教育早已不再被学生接受,而校园文化的凝聚功能和导向功能,不失为一种有效解决学生道德素质发展问题的良好途径。校园文化可以将学校目标、教育思想、道德、传统、办学风格及校园文化主体的价值取向、审美意识、社会行为等方面,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作用于学生。道德品质是高素质创新人才最基本的一种素质,对其他素质起着导向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浓厚的教育和学习氛围的形成,能够在创新教育难以直接达到或不能充分发挥效用的地方起作用。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活泼有趣、生动形象、多姿多彩、易于被大学生所接受的德育方式,更容易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产生促进作用。没有课堂上正襟危坐的学习,没有铺天盖地的理论灌输,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在知识与娱乐活动的融合中习得。校园文化是一种观念和舆论的约束,是一种信念的力量、一种道德的力量、一种心理的力量,它可以达到制度纪律所达不到的一种“软约束”的作用,使校园人将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内化为一种心理定式,形成一种响应机制,从而“软约束”自己的行为,在校园中达成统一、和谐和默契。

其次,校园文化在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智育活动中发挥了很好的补充作用。高品质的校园文化活动极大地拓展了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开阔了视野,为发展创新能力奠定了基础。各式各样的学术活动,如学术报告会、专题讲座、学术研讨会等,都是传播前沿领域最新发现和研究成果的渠道。大学生可以得到许多启发,许多创意的想法得到论证与实践,还能碰撞出新的火花。这不仅促成他们知识的更新,还能激发他们对学术研究的浓厚兴趣,有利于日后的学术创新活动。

再次,校园文化也是实施美育的一个有效途径。一个集优雅的校园、宁静的教室、整洁的宿舍为一体的良好校园环境可以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在美的环境中培养人格和提升境界,从而提升综合素质,有助于高素质创新人才养成良好的习惯。正如伊顿公学的校长在1861年时提出的“进一所好学校,最需要学到的不是知识而是艺术和习惯;专心致志的习惯,表达意见的艺术;表达在一瞬间注意到一项新的学术动向的艺术;迅速了解他人思想的艺术;重视细微差别的习惯,准时完成工作的习惯;以及要学会判断、学会鉴别的习惯,增强精神上的勇敢无畏并保持头脑清醒。”校园内各式建筑、绿色美化、现代化设施,不仅仅是其物态形式本身,往往也是一所学校的标志、象征,可能体现着建校者对学校的精神寄托,也可能体现了校园人所具有的精神风貌,抑或反映出学校的教育思想、治学态度等。正所谓“美”能引“善”、“美”能导“真”,身处于校园文化中的大学生受到各种先进精神思想的熏陶,他们在感受美、欣赏美的同时,必然会引出对真理的追求,迸发许多的奇思妙想来创造美,激发出创新和奋斗的力量。

最后,校园文化能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一方面,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不同的选择,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喜欢的、能够长期从事的体育运动。做学问、搞研究,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有好的身体。通过从事体育运动,既能锻炼体格,又能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团队合作的精神、随机应变的灵活度等。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会产生重要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能通过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方向进行有效的引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同时,校园文化能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它使大学生有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使大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有了相互接触和了解的机会;不但了解别人,也更深刻地认识了自己,增强了自我批判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校园文化有助于大学生良好心理承受能力的培育,而安全感、归属感、客观认识和完善自我,良好心理承受能力等,正是个体健康的重要标志。

三、营造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良好校园文化的几点思考

为了进一步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深入思考如何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以培养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首先,要重视大学精神文化的建设。大学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一所大学只有具有独特的精神文化,才能够培育出拥有自身特色的优秀的校园文化,才能够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建设校园文化时,应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大学既要崇尚真理,追求真理,也要强调人的价值,重视校园文化主体的个性发展,注重对个体的人文关怀。在社会世俗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在一些大学办学和教育工作中逐渐出现了一种技术化和非教养化的倾向,导致了人文精神的滑坡,尤其表现在不能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和忽视学生的基本品德教育两方面。要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重视大学精神文化的建设,重塑大学精神。其次,要完善制度文化建设。任何精神氛围总是要由一定关系的人群来表现的。高等学校作为一种有着明确目标的社会团体,人们之间的关系在相当程度上要由组织制度来维系。这种存在方式极大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心态、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因此,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该坚持制度文化建设。制度的设计应尽量与学校的办学理念保持统一,将办学理念通过制度的设计和实施转化为校园人的行为。大学制度的设计和改革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人才、激励人才,旨在为人的创新能力、创造才华有得以施展的舞台,鼓励学生潜心向学,积极参加实践,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鼓励教师尽心育人、刻苦钻研,在教学和科研上不断进步;鼓励各行政职员,全心服务,不断提高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再次,要加强大学的环境文化建设。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是目前我国大学环境建设的重点。大学校园环境是大学的名片,直观反映大学的办学水准、办学思路,是大学办学实力的表现。校园环境建设应注重整体布局、功能定位、建筑风格等,提高校园环境的文化品位。

人们常说“清华大学的学生有清华学子之神韵,北京大学的学生有北大学子的气质”,这就是校园文化在学子身上打下的烙印,是校园文化内化为学子精神和行为的表现。校园文化在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拓展知识、发展智育的重要补充,是开展德育的有效方法,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还是增强学生身体和心理素质无法取代的方式。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应该继续在实践过程中传承、发扬和创新校园文化,让校园文化这一宝贵的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参考文献:

[1]林金辉.高等学校创造教育的理论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

[2]刘德宇.高校校园文化发展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

[3]侯长林.校园文化略论[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1.

[4]王冀生.大学文化是大学核心竞争力之所在[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7(01).

猜你喜欢
创新人才高素质校园文化
基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有机化学教学改革
全国高素质农民超1700万人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创新德法兼修高素质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