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富河等
摘要以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郝堂村新农村建设为例,从传统文化的视角研究乡村景观特征,作为信阳乡村景观建设的依据,旨在为其他乡村景观建设提供可推广、可复制的参照样本。
关键词传统文化;乡村景观;新农村建设;风水学;古诗词
中图分类号S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24-132-04
乡村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人民聚居的场所。它的传承、演变代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同时也深深地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中国传统文化下的乡村是村庄依山逐水,民居白墙黑瓦、村民生活淳朴。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耕女织,安居乐业。寻常百姓的平淡生活场景绘成了一幅美丽乡村画卷。基于发展新农村建设与继承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笔者以郝堂村的实践为例,来探讨新农村建设的景观特征培育。经过3年的实践,信阳市平桥区郝堂村入选“美丽信阳·十大名片”,入围农业部确定的全国“美丽乡村”首批创建试点乡村,纳入住建部全国第一批“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名单,被全国生态文化协会命名为“全国生态文化村”。
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乡村
1.1从风水学中探析古代乡村景观特征
中国古代人居环
境理论源于风水学。中国社会从远古的荒蛮时代走进有甲骨文出现的夏商周时代,占卜文化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文化和礼仪制度。居住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人类祖先在创造居住条件和选择居住环境时,不仅凭借客观自然条件,而且依据占卜文化作指导,以建造更有利于生活前景的居住条件与环境[1]。
从表1引文中的风水学的景观意向,得出4个风水学的乡村景观特征:①趋吉避凶。是古人对人居环境选址的定向依据。从占卜中择居,以阴阳作为吉凶的判断标准,吉凶趋避作为定向选址的依据。
②聚气藏风。是古人对人居环境舒适的幸福追求。居住的村庄要环境位置好,有舒适安逸之感;建设的格局要搭配得当,有神清气爽之感。
③自然地理。是古人对人居环境宜居的基础条件。居住的村庄要符合水势、形法的规律,逐水而居,山形水势形成良好的自然地理条件。
④天人合一。是古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居住的村庄是天、地、人的统一,人们只有保持对自然的敬畏,才会保护自然。
中国传统风水学的确笼罩着神秘的迷信色彩。抛弃风
水学中的迷信糟粕,继承并发展其精华,在新农村建设中仍具有实践意义。古人选择山青水秀、林木茂盛、风景如画的地方聚居,这正是古代风水学的精华核心。风水学所强调的天人合一观,“天地人”一统的观点,就是一种山环水抱、逶迤风光、易于劳作的居住环境,以满足人们趋吉避凶的宜居的心理诉求。
1.2从古诗词中探析古代乡村景观特征
中国古代诗中有大量描写乡村景观的诗句,诗人们用诗句记录了田园风光,从中感受乡间自然恬淡的美景,闲适安逸的生活。从表2引文中的古代诗词,分类从地形、水系、农田、自然、房舍、劳作、生活7个方面分析古代乡村的景观特征[2]。
1.2.1地形。大多数诗中描述的乡间都依傍青山、山水相依的地形,村庄处于远山逶迤、山环水抱之中,自然环境良好,道路曲折迂回,村闲山静,山水相得益彰、田间开阔,方便生产。
1.2.2水系。依山傍水是传统乡村的理想模式。溪、泉、池塘、江、河、湖等,水边景色优美,水中有秋荷、蒌蒿、芦苇等丰富的植物,也有白鹭、蛙、鸭、鱼、河豚等水生动物,人们在水边悠闲地垂钓、采菱、泛舟、洗衣等。水系是人们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因素,为人们提供饮用水源和农业灌溉水源。
1.2.3农田。种植水稻、高粱、荞麦等农作物。农庄、荷塘、农耕、农忙、田野构成了有层次的农田景致。农庄里有树林、溪流、牛羊、林果、鱼池等,荷塘是重要的水景,田野地形平坦,分布集中,田间小路交错,稻田间蛙鸣不断,呈现出不同季节农忙、农耕和收获的场景。
1.2.4自然。乡村自然植物景观丰富,除了青山、水系外,村落种植有树:成片桃花、柳树、榆树、桃树、梨树等,形成村庄荫蔽。村庄有花、果点缀,有叶,色叶植物(红叶),有老树、松柏,有植物,也有动物。乡间动物资源丰富,除了饲养的鸡、鸭、鹅、猪、牛、鱼、蚕等,还包括水中鱼,空中鸟(燕、雀、鹉、鹭、鸥、莺等)、树上蝉、田中蛙、犬吠、鸡鸣等。
安徽农业科学2015年
1.2.5房舍。山环水抱之中的村落出入便捷,房屋整齐,有巷、桥、院、店、房屋、集镇、居所,居住地植花木美化环境。除了居住性建筑,还有宗教纪念性建筑,如社、土地庙、山神庙、祠堂等。
1.2.6劳作。乡村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村民根据时令开展荷锄、养蚕、相关田间种养劳动,并体验丰收的快乐。其他劳作还包括农人勤劳地养蚕织布、种植瓜果蔬菜、牧童放牧。
1.2.7生活。村民质朴热情,生活闲适,其乐融融。 除了农时、农田、天时生产性活动外,其他娱乐性活动还包括水边活动、放风筝、捉蝶、垂钓、祭祀等,呈现出古人闲适惬意的田园生活。
1.3从《重修信阳县志》中探析信阳传统乡村景观特征
信阳市地处河南省南部,是战国时期的楚国与中原的交界地,深受中原文化、楚文化的影响,传统乡村景观有着豫风楚韵的特点。引文摘录1933年信阳县人(今平桥区)陈善同(清末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大理院推事、御史,入民国任河南省省长,河南通史总纂修)主编的《重修信阳县志·点注本》中收录的明清时期的邑人诗文,从山势、水系、村庄、生活、祠堂、悠闲、生活7方面,探析信阳的传统乡村景观(表3)[3]。
1.3.1山势。信阳境内多山,居住之处讲究地脉。诗人描绘的乡村依山而居,山高、遠、幽静,溪水潺潺,树木葱郁,有花草、荷叶、瓜果的香气,有溪水、松涛、犬吠声,还有村庄的炊烟袅袅,生活气息浓郁。
1.3.2水系。信阳是山水城市,居住之处的水系是必备的生存要素。溪水深幽、河流几曲,泉水环绕,人们生活便利;无水之处凿井汲水,保证最基本的生活用水。古井承载着历史与记忆。
1.3.3村庄。信阳的乡村依山傍水,村庄紧致,便于生活劳作。村庄绿树环抱,山间枫叶流丹,山花烂漫,村中小桥流水,鸟鸣喧哗,莺歌燕舞。村庄的村民淳朴、知足。
1.3.4生活。信阳的乡村生活闲适,鸡鸣狗吠中秉烛就餐,鸡犬静时修身养性;天晚劳作归来,溪边洗漱;炊烟起,酷暑退,有风舞动荷花,在清风明月中安睡。
1.3.5祠堂。信阳的祠堂是信阳人的精神信仰。祠堂内部的建筑很有特色,有亭、水景、假山。水池一半有荷,一半养鱼。祠堂外松竹苍翠,房屋建筑严整,庄重肃穆,周边种花植草,柳浪莺啼。
1.3.6悠闲。信阳的乡村是悠闲惬意的。故乡的鸧鹒、蟋蟀的鸣吟,也是动听的音乐;饲养的鸳鸯作为宠物,增加闲适的生活情趣;信阳人自古爱饮茶,信阳毛尖茶叶是当地的农业支柱产业,煮茶温酒,品尝新稻,安静而知足;观飞瀑、听鸟鸣,在长满青苔的石板上小憩,“叶翻窥鸟趾,潭静数鱼头”的这份悠闲,正是大自然的馈赠。
1.3.7四时。信阳四季分明,四时景色各异。地处北亚热带和暖温带过渡区域,位于我国南、北方的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上,为北亚热带边缘,属于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气候,气候温暖湿润。春天山花、鸟语、草绿、蛙鸣;夏天鹭立、莺歌、荷锄,多雨而酷暑;秋天凉爽、松涛阵阵;冬天,草枯,冰结,严飕,冷风刺骨。
2郝堂乡村景观特征
郝堂村一方面追求最为自然的有文化深度的美丽风景,同时挖掘更真实、更贴近农耕文明的新农村风范,最突出的核心就是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
2.1自然系统的建设
郝堂村为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村落呈现“山路之间留水田,山上密林山下莲;房舍掩映绿树间,溪流蜿蜒绕门前”的格局,从道路、水塘等5个方面展示自然景观。
入村的主干道依山沿河而建,保留自然的坡度、曲折,柏油路面,路肩撒播波斯菊,道路穿越山林、茶园、湿地、塘堰和民居,沿途风景变幻,景色怡人; 生产灌溉用的水塘,用石块简单堆砌护岸,水塘浅水处种植芦苇、千屈菜等水生植物,养殖鱼苗,开展垂钓;整合核心区的约11 hm2水田栽种莲藕,夏日赏荷、秋收莲子、冬挖莲藕,修建亲水木栈道,为游人提供亲近大自然的机会;九龙溪蜿蜒全村,分段建设低矮的拦水坝,方便居民使用,尊重百年河边形成的原有自然景观,适当补栽了一些本地的乡土树种垂柳、枫杨护岸,溪水边种芦苇、菖蒲、再力花等湿地植物;农田耕种采用传统方式,不使用化肥农药,春季播种紫云英,作为绿肥,生产有机水稻。
2.2村庄建筑群落
从地标、老屋改造等5个方面展示乡村建筑景观。
进入村庄的路口,用片麻岩垒砌的方尖柱,题写“郝堂村”,作为地标建筑,乡土气十足;老屋改造修旧如旧,土坯房、石砌矮墙、灰瓦、飞檐、柴扉墙是豫南乡村的典型建筑元素,在村庄角落分布的石臼、石碾子、石磨,是儿时记忆的保存;新修建的房屋具有典型的豫南民居风格,有豫南特色的马头门楼,屋檐四角高耸挑檐,灰砖、白墙,门前的石鼓、门枕,铺路的条石就地取材,院墙采用清水墙;泥巴和篱笆组合的围墙,保持并彰显豫南农村的风貌,屋后菜园、房前水塘;保存了原始的街道,弯曲、不规整,宽窄不一,对街道两侧的大树进行保护,补栽了当地乡土树种作为行道树。
2.3文化与历史的传承
从历史资源、特色服务等5个方面展示乡村文化景观。
郝堂村建有抗联英雄张玉珩故居,白桦、叶楠博物馆。在原址重建了昭寺禅院,對1株300多年的古银杏树、37株百年树龄的枫杨树、臭椿、榆树、朴树等进行了挂牌保护,古树展示出人与自然的和谐;郝堂村居民开设的“农家乐”达54家,吃农家菜、喝农家酒、品农家茶,所有食材取自自有土地,就是农家的味道;郝堂村建设垃圾处理中心,垃圾不出村且干湿分类,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后排放,实现村落整洁,饮用水是地下洁净的山泉水,以集中供水方式,保证饮水安全;在这里,可以感受现代与传统文化的交融,找寻失落的儿时乡村记忆,用一杯香茗宁神息心,体味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妙境。
2.4富民产业的培育
经济发展、村民富足是美丽村庄存在的基石,从“山上茶叶板栗,山下有机种植,村庄旅游餐饮”3个方面努力培育郝堂村的富民产业。
发展以茶叶、板栗为主的支柱产业,鼓励茶农加入合作社,走合作化发展和机械化采摘壮大茶产业的道路;发展有机农业,推广种植有机水稻,出售新鲜莲蓬及莲藕、鲫鱼;发展村庄休闲养生观光旅游产业,在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增强观光看点的基础上发展一批“农家乐”、农家饭庄、农家客栈等餐饮住宿服务,兴办豆腐坊、酒坊、手工坊等农家作坊,把农家庭院变成经营场所,增加农民收入。
3结论与讨论
通过引用风水学、古代诗词的相关内容,探析中国古代乡村的景观特征;通过《重修信阳县志点注本》的信阳本土诗人作品,解析信阳本土的传统乡村景观;通过研究郝堂村的新农村建设实践,探析中国传统文化对乡村景观特征,包括自然环境、村落建筑布局、文化与历史的传承、富民产业的培育的影响和体现。郝堂村的乡村景观特征的培育,正是给目前乡村景观风貌特色的逐渐丧失、日趋城镇化,建设紊乱以及商业化严重等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效的参考[4]。
参考文献
[1] 王富河,赵莲花,刘常明,等.乡土景观设计在城镇化建设中的体现与发展[J].绿色科技,2013(9):87-89,92.
[2](明)计成著,陈植注释.园冶注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3] 陈善同.重修信阳县志:点注本[M].河南省信阳县志总编辑室,1924.
[4] 徐姗,黄彪,刘晓明,等.从感知到认知 北京乡村景观风貌特征探析[J].风景园林,2013(4):7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