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岩
【摘 要】
当今教育中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特别是教育中功利色彩和社会中人心浮躁的现象。为此,教育工作者们加强了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关注,在培养学生知识、力求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同时,强调了学生生命的教育,更进一步的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人地位。“生态课堂”的理念随之诞生。本文是笔者在语文生态课堂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经验之谈,从语文课堂对美的追求谈起,阐述了美在预设,美在习惯、美在交流三个方面的内容。以便对今后的生态课堂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
生态课堂 预设 习惯 交流
有人说,语文教学中对美的追求是人们对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的追求。而生态课堂正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美,认识美,理解美的一种自然的、本色的课堂。所以,笔者想和大家一起,结合语文教学实践的所见所闻所行,从三个方面去感受、探讨语文生态课堂之美。
一、美在预设
生态课堂要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想打造最美的“生态课堂”,必须要在课前充分、科学、有效的“预设”,引领学生合作探究、质疑辩论,在碰撞里寻求方法、规律。教师要做一个智慧的引领者,给学生的只是一个方向、一个范围、一个方法、一个前进的目标,让学生爱上思考,主动探究,才能体现生态课堂的自然、本色。
1.在新课导入的预设上,注重语文和各种艺术的融合之美。记得在上《小提琴的力量》一课时,笔者预设了让学生欣赏小提琴曲《圣母颂》并在课件中附上课文中一段话这一环节。学生通过欣赏图文并茂的小提琴曲,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
顺着这些学生的哲思妙语,笔者也很自然地把话题引入了新课。我们会发现,职校的学生们,也有很强的审美能力,只要教师加以引导,学生就会在交流的过程中迸发出更多思想的火花,创造出很多美妙的语言来。
2.在探究案的预设上,注重锻炼学生发现事物美的能力。如《我的母亲》一课,笔者在导学案中预设了三个问题,按照“三步感知”的思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探究问题:
第一步:速读文本。根据要求用一句话概括老舍母亲的形象,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第二步:细读文本。找出你的母亲与作者笔下的母亲有哪些相似和不同的地方,精心品味重点语段。
第三步:精读文本。从文中找出一句或两句你感触最深的话来谈谈你的感受或体会,感受表达的无穷魅力。
这三个问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速读到细读到精读,这本身就是一种不断深入文本的渐次发展;从概括到比较到创造,这是对读出自我的形式要求的层层拔节;而从整体把握到精心品味再到感受表达,更是一种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不断攀升。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在问题的设计上,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促使学生一次又一次敢于挑战难题,从而更自然的发生思维的碰撞,发现事物之美。
这样,教师的角色从全权代理的灌输者转变为设计者和促进者;学生由被动的教学信息接受者转变为一个具有创造性的学习者。生态课堂的主体和主人都是学生,因而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课堂的精彩属于学生。这样的课堂不仅是学生锻炼能力的场所,也是教师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实现了师生的双赢。
二、美在习惯
1.字词预习习惯
认识字的音、形、义,是学习语文的基础。因此,笔者在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上,主要通过课上的听写考察学生在课前对所学课文字词的预习。但是一个教师教三个班级,批改量很大,所以笔者是让语文小组长负责批改,检查小组成员的听写情况,并督促成员修改错误,而教师只是做监督者定期抽查,这样既减少自己的工作量,也让学生的自学表现变得越来越“美”了。
2.阅读习惯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课上,师生之间共同分享阅读体验。有的时候,笔者会把这种体验放在新课的导入上,有时也放在一堂课的结尾,让这种阅读体验无时不在。师生曾经为《盗墓笔记》这部小说而聊得兴高采烈,也从语文课本上的自读课文《懒惰哲学》而生发出许多感悟,还有很多同学能够针对一些课文如《 列夫托尔斯泰最后的日子》谈自己的看法,还把它们写在阅读笔记上,这说明学生的思考能力在提高,思考表现得越来越“美了”。
语文生态课堂要少一点“一切行动听指挥”,多创造一些个性化阅读的氛围。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开放式问题,组织开放式活动,给予开放式的指导。让学生在课堂上以一种无拘无束的心态走进课文,善于表达自己那些富有个性色彩的阅读感受,并在阅读中自然而然地陶冶思想,张扬个性,提高能力。唯有这样,学生才能自然地流露出语言美、文字美。
3.美在交流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正体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的重要性。生态课堂需要这种交流来唤醒语言之美,所以在语文课堂上,有学生因为《雷雨》课本剧的出色表演而赢得满堂喝彩;有师生因《我的母亲》一课谈到感恩问题而泪流满面;有师生因《鸿门宴》的座次问题而争得面红耳赤;也有学生因《青出于蓝是否胜于蓝》而辩论不休!
列夫托尔斯泰说:“与人交谈一次,往往比多年闭门劳作更能启发心智。”师生共同处在某种特定的情景,沉浸在其中,在感悟,在体验,在进行心灵的交流,从而获得美的享受。这也恰恰证明了生态课堂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悲天悯人的爱心,热爱自然、社会、人生的纯真美好的童心,永远崇尚真、善、美的敏感敏锐的发现之心。
生态课堂是尊重认知规律、情感规律的课堂,是一种真实的自然的本色的常态课堂。只要教师们乐于去尝试,勇于去实践,一定会打造出最美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 雅斯贝尔斯. 什么是教育【M】.1991(03)
【2】 任长松.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 黄大龙.关于生态课堂再思考【N】.人民教育,2010
【4】 李森,王牧華,张家军,靳玉乐.课堂生态论:和谐与创造【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5)
【5】张慧慧.构建生态课堂【C】.西泠印社,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