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河北路的灾害分布与特点

2015-04-29 19:36:11王晶彭光华
安徽农业科学 2015年29期
关键词:宋代灾害

王晶 彭光华

摘要宋代是我国古代灾荒的高发期之一,河北路又是宋代灾害的高发地区之一。宋代河北路灾害种类、灾害频次、灾害发生的时空各不相同。该文根据《宋史》记载研究宋代河北路水灾、旱灾、蝗灾、地震的分布情况,灾害特点与灾害形成的原因。研究表明,宋代河北路地区灾害频发、灾种繁多,基于不同的时空条件,宋代河北路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显著。

关键词宋代;河北路;灾害;分布与特点

中图分类号S-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29-390-03

当前学术界关于宋代灾荒的研究成果不少,诸如有宋代救荒措施研究、救荒思想研究以及学科通过学科交叉研究宋代的荒政。目前,研究地区灾荒史的成果不断呈现。比如宋惠聪的《宋代湖南的灾荒与救济研究》,徐瑶的《宋代四川地区灾荒史论述》,徐小梅的《宋朝江西地区灾荒与救济》以及李娜的《南宋前期两浙地区的灾荒与救灾措施研究》,这些研究体例相似,比较系统完整,大多数主要研究了各地区灾害的概况与危害,国家层面与地方社会防灾救灾措施。也有突破此体例,试图通过分析地区灾害的情况,总结地区灾害的特点,分析灾害发生的原因,如王涯军、杨伟兵的《宋代川峡四路荒政特点浅析》,又如程佩的《中国古代蝗灾述论——从对<大名县志·祥异志>的研究看中国历史上蝗灾的若干特点》,角度新颖,现实意义大。而当前学术界对河北地区灾荒史的研究未见系统成果,以河北路为中心,研究各府、州的灾荒的成果甚少。

笔者依据《宋史·五行志》、《宋史·地理》等文献对河北路各州、府的发生的灾害进行统计。宋代的灾害种类很多,该文主要统计了水灾、旱灾、蝗灾、地震4类,也是主要以以上4种灾害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时间、空间角度分析宋代河北路以上四周主要灾害的分布与特点,并试图多角度分析灾害发生的原因。该文中研究的河北路指,宋大名府,今河北省大名县治,统大名府及镇州、瀛州、贝州、博州、德州、沧州、棣州、深州、洺州、邢州、冀州、赵州、定州、莫州、相州、怀州、卫州、澶州、磁州、祁州、滨州、雄州、霸州、保州等二十四州。

1宋代河北路灾荒分布

根据《宋史·五行志》所载各类自然灾害,按照河北路辖的府、州分门别类的罗列,以求相对客观地反映宋代河北路灾荒的发生情况,统计如下(表1)。

从以上表1、2中,可以看出宋代河北路的灾害的分布情况:

(1) 灾害频发。从表2的对比可知,河北路自然灾害发生的总次数占到整个宋代的23%,其中尤以水灾比重较大,占到了河北路自然灾害总数的50%,在整个宋代的水灾发生总数中占到33%以上。其次是蝗灾,蝗灾发生的次数占到整个宋代的31%以上,在河北路灾害总数中占22%以上。河北路也是旱灾与地震的高发期,分别占到了整个宋代的11%、20%。

(2)灾种繁多。宋代320年间,河北路发生灾害囊括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主要灾害种类,例如表中列出的水灾、旱灾、蝗灾、地震以及表中未列出的大风、冰雹、霜雪、滑坡、饥疫等十余种。

2宋代河北路灾荒特点及原因

宋代河北路灾种的多样性决定了宋代河北路灾荒特点的多样性和灾荒形成原因的复杂性。笔者根据《宋史·五行志》分别统计了宋代河北路水灾、旱灾、蝗灾、地震的分布情况与发生频次,进而研究4类灾害的形成原因。

2.1水灾

根据《宋史·五行志》记载统计了河北路大名府与二十四州水灾发生的月份发现1~12月份宋代河北路水灾发生的频次分别为1、3、1、5、0、7、13、9、3、6、0、0。

从水灾发生的时间上看,河北路的水灾持续时间长,覆盖了10个月份,水灾发生的月份主要集中在4月、6月及10月,以10为峰值,高达13次。这与河北路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受来自高纬内陆偏北风的影响,盛行极地大陆气团,寒冷干燥;夏季受极地海洋气团或影响,盛行东南风,暖热多雨,雨热同季。因此,年降水量约有2/3集中于夏季,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从空间上看水灾多发生在黄河中下游地区。

2.2旱灾

从表3可以看出,河北路的旱灾主要发生在春、夏秋3个季节尤其春、夏两季最为频繁。部分地区灾害具有延续性、连锁性。所为连续性是指诸如霸州、瀛州、邢州等春、夏两季连续,接连发生。连锁性是指在一年当中,往往多种灾害同时发生,例如“开宝二年夏至七月,京师不雨。三年春夏,京师旱。邠州夏旱。五年春,京师旱;冬,又旱。六年冬,京师旱。七年,京师春夏旱;冬又旱。河南府、晋、解州夏旱。滑州秋旱。八年春,京师旱。是岁,关中饥,旱甚” 。所引内容反应了开宝年间旱灾的出现,引发了饥荒。

2.3蝗灾

根据《宋史·五行志》记载统计了宋代蝗灾发生的月份,发现1~3月和9~12月蝗灾发生的频次为零,4~8月分別为1、2、3、14、5。其中7月最多,高达14次,占总发生次数的50%,其他时期几乎没有。所以“蝗虫最盛,莫过于夏秋之间”。夏秋两季蝗患尤甚,针对这一原因的研究,陆人骥认为,“基本上是与气温有关”。杨旺生、龚光明认同陆氏的观点,认为这与蝗虫本身的生长习性有关,蝗虫的存在需要一定的温度条件。马世骏的在《中国东亚飞蝗蝗区的研究》一书中认为,东亚飞蝗蝗卵起点发育温度为15 ℃,

蝗蝻的起点发育温度为18 ℃,但整个生长期至少需经历日

平均气温25 ℃以上的天数30个,方能完全发育与生殖[12]。中国北方只有夏秋两季可以提供适宜蝗虫生活的温度条件,其他季节虽然也会有蝗灾爆发,但因为温度的限制发生频次有限;故历史上夏秋两季蝗患也最为严重。从空间上看,河北路蝗灾主要发生在大名府、磁州、澶州、德州、沧州等地区,大部分位于黄河中下游,蝗虫发生区域是江河湖水涨落幅度很大的“涸泽”。另外,勾利军、彭展将黄河中下游蝗灾肆虐的原因归结为其地形、气温与黄河流域的作物与植被等因素,指出:东亚飞蝗适宜生存的海拔高度一般在200 m以下,华北平原中部的黄淮海平原和东部的山东丘陵,在地形上具备了发生蝗灾的条件。黄河中下游的气温适宜于蝗虫生存,尤其是春旱少雨的大气候环境正好孕育了第一代蝗虫。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小麦等农作物的重要产区,河患之后的河滩又是芦苇生长的良好场所,这些都是蝗虫喜食的食物。总之,河北地区正处在这样一个区域,它所在的黄河中下游流域有适宜蝗虫生长的气温、降水、地形、植被、土壤等条件,所以造成了蝗灾的频发。

2.4地震

根据《宋史·五行志》记载可以发现地震发生的年份较为集中,主要出现在熙宁元年、景德元年、政和七年、嘉祐二年、及元符二年,以上年份地震发生的频次分别为7、4、1、1、2。以熙宁元年、景德元年甚。如“熙宁元年七月甲申,地震。乙酉、辛卯,再震;八月壬寅、甲辰,又震。是月,须城、东阿二县地震终日,沧州清池、莫州亦震,坏官私庐舍、城壁。是时,河北复大震,或数刻不止,有声如雷,楼橹、民居多摧覆,压死者甚众。九月戊子,莫州地震,有声如雷。十一月乙未,京师及莫州地震。十二月癸卯,瀛州地大震。丁巳,冀州地震。”可见,熙宁元年地震在河北路多州发生频繁,且地震持续时间久,地震破坏严重。又如“景德元年正月丙申夜,京师地震;癸卯夜,复震;丁未夜,又震,屋皆动,有声,移时方止。癸丑,冀州地震。”可见当时京师余震不断,波及到冀州。

3结语

该研究结果表明,宋代河北路的灾害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宋代河北路自然灾害频发,水灾比重较大;二是灾种繁多,几乎囊括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主要灾害种类;三是水灾、旱灾、蝗灾、地震具有显著的时空分布特点。面对严重的自然灾害,给宋代河北路造成了损失情况,宋代河北路采取了哪些灾害应对措施,是否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仍是需要继续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宋惠聪.宋代湖南的灾荒与救济研究[D].吉首:吉首大学,2013.

[2] 徐瑶.宋代四川地区灾荒史论述[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3.

[3] 徐小梅.宋朝江西地区灾荒与救济[D].重庆:西南大学,2009.

[4] 李娜.南宋前期两浙地区的灾荒与救灾措施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1.

[5] 王涯军,杨伟兵.宋代川峡四路荒政特点浅析[J].贵州社会科学,1998(6):93-97.

[6] 程佩.中国古代蝗灾述论:从对《大名县志·祥异志》的研究看中国历史上蝗灾的若干特点[J].邯郸学院学报,2009,19(3):115-121.

[7] 脱脱.宋史·五行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7.

[8] 邓云特.中国救荒史[M].北京:商务印書馆,2011.

[9] 陈僅.捕蝗汇编[G]//李明海,夏明方.中国荒政全书:第2辑第4卷.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3.

[10] 陆人骥.中国历代蝗灾的初步研究[J].农业考古,1986(1):311-316,324.

[11] 杨旺生,龚光明.元代蝗灾防治措施及成效论析[J].古今农业,2007(3):64-70.

[12] 马世骏.中国东亚飞蝗蝗区的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5.

[13 ]勾利军,彭展.唐代黄河中下游地区蝗灾分布研究[J].中州学刊,2006(3):186-188.

安徽农业科学2015年

猜你喜欢
宋代灾害
我省汛期常见气象灾害及防御
高粱的气候性灾害防治
河北农机(2020年10期)2020-12-14 03:14:02
千年蝗虫灾害的暴发成因
科学(2020年5期)2020-11-26 08:19:10
推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新跨越
以《全宋词》为蓝本看宋代歌妓词人及其词作
文学教育(2016年11期)2016-12-15 18:52:33
宋代民间社团对基层社会治理影响几何
人民论坛(2016年30期)2016-12-05 14:50:11
浅谈宋代瓦子勾栏的兴盛及对书会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宋代工笔花鸟用线
艺术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17:34:05
宋代浦城吴氏家族与王安石新法
宋代尚意与晚明尚奇书学思想的探析与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