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约型城镇滨水空间景观设计探究

2015-04-29 13:57:30张佳娴陈妍
安徽农业科学 2015年28期
关键词:集约型景观

张佳娴 陈妍

摘要分析并总结城镇滨水空间内涵及特征的基础上,确定以生态性、集约性、整体性、地域性为设计原则,通过对驳岸设计、景观空间塑造、景观细部构造及植物造景提出设计方法及控制条件,达到集约型滨水景观的要求。最后通过郴州市西河生态休闲风光带作为案例,在设计原则、规划布局、景观风格控制、驳岸设计及景观材料选择等方面,对集约型景观为前提的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理论予以实践。

关键词城镇滨水空间;集约型;景观

中图分类号S3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28-216-02

Intensive Urban Waterfront Space Landscape Design Exploration—A Case Study of Chenzhou City Scenery with Ecological Leisure River

ZHANG Jiaxian, CHEN Yan

(Chenzhou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Chenzhou, Hunan 423000)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and summarizing connotation and features of urban waterfront space,with ecological and intensive, the overall an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s the principle of design, by puts forward the design method and the control conditions of embankment design, landscape space shaping, landscape detail construction and landscaping to meet the demand of intensive waterfront landscape.Finally, Chenzhou City scenery with ecological leisure river as a case in design principles, planning, landscape style control, revetment landscape design and material select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landscape is the prerequisite for intensive type waterfront landscape design theory to be practice.

Key wordsUrban waterfront space; Intensive type;Landscape

1城镇滨水空间的内涵、特征及开发意义

1.1城镇滨水空间的内涵

城镇滨水空间是城镇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区域,它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是城镇水陆的交界,由水域、岸线及临水陆地构成。城镇滨水空间是城镇景观界面的重要构成,其景观本底的肌理、景观空间序列、建筑天际线及滨水植物林冠线等与城镇空间景观相互渗透,作为城镇中为数不多的、饱含城镇集体记忆和城市自然要素的空间,城镇滨水空间成为了城市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1-2]。

1.2城镇滨水空间的特征

1.2.1生态敏感。

城镇滨水区是城镇陆地及水域的生态过渡带,具有典型的边缘特点,人类对区域内生态系统干扰活动种类繁多,水域季节性自然干扰频繁。微地貌、坡度、水系、植被等生态因子关联紧密,渗透性高,其改变都直接影响到城镇滨水区生态系统的平衡,并引发叠加反应。

1.2.2功能综合。

城镇滨水空间承载的功能较为综合,除与生俱来为城镇吐故纳新、涵养水源、调节小气候等生态功能外,滨水区辐射城镇腹地,同时兼具防灾减灾、景观培育、休闲游憩、旅游开发、城镇形象展示等多重功能。滨水空间作为自然与人工高度复合的地带,经历着从航运、水利发电等功能使用至综合开发利用的过程,伴随城镇功能的多重更新,滨水景观需要满足城市各功能板块的使用功能,同时发挥塑造城市形态的作用[3]。

1.2.3要素多元。

城镇滨水区包含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包括地形、驳岸、植被、水体、河滩、硬质铺装、休闲设施、城市界面、街道等,各自都有其不同的属性。多种要素交织,使得城镇滨水区景观格局及历史发展过程充满变化。

1.2.4边界线性曲折。

城镇自然的河道边界通常线性曲折,具有良好的物质、能量交流的通道。城镇河流的开发是在尊重场地自然条件的基础上进行,辐射到滨水区的整体格局。

1.3城镇滨水空间景观开发意义

对城镇滨水区的适度开发能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兼顾流域内城、镇、乡村资源配置,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对滨水区域内用地进行科学控制,是确保滨水区有序发展的基础,也是保证流域生态安全的前提,同时能提升城镇形象,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

2设计原则

2.1生态性原则

对城镇滨水区开发的前提应是在保证区域生态系统良性稳定的基础上,在自然条件好的区域保持生态良性发展,在区域生态系统遭受破坏时,还需要进行生态修护。人类开发对滨水区生态系统带来或多或少的破坏,在景观开发时应设定保护区、限制区、缓解区、修护区及干扰区。人类活动集中的空间尽量布置在生态抗性较好的干扰区内,且严格控制尺度,其他区域仅设置交通系统的有序串联或短暂停留驻足的节点,减少建设开发。

2.2集约性原则

城镇滨水区景观应以软质景观为主、硬质景观为辅,利用当地天然石材、木材或透水性强的新型材料进行硬景铺设。通过对场地踏勘及分析,最大限度地保留、利用场地已有的软质景观资源,通过局部构建低维护的人工植物群落,梳理并完善软质景观系统。

2.3整体性原则

设计城镇滨水景观时要有效整合河流周边的各类自然及人文资源,加强滨水绿地及游憩设施与周边环境的融合。综合考虑水域周边地区的街道、村庄、标志性节点、交通设施、各类游憩资源等,功能和形态上形成统一的整体,使滨水区景观形成有机整体,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2.4地域性原则

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建设要突出场地的价值,凸显出滨水区的地域文化。除了自然环境状态,还包含当地人的生产生活方式。设计不能仅局限在视觉表面或过分强调功能,应从更深层次入手,对地域文化内涵的挖掘,赋予滨水区特殊的人文承载方向,能满足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人群欣赏,创造出多样化的效果。既在模式、语言上保持滨水区设计的共性,同时又创造性地塑造每个场地的独特个性[4]。

3基本设计方法

3.1驳岸设计

通过保留或重建缓冲带,鼓励小规模泛洪,控制洪水淹没范围,培育河滨生境,逐步实现驳岸半自然化。保留水体漫滩、驳岸缓坡、干塘,同时结合设置下凹式绿地、柔性堤岸完善水体生态驳岸系统[5]。分区划定缓冲带防洪目标及景观功能,实现驳岸半自然化、防洪、滨水土地利用与公共活动、视觉景观等多目标要求。在最靠近水体区域缓冲带内基本保持岸线连续,避开水体冲刷区域,仅设置少量亲水平台;次滨水区域缓冲带设置步道或绿道系统和局部设置小尺度铺装广场,避免过多构筑物;洪水位以上缓冲带作为永久性景观构筑物设置区域。

3.2景观空间塑造

城镇滨水区景观空间塑造旨在维护区域生态平衡及防洪安全的前提下,满足人类活动功能的需要。集约型景观空间是基于对场地山林、水体、稻田、果园及具有历史风貌建筑的最大利用和保留的原则下,营造小尺度开敞、半开敞及适量封闭空间。在保留场地原生态大地景观的基础上,引入步行空间、驻足空间、集散空间,辅助完成休闲、旅游、郊野等各项活动。步行空间顺应场地竖向和驳岸线型,避让古树名木及生态脆弱区域,分级设置,局部成环。驻足空间通过步行系统串联,满足游人活动半径,以及对景观最佳观赏的要求。尺度较大的集散空间选址以靠近城市或集镇为佳,以期服务对象最大化。

3.3景观细部构造

景观肌理通过铺贴材料、铺贴方式及小品、设施风格等反映。地面铺装选择质感自然朴实的本地材料,包括各类天然石材、木材、瓦砖、木屑、树皮等;对废弃材料的再利用,如采石场废料、建筑采取的砖木、废弃机械等,同时使用栈道、汀步、嵌草铺贴等形式,力求材料节约、景观融合。

3.4植物造景

集约型的植物景观,期望在消耗最小的资源条件下,建立视觉品质高、生态环境优良且低维护成本的植物群落。城镇滨水区植物景观在保留场地乔木的前提下,对上木林相进行适度调整,可增补色叶、开花植物。中层及下层尽量选择乡土且耐粗放管理的植物,造景手法避免城市化,以野花组合、耐荫地被及抗旱草本植物为主,构建半自然化的人工植物群落,促进群落生长、繁衍、更新,提升群落抗干扰的能力。

4案例实践

4.1项目概况及范围

郴州市位于湖南省东南部,东界江西赣州,南邻广东韶关,西接湖南永州,北连湖南衡阳、株洲,素称湖南省的“南大门”。西河位于郴州市大十字城镇群的西北部,串联郴桂永三城。西河总长约142 km,本次规划建设的西河生态休闲风光带起于桂阳县大溪村,止于永兴县塘门口镇,规划建设长度约110 km。以西水河沿河两岸可视范围山体的山脊线为界,规划控制范围约324.3 km2,其中本次规划建设范围约32.86 km2,风光带平均宽度为300 m。

西河道两岸以自然驳岸为主,山林田野交错,自然村落散布,并遗存几处古村古桥。除局部地段因发电站、采石、挖沙等造成水源补给不足、水质污浊、泥沙淤积等现象外,西河整段流域水质较好,沿河两岸山体植被保存完整。

4.2设计原则

4.2.1保护第一、生态优先。

加强保护西河两岸原生态自然环境(河流、农田、山林),保持动植物的多样性,确保可持续发展。

4.2.2尊重现状、整合资源。对现状资源应以保护为主,开发为辅,建设依山就势、不大开大挖,引导资源开发与自然生态的协调发展。

4.2.3挖掘历史、传承文化。

延续地域文脉,重视文化传承,保护珍贵的文物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4.2.4城乡统筹、城景交融。

统筹区域城乡发展,对沿河城市界面、乡村田园界面以及自然生态界面进行统筹规划,满足生态保护和城乡建设的需求。

4.2.5合理开发、适度经营。

在保护基本农田的前提下,利用城镇段建设用地、村庄段开敞空间等用地合理建设生态休闲农庄、旅游度假项目等,完善休闲风光带旅游功能。

4.3规划结构

西河生态休闲风光带的功能分区为“一带、两轴、四区、多节点”。“一带”为西水河生态休闲风光带;“两轴”是城际绿道和旅游道路所串联形成的两条滨水交通轴;“四区”指宜居城镇区(桂阳段)、人文风情区(北湖段)、绿谷风光区(苏仙段)、水上休闲区(永兴段);“多节点”包括沿西水河布置的8处驿站和16处生态公园。

4.4设计布局

4.4.1交通规划。

规划通过建设通达性道路、旅游道路和城际绿道,形成多条绿径,成为外围自然生态过程向城市肌理延伸、渗透的重要通道,连通城区与郊区的绿色生态系统。沿西河最近的乡村公路、县道、省道整合组织为西河风光带的旅游道路。绿道的修建可利用现状资源,

充分利用现有防洪堤、桥梁(古桥)、林间土路、机耕道等。旅游道路和绿道通过对现有道路的利用及改造,降低了建设成本,也减少了对场地的破坏。

4.4.2风光带及公园设计。

沿河绿化带规划依据沿河用地条件和用地性质,尽量减少沿河村镇建筑拆迁和保护基本农田,宜窄则窄,控制最窄宽度不少于20 m,宜宽则宽,利用生态植物优良的山林地和河滩地、废弃地进行生态修复,宽度控制在100 m左右。公园选择在沿河自然条件优越的位置建设,以保留现存资源为前提,以大地景观本底为基础,对农业景观、滨河滩涂沙洲景观、缓冲区湿地景观予以保留及利用,仅做游道的串联及小尺度的景观设施布局。植物配置上保留场地内乔木,局部增补色叶植物、开花植物,下层构建野花组合和耐阴地被组合。

4.4.3驿站设计。

驿站根据服务半径新建或利用现有建筑改建,建筑风格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因地制宜。位于生态公园的驿站应展现原生态特色,以木、石、竹等为主要材料;位于古村落的驿站展现传统建筑文化风貌;位于乡村聚居区的驿站应体现乡土特色;位于都市区的驿站应重点展示时尚、现代感。

5总结

对城镇滨水区开发建设时,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及维护成本的控制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在集约性思想的指导下,确定景观设计的原则,通过设计操作中的手法,融合资源要素,平衡生态保护、建设开发、景观维护之间的矛盾。

在郴州市西河生态休闲风光带项目设计过程中遇到诸多设计“瓶颈”,项目目标定位确定之后,对西河进行低成本设计,保留河流流域沿途乡村田园风貌及现有自然的河道驳岸,运用集约型景观设计理论及手法对项目进行实践,通过方案合理布局集约利用项目沿线土地,并构建耐粗放管理的植物群落,对拆迁废弃材料、乡土材料等进行利用,减低项目建设成本和后期管养成本,增加方案阶段到施工图阶段的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 王祥荣.生态与环境: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调控新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2] 辛颖.基子建筑类型学的城市滨水景观空间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2.

[3] 康汉起.城市滨河绿地设计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9.

[4] 郎小霞.城市滨水空间特色研究:以青岛历史文化风貌区为例[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2.

[5] 龚清宇,王林超,朱琳.基于城市河流半自然化的生态防洪对策:河滨缓冲带与柔性堤岸设计导引[J].城市生态规划,2007,31(3):51-57,63.

猜你喜欢
集约型景观
TDJ-2018集约型减速顶的研制
景观别墅
现代装饰(2021年6期)2021-12-31 05:27:54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集约型专题式教学在“基础”课教学改革中的实践探索
科教导刊(2017年8期)2017-06-09 23:53:57
国内外生猪养殖业发展的比较及启示
景观照明联动控制技术的展望
集约型初中英语教学理论路径探索
三江地区农业旅游由粗放型到集约型转轨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