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 瑛,舒中兵,段明禹,宋成孝 (遵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贵州遵义563102)
团豆属芸豆的一个种[1]。芸豆(Phaseolus vulgaris L)又名普通菜豆(Common bean),既是粮食又可作蔬菜用,也可作糕点和豆馅,是主要出口创汇的农副产品,是我国主要食用豆类和经济作物之一,在对外的小杂粮贸易中,芸豆的出口量占据第1位[2]。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在对外贸易和经济效益双重需求下,芸豆出口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3-4]。另外,对芸豆的科研报道主要集中在品种资源方面[5],而关于施肥量对其相关性状影响的研究报道较少。为此,该文采用氮、磷、钾三因素最优回归设计方案[6],进行了团豆高产栽培试验研究,以期探明团豆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数的变化规律,为团豆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提供理论参考。
1.1 试验品种与地点 试验品种是由遵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旱粮所提供的白团豆(地方种、有蔓)。试验在绥阳县风华镇银堡村遵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试验地进行,试验地海拔860 m,气候特征为亚热带季风性潮湿气候,年平均气温15℃,最高气温38℃,最低温-5℃,年平均降雨量1 000 mm以上。
1.2 试验设计 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310方案,X1为氮肥用量,以纯氮计算(上限75 kg/hm2,下限0 kg/hm2),X2为磷肥用量,以纯磷计算(上限75 kg/hm2,下限0 kg/hm2);X3为钾肥用量,以纯钾计算(75 kg/hm2,下限0 kg/hm2)。全部肥料作为底肥一次性施入。田间采取随机区组排列。具体设计见表1。
1.3 主要栽培措施 2014年4月中旬播种。施肥量按试验方案进行,全部作底肥一次性施入。小区面积18.0 m2,每小区 6 行,行长 6.0 m,行距为 0.5 m,密度为 112 500株/hm2,其他措施按当地大田生产要求进行。
表1 310试验设计方案
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在团豆成熟后,分别在各个处理选取10株,测定其有效荚数、粒数,然后折算成单株平均有效荚、单株平均粒数。试验数据采用 Excel、DPS7.05[7]软件分析处理。
2.1 有效荚数、粒数 各处理有效荚数、粒数结果见表2。
表2 试验结果
2.2 数学模型建立 根据表1各处理的试验结果进行二次多项式回归分析,得到氮(X1)、磷(X2)、钾(X3)与团豆有效荚1)、粒数2)的三元二次回归方程:
对团豆有效荚数、粒数回归方程(^y1、^y2)进行显著性检验,得到回归F 值均大于 F0.01(1,9)=10.56,故差异极显著,说明所建立的回归方程关系显著,即此回归方程式能反映实际情况。
2.3 回归方程的解析 由于试验采用了无量纲编码,偏回归系数已经标准化,因此,系数的大小可以反映因素作用的大小及方向。由有效荚数(^y1)回归方程的一次项系数可以看出:氮、磷、钾对单株有效荚数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磷肥(X2)、氮肥(X1)、钾肥(X3);从粒数的(^y2)回归方程的一次项系数可以看出:氮、磷、钾对粒数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磷肥(X2)、钾肥(X3)、氮肥(X1)。从平方项的系数可以看出:3个系数均为负值,说明氮、磷、钾肥对团豆有效荚数、粒数的效应方程均呈现出一个开口向下的二次曲线,在该研究范围内存在一个有利于有效荚数、粒数生长的区域。
2.4 主效应分析 将任意两因素的值固定在零水平时,可得恒定氮肥、磷肥、钾肥条件下氮肥(X1)、磷肥(X2)和钾肥(X3)与单株有效荚数、粒数关系的方程式。
将各编码值代入上述回归方程中可得,在氮肥、磷肥、钾肥恒定时团豆单株有效荚数、粒数的变化情况(图1、图2)。从图1可以看出,当三因素编码值分别为X1= -0.19(纯氮为30.42 kg/hm2)、X2= -0.10(纯磷为37.65 kg/hm2)和X3=-0.03(纯钾为36.41 kg/hm2)时,团豆有效荚数分别达到最大值为:18.66、18.63、18.60 荚/株。综合考虑,在该试验条件下,氮、磷、钾编码值均在-0.4~0.2区间(即纯氮、纯磷、纯钾均在22.50~45.00 kg/hm2)内,有利于提高团豆单株有效荚数。
图1 单株有效荚数主效应分析
从图2可以看出,当三因素编码值分别为X1=0.11(纯氮为 41.55 kg/hm2)、X2=0.37(纯磷为 23.55 kg/hm2)和 X3=0.07(纯钾为40.20 kg/hm2)时,团豆粒数分别达到最大值为:100.06、102.40、100.03 粒/株。综合考虑,在该试验条件下,氮、钾编码值均在 -0.2~0.2区间(即纯氮、纯钾均在30.00 ~45.00 kg/hm2),磷的编码值在 -0.6~ - 0.2 区间(即纯磷在15.00~30.00 kg/hm2),有利于提高团豆粒数。
图2 粒数主效应分析
(1)试验结果表明,氮、磷、钾对单株有效荚数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磷肥(X2)、氮肥(X1)、钾肥(X3);对粒数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磷肥(X2)、钾肥(X3)、氮肥(X1)。
(2)在该试验条件下,从单株有效荚数的分析得到:氮、磷、钾编码值均在-0.4~0.2区间(即纯氮、纯磷、纯钾均在22.50~45.00 kg/hm2)内,有利于提高团豆单株有效荚数。从单株粒数的分析得到:氮、钾编码值均在-0.2~0.2区间(即纯氮、纯钾均在 30.00~45.00 kg/hm2),磷的编码值在-0.6 ~ -0.2 区间(即纯磷在15.00 ~30.00 kg/hm2),有利于提高团豆粒数。综合考虑:纯氮、纯磷、纯钾均在22.50~37.50 kg/hm2区间内,更有利于团豆单株有效荚数、粒数的提高。
[1]申萍,莫英,毕世敏.团豆杂交授粉技术初探[J].种子,2012(1):125-126.
[2]林汝法,柴岩,廖琴,等.中国小杂粮[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92 -209.
[3]冯佰利,鱼欢,高小丽,等.中国芸豆品牌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5,21(6):454-457.
[4]孙拥军.重视杂粮战略地位促进杂粮产业发展[J].中国农业信息,2011(3):39-40.
[5]王述民.普通菜豆种质资源的收集与评价[J].作物品种资源,1999(3):50-51.
[6]丁希泉.农业应用回归设计[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7]唐启义,冯明光.实用统计分析及计算机处理平台[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76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