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舆情应对

2015-04-29 00:44钟克勋么洺浚
新闻论坛 2015年2期
关键词:姚贝娜

钟克勋 么洺浚

摘要:长期以来,传统媒体总是抱着“我有媒体,我怕谁”的思想观念,“养尊处优”。自恃占有强势话语权,只注重监督别人,报道社会各种道德危机,而对自己的危机却以无所谓而视之。但在姚贝娜事件中,人们对媒体职业道德的审判,却给转型时期的传统媒体上了很现实的一课。随着自媒体的普及,公民新闻的舆论影响越来越大,因此,传统媒体需彻底转变固有观念,放下“自大”的架子,在报道监督别人的同时,也应多多地观照自身的行为伦理,并树立敏感的舆情意识,再抢抓新闻的职业行为中注意规避危机风险,这样媒体才能维护自己良好的生态环境。

关键词: 深圳晚报 姚贝娜 舆情应对 媒体事件

随着自媒体的普及,新闻传播伦理道德越来越容易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公民新闻”随时都会将专业媒体的行为曝光于公众视线,并推上大众传播的审判台。2015年刚开始,一个明星病逝的报道方式便引发了一场新闻传播的伦理大讨论,使过去一向以监督别人而自居的传统媒体,成为人们关注和批评的对象。如《深圳晚报》在姚贝娜有关新闻的报道中,因采访行为受质疑而陷入舆论漩涡,成为新年伊始继上海踩踏事件后另一类影响极大的舆情热点。

一、姚贝娜媒体事件的前因后果

报道明星,一直是中外媒体追逐的热门新闻,但今年却出乎新闻界的预料,一个娱乐界明星的病逝本身,并没带来报道热门和舆论的“喧嚣”,反而《深圳晚报》在报道这个明星陨落的方式,却引发一场舆论大波,成为喧宾夺主的舆情事件,而使媒体自身陷入一场媒体伦理道德的危机之中。

从此报道事件中不难看出,自媒体时代,新闻报道的观念和受众之间的关系已被颠覆,新闻媒体的伦理道德与新闻事件一样,也很容易成为舆论的热点,一不留神,便掀起一场舆情波澜。

简单梳理姚贝娜媒体事件,从中可见,整个事件并不复杂,但随着自媒体的参与而使事件舆情快速发酵升温。2015年1月16日16时56分,《深圳晚报》官方微博发布独家快讯,“著名青年歌手姚贝娜因乳腺癌复发,于2015年1月16日下午病逝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稍后我们将会陆续发布相关信息。再次,我们沉痛悼念姚贝娜携歌往生,并相信天堂没有病痛。贝娜一路走好。”此时,《深圳晚报》有3名记者正在现场。该晚报在第一时间抢到独家新闻,这是媒体在新闻报道竞争中的常态现象。这时舆情正常。但随着微博的疯转,全国各地姚贝娜的粉丝们开始悼念这位年轻的歌手。笔者在赶往成都的火车上,正好与几个在校大学生坐在一起,他们看到此消息后表情很难过,不断叹息,可见这位歌手的影响之广泛。

再看记者们热抢这一新闻的镜头:当时守在医院的各媒体记者有十几人,都是奔着抢头条去的。然而头条却被《深圳晚报》抢走,南方某都市报一记者有些沮丧,便将情绪发泄在个人微信朋友圈内,而朋友圈的内容很快被人利用,一些公共账号开始转发此微信:“深圳晚报记者伪装主治医生助手,潜入太平间偷拍遗体。”此微信内容一下便引发媒体伦理道德的舆论大波,一条《记者们在病房外焦急地等待着她的死亡》的信息,将《深圳晚报》记者推向了风口浪尖,并把该报记者形容为“嗜血的秃鹫”。

在微博和微信的转发量爆炸般增长中,人们对众矢之的《深圳晚报》记者的新闻伦理质疑声音越来越大。这时,《深圳晚报》开始回应。该报“文过饰非”栏目作者撰文,在《当局者清:深圳晚报究竟做错了什么?》中写道:19:00深圳晚报微信放出深度文章《姚贝娜的最后一周》《歌者姚贝娜》,随后引起疯转,《姚贝娜的最后一周》文章的阅读量很快突破10万。

这一举动则是《深圳晚报》应对舆论攻击的第一次“反击”,因为这几篇文章确实是从悼念一位年轻歌者的角度,提前将报纸内容刊登传播。《深圳晚报》此举欲达到两个目的:第一,可以争取报纸发行量;第二,为了避免谣言进一步发酵。然而《深圳晚报》的第二点算盘彻底打错了,其目的并没有达到。该晚报企图将内容作为回应的有力武器,但在汹涌澎湃的舆情浪潮中,网民根本不买账。

17日9时16分,拥有近15万粉丝的新浪微博大V@释不归发布微博:“记住这几个名字:深圳晚报记者赵青、陈玉、李飞跟着姚晓明进入太平间。华谊袁涛和家属以为是医生助理,就没在意,开始要手术时,记者们拿出相机手机拍摄,家属和公司愣住立刻喝止,因此在里面发生争吵,记者大喊新闻自由,姚母在混乱中被推倒。袁涛勒令他们将相机里的照片删除,并将他们推了出来。”

这条不知依据从何而来的微博爆料,瞬间刺痛了姚贝娜粉丝们的神经,截至2015年1月20日,该微博被转发了28498次,一时舆论哗然。在此期间,舆情在不断发酵,舆论对象面对像瀑布一样倾泻而来“口水”似乎束手无策,《深圳晚报》及当事记者,除了被动挨骂以外,没有拿出任何有效应对动作。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媒体的伦理道德已经成为社会的敏感神经,一向审判别人的传统媒体,稍不留神就会受到千千万万自媒体的审判。有人将此危机与外滩踩踏事件的媒体伦理相提并论,中青报的曹林在自己的微博上这样写道:“从外滩踩踏到姚贝娜去世,几起事件都滋生出媒体伦理之争。”①

二、媒体事件对危机应对的启示

从该事件危机的发生、发展轨迹中不难看出,《深圳晚报》缺乏积极的危机意识。这也许是传统媒体固有的思维,习惯了监督别人,热衷于报道社会各种舆情,殊不知当自己成为舆情主体时,却茫然不知所措。尽管《深圳晚报》处于我国改革开放最前沿,但仍然如此。

也许还是传统媒体那种老观念,我是媒体,我怕谁!我掌握强势话语权,可以主导舆论,舆情来了算什么。但在自媒体高度普及的当下,传统媒体再想独大已经不可能了。

1月17日12时57分,《深圳晚报》发表微博:“在众声喧哗之中,请让我们安静地为姚贝娜志哀”,并配上以姚贝娜为头版头条的报纸图片置顶在微博上面。但是已经过了危机应对的黄金时间,要想封住“人们的口”已经很难了,舆情顺着惯性继续发酵,姚贝娜的粉丝和关注此事的媒体同仁不依不饶,此后《深圳晚报》的每一条微博都有数千条评论,大多是不信任的侮辱谩骂。舆情难以平息,就在当日16时34分,华谊公司发表声明,火上浇油倒逼《深圳晚报》,将其直接推向伦理道德的“审判台”,使《深圳晚报》陷入更大的危机。

该声明首先表达华谊公司的态度:“我公司艺人及我们最亲密的伙伴姚贝娜于本月16日因病去世,对于《深圳晚报》及姚某某医生所做的各种令人不耻行为公司声明如下。”然后从3个方面指责《深圳晚报》及医生,并施加压力。

第一,搜集报道者“伦理失范”证据,交地方党委,并付诸法律,这就直接威胁到《深圳晚报》的组织关系和生存问题。声明提到:“一旦查实,我们要求对《深圳晚报》相关负责人及姚某某医生进行严肃处理,华谊公司将持续关注该事件的进展,并对《深圳晚报》及姚某某医生保留法律追诉的权利……”

第二,指责《深圳晚报》的光明行动:“17日下午《深圳晚报》在未经家人及公司了解及授权的情况下,擅自以姚贝娜光明基金的名义向社会募集捐款的行为……”这里的“擅自”二字,批判的态度非常明显。

第三,指责事件主体所做的公益事业目的“不光明”:“我们决不允许任何机构、任何个人以此名义达到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②

此声明已不是简单的态度表示,舆论意见,而已经上升到“讲政治”、“守法纪”的高度。到了这个急要关头,《深圳晚报》已是“大祸临头”。再不高度重视,积极应对显然已经不行了。所以媒体不得不放下“自大”架子。当晚,深圳报业集团相关领导召开紧急会议,应对舆论的进一步扩张。会议一直开到18日凌晨1点57分,并以《深圳晚报》之名发表致歉声明,表明歉意态度,阐明报道过程和真相。

声明首先顺应大众之心,表达对姚贝娜不幸离世的“悲痛惋惜”,通过情感沟通以获得大众的谅解,使危机降温,舆情缓解。接着说明真相,让不明真相的大众“知情而退”,冰释心中的不满。

该声明中说:“1月16日下午19点左右,深圳晚报记者确曾进入临时手术室拍摄眼角膜手术过程。当亲属表示拍照不妥时,记者当即删除了所有照片,此举获得姚父谅解。”这段声明不是辩驳,而是诚实地讲明实情,这显然与微信网传有着根本性的差异,且更近情理,并有很高的可信度,使网上那些“推到姚母”“大喊新闻自由”等等有关媒体人的“失范”行为不攻自破。

该声明话语诚恳,对公众质疑的热点问题用讲明具体事实,表示了行动态度,来沟通关心此事的公众,这是危机应对的有效法则。

在随后的2015年1月22日,《深圳晚报》1至5版,全面“还原”姚贝娜眼角膜捐献的采访过程,“我们为何一直保持沉默”“当事记者没有穿着白大褂伪装成医生”“没有偷拍遗体”“没有高呼‘新闻自由”“没有推倒姚贝娜母亲”等几篇文章,对报道事件作了全面解释。尤其姚父在追悼会上的讲话和医生对事实原委的说明,是最有权威的事实还原。《深圳晚报》在社论《我们为何一直保持沉默》一文里,诚恳地表示:“我们无意再掀起舆论波澜,只是希望还原现场和披露事实,让姚贝娜眼角膜捐献舆论风暴以真相而不是以谣诼的形式归于平息。”③同一天,《深圳晚报》在还原事件真相的同时,再次发表声明:对“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中出现的有关”事件的“恶意谣言和涉及此事件的虚假言论”等表态,“刊发澄清报道,并郑重声明,以正视听”,还表示“保留通过法律途径追究相关人员法律责任的权利”。③至此,一场媒体道德审判的舆论风波才算基本平息。

事件虽已平息,但启示深刻:第一,传统媒体的话语优势已经分散,如果还以长期以来“养尊处优”的观念,自大地面对现在媒介生态,将会付出惨痛代价。这次《深圳晚报》在事件舆情发酵的最初几天,在数以万计网友的责难声中,其形象曾一败涂地。第二,媒体自身在危机发生时,应对不能迟缓,不可大意失荆州,尤其在全民化媒体时代的今天,更是不可大意,否则,自己的媒体优势会被潮水般的舆论淹没。这次《深圳晚报》的报道伦理危机事件,因应对迟缓所造成的损失、带来的麻烦,是不可低估的,对此,新闻界人士是心知肚明的,感受应该是深刻的。

三、传统媒体的舆情应对反思

长期以来,传统媒体单项传播形态铸就了话语“霸权”优势,往往都是充当舆论的主导者。但新媒体的传播以随时、及时的互动交流颠覆了过去的传统模式,在新的传播形态中,那种只有少数人拥有的传播垄断已被打破,并分散为真正的大众传播,使媒体既是舆论的主体,也是舆论的客体。因此,传统媒体既要关注社会舆情,做好舆论引导,也要观照自身的舆情动态,主动应对随时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舆论危机。在新的传播生态下,传统媒体应有以下方面的转变。

(一)传统媒体要转变“自大”观念

我国的传统媒体因长期占有新闻传播的有限资源,肩负“喉舌”使命,因此构成了“独大”和“自大”的行业观念。然而,随着公民媒体的普及和公民新闻传播的形成,过去只报道和监督别人的传播形态已被打破。

由于媒体处在社会最前沿,其话语和行为往往都在公众的视线中,既是舆论的参与者和引导者,也是舆论的发生者,随时会被公众监督而引爆舆论。在新闻报道中,其报道事件在引发社会舆论的同时,自身也可能因一言一行的不慎而成为舆论的焦点,使自己陷入危机当中。在过去单向传播时代,媒体自身如果有负面舆论反馈,可以不慌不忙地处置,做一个解释或者根本不理,让时间去化解舆情。现在可不行了,如果以不理来应对舆情显然是玩不转了,无论你是主流媒体,还是公民媒体,当你在监督别人、炒作别人、围观和娱乐别人的时候,自己一旦负面舆论加身,同样被炒作,被恶言和虚假言论淹没,因而损毁媒体的社会形象,消解公信力,影响经营而陷入被动。

尽管说传统媒体有强大的舆论平台,有话语传播资源,可是一旦被公民媒体盯上就绝不会放过。公民媒体拥有者是广泛的社会大众,很多人的舆论参与有一种情感的放纵和言论的偏激,无论传统媒体及记者,你有多“自大”,矛头只要一对着你,潮水般的舆论会让你难以抵挡。如2013年《新快报》事件、今年1月中旬的《深圳晚报》报道的媒体事件,这里不赘述两起媒体事件的状态,但对事件过程稍加回顾和分析,从舆情中就不难看出,都有我是媒体我怕谁的“自大”,因而小视被舆论审判的危机,以致危机应对不及时,给自己造成损失。

《深圳晚报》的危机应对,有失有得,但在事件的背后,媒体的“自大”也是显而易见的。在此事件中,笔者中的一人曾与报社的记者交流,问到有的记者“为什么我们的舆情应对这么晚”?他说:“这里的记者每一个都是公关高手,随随便便就能写出一篇反驳文章,但是不让乱动,就没有人敢动。”由此可见,传统媒体的“自大”而彰显出的官本位使危机应对一度被动,直到被华谊公司倒逼后,才对舆情有所重视。后来,该晚报专栏作家解释说:“我们是想让姚贝娜安安静静地离开。”其实,这只不过是在舆论的漩涡中捞根救命草,挽回一点面子罢了。

(二)放下架子,不失舆情应对时机

在人人都可能成为媒体的今天,传统媒体如果不放下架子,总是会付出代价的。这次姚贝娜报道事件,虽然《深圳晚报》利用自己的传播渠道资源,于1月22日以4个整版的强大气势进行反击,但就时间上看,舆情已整整发酵了一周,危机应对明显迟缓,给当事记者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企业舆情应急小组从舆情角度点评了该危机事件,从总体看,对《深圳晚报》的危机应对是肯定的,在《深圳晚报回应“姚贝娜风波”能获谅解吗?》一文中,“深晚应对点评”给予了四个方面的肯定。④然而从当事媒体的反应中去分析,尽管《深圳晚报》对舆论质疑的三次回应层次是清晰的,从简单到深度,但还是有些应对缺失。

第一,应对迟缓。《深圳晚报》的第一次简要回应是17日12时过后,这时离事件发生已20个小时,舆情已经开始发酵,新浪娱乐频道在这天8时许开始报道,《姚贝娜经纪人怒骂深圳晚报抢独家手段龌龊》,该文已有众多媒体转发和跟进,《深圳晚报》的“报道行为”已被网民拔升到职业伦理道德的高度,受到“千夫所指”,当事记者被舆论“口水”淹没。

第二,放不下架子。《深圳晚报》为何没在舆论初起时应对,可能还是传统媒体放不下架子想硬撑。如果16日“深圳晚报记者伪装主治医生助手,潜入太平间偷拍遗体”这条信息一出现,《深圳晚报》快速应对,或许不会遭到那么强烈的声讨。但是,该报较有力度的回应是2015年1月18日所发的声明,而此时,离事件起始已足足过去了32个小时,因此所产生的负面舆论影响极广,该晚报的部分记者被人肉搜索后,遭到电话骚扰,采访姚贝娜捐献眼角膜的新闻记者中,有一人一度下落不明,截至1月20日仍处于失联状态。

第三,对传统媒体的一次教育。媒体报道姚贝娜事件再一次警示传统媒体,在全民媒体时代的今天,在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共荣的时代,在网民互动参与性越来越强的传播新形态下,传统媒体绝不能轻视自身的舆情,而应像社会机构一样,构建良好危机应对机制。一旦舆论惹身,不失时机地快速应对,且利用自己的优势,新旧媒体一起上,拔出虚假信息的核心议题,集中火力还原真相,以正视听,尽快平息舆情,否则,小虾米也会打败大金鱼。

(三)观照伦理,规避危机风险

在当今社会,为何媒体的伦理话题很容易成热点? 回答很简单,媒体是公众形象的代言者,而伦理道德是人类生存的底线,是族群活动的基本规范,因此,媒体的伦理道德行为很容易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多种媒体并存的今天,媒体人也是微博最活跃的群体,行业话题容易引爆,掀起舆论风波。尤其是现在的自媒体,传播自由不受约束,一有风吹草动,便一哄而上,不管真相如何,先骂了、批了再说,他们按照自己的认知和理解逻辑发表言论,不吐不快。对这种现象,美国学者波斯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指出,虚假的“这些信息使人产生错觉,以为自己知道了很多事实,其实却离事实的真相越来越远。”这种舆论生态环境,往往标签化,情绪代替理性。其声音往往理直气壮、义正辞严,极易在人群中发酵、扩散、传染,形成“网络声讨”的热潮。⑤

活跃于社会的新闻媒体很容易被舆论推到风口浪尖,尤其伦理道德底线,最易触动人们的神经,稍有不慎便引发道德舆情。因此,传统媒体从业者在监督别人时,自己要有良好的伦理意识和职业道德修养。

另外在同业竞争中,同行监督一方面增进了媒体的自律,使传媒业形成很强的道德自治能力,同时也容易挑起事端,使媒体成为舆论主体而被推向道德的审判台。这次《深圳晚报》姚贝娜报道的媒体事件,即呈现这样的舆情特征。因此,媒体在竞争中,需规避报道可能引发的危机风险。

再者,自媒体的信息传播,话题门槛很低,大众参与度非常高,不管网上舆论的要点是真是假,大家都热衷于上一趟“过山车”,以解心中怨气。还有些人感到参与这些话题讨论,能让自己在伦理道德高地“秀”一把,心理得到某些满足。

鉴于这些现实,媒体应当比过去更加注意观照自身的伦理行为,否则很容易遭到公众的舆论谴责,进而受到舆论审判,使其陷入不利境地。

注释:

①曹林.微博[EB/OL].http://weibo.com/1193210930/C0U

vS5TTA.

②华谊谴责深圳晚报擅自设立“姚贝娜基金”无授权[DB/OL].人民网-社会频道,2015-01-17.

③社论.我们为何一直保持沉默[N].深圳晚报,2015-01-22(02).

④声明[N].深圳晚报,2015-01-22(02).

⑤王洪波.深圳晚报回应“姚贝娜风波”能获谅解吗[DB/OL].人民网-舆情频道,2015-01-22。杨学博.舆论“第一反应”当谨慎[N].人民日报,2015-01-29.

作者简介:钟克勋,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么洺浚,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学生

编辑:赵 娜

猜你喜欢
姚贝娜
浅析现代流行音乐《鱼》的演唱风格
从偷拍姚贝娜事件看媒体侵犯隐私权
由姚贝娜病逝新闻事件论新闻速度的维度重构
姚贝娜:去天堂唱歌却留下光明
“姚贝娜现象”展示娱乐圈正能量
丁克森忆“好姐姐”姚贝娜:等我满血复活,我再回来唱歌
姚贝娜,谁又妄想一曲一世
姚贝娜:父母陪我走过生命的冬天
姚贝娜:没有在深夜痛哭过,怎有资格谈论命运生活?
敢于冒险的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