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文献资料与主体访谈记录对应,考释常德维吾尔翦氏家族源流;阐明士族世家之政治抱负、经世致用之理念与家国使命感的沿袭性。论析族性族源认同与政治历史认同同存并重,质疑王明珂关于族源历史记忆的利益资源选择特性之论断。认为在中间圈、边缘圈内,当地土著、世居族体构成地方势力的核心圈层,此与族属历史通常吻合。主张边缘研究在承认文化传播、接触与融合所生成的文化同质或相似性的重要性时,需要认识从边缘看中心的意义及避免现代行政边界概念。
[关键词]汉地;维吾尔;翦氏;族源认同;边缘-核心
中图分类号:C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91(2015)02-0021-05
作者简介:周泓,女,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人类学宗族与宗教研究。北京 100081
桃源翦氏维吾尔人,自明清已见诸史籍考据。新中国史学界继翦伯赞先生考述,主要由民族史界和常德市桃源县与哈密地区史志接续考证,而民族学界未予研究。近年翦氏维吾尔后裔尤其是翦伯赞族侄,予以集中考溯,编修族谱百万字,设立“翦伯赞故居”陈展馆。而人类学界未予关注。这与内地(云贵赣豫)翦氏等汉姓维吾尔人支系的愈益衍生不相适宜。笔者认为应予关切。
一、常德翦氏维吾尔源流
桃源翦氏维吾尔人是元代西域高昌畏兀儿哈勒将军后裔。哈勒祖先出自西域回鹘望族,属高昌国哈密人。12世纪,回鹘在西辽的统治下,政治上没有自主权,对西辽极为不满。南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成吉思汗西征。嘉定二年(1209),高昌都督哈勒随高昌王亦都护,灭西辽派驻高昌的监国,与亦都护归顺元太祖。此后蒙古人伐西域,灭西夏、金、宋都得到高昌都督和亦都护支持。1227年,哈勒统帅畏兀儿军队攻灭西夏,继而屡立战功。南宋嘉定九年(1216),铁木真封哈勒为折冲将军。[1]其后代于元代世袭官职。元至正六年(1346),蒙古察合台后裔秃黑鲁·帖木儿为汗,哈勒后裔哈勒·八十出任燕京总兵。[2]
14世纪中叶,元亡明兴,明太祖朱元璋启用元朝的部分文武官员。太祖洪武元年(1368),哈勒·八十同徐达、蓝玉、常遇春、沐英等归顺朱元璋。洪武二年至三年(1369-1370),明太祖命哈勒·八十与李文忠灭元将脱列伯,攻据大同、应昌,加封太子太保、光禄大夫。洪武四年(1371),朱元璋派遣哈勒·八十率军征剿湖广,大获全胜。洪武嘉奖哈勒·八十功绩,以其翦敌有功,亲赐姓为“翦”,更其名“八十”为“八士”。朱元璋且将义女吐叶公主(邓愈之女)赐与翦八士为妻,取名朱氏夫人。洪武五年(1372),朱元璋晋封翦八士为镇南定国将军,授职荆襄都督府都督,镇守湖广辰常一带。[3]《桃源县志》载:“湖广辰州四十八峒及九溪卫、九渡、水坪、散包、录溪诸蛮连结作乱,侵略旁郡,八士奉旨讨之。凡克四十八峒,后又攻铜鼓、五开、遭滴、腾浪、笃英、洪洲、古洲等,平之。”洪武十四年(1381)五月,“武溪蛮叛乱,八士又奉旨进讨,诸蛮见‘翦字旌旗,皆窜逃无踪,自是诸蛮慑服而五溪收安”。翦八士之子拜著随父征战,被朱元璋立为武状元,封荆襄都督府总兵,又受遣和傅友德、蓝玉、沐英征云南,亦凯旋班师回京。朱元璋晋封拜著为靖边将军,加太子太傅衔,诰授光禄大夫。洪武二十一年((1388),朱元璋派遣沐英、翦八士、拜著等再征云南、贵州。沐英、翦八士殁于疆场,敕葬常德东关外黄龙岗。”
哈勒·八士墓地立有墓碑,哈勒·八士生平碑文如下:
哈勒·八士,字周有,原籍新疆回部哈密人。先明勋著燕京,官拜京都总兵。从明太祖征讨,屡建奇功。后又征剿云、贵等处叛寇,旋师复命。太祖天颜有喜,以为翦除方寇,定国良臣,赐姓曰翦。公原名八十,太祖御笔亲更八十曰八士,晋封镇南定国将军、太子太保。洪武五年,湖广辰州四十八峒记九溪卫、九渡、水坪、散毛、录溪诸桐蛮连结作乱,侵掠旁郡,奉旨讨平,凡克四十八峒;复令攻铜鼓、五开、遭滴、腾浪、笃英、洪洲、古洲等,诛其首恶,抚其余党,多处既平,班师回京。洪武十四年夏五月,武陵五溪叛乱,奉旨征荆,师至,散走鼠窜无敌,继而全胜。洪武十六年春,加封太子太傅,诰授光禄大夫。洪武十八年,征云、贵等地,凯旋复命。洪武二十一年终于疆场。
拜著从小爱武,长大跟父从征。八士死后,拜著袭其职为荆襄都督。《桃源县志》载:“洪武十八年(1385年)四月,拜著奉旨讨五开、遭滴,灭之。洪武二十二年(1389),又奉旨征讨云、贵,屡建战功,论功晋封靖边将军,加封太子太傅,浩授光禄大夫。班师时不慎落入陷井阵亡,奉皆与父同葬于常德东关外黄龙岗。”
拜著死后,朱元璋念其父子“安邦定国有功”,又念其同死于疆场,乃命其子孙世袭常德卫正指挥使,仍率“翦旗营”官兵屯田常德、辰州、桃源一带,戍守武陵。并敕建“荐德楼”于桃源县治东新兴乡春村,敕建“镇南堂”于翦家岗,朱元璋御笔亲赐“威震南方”匾悬镇南堂(均在枫树回维村)以示纪念;敕造“忠勇坊”于碑楼岗,敕建“镇南经殿”于枫树口以西。
拜著有二子,长子常蒲,次子常黎。拜著逝,常蒲于洪武二十三年(1390)袭职常德卫正指挥使,由于常蒲不乐仕官,洪武二十六年(1393)辞官北归新疆,定居尉犁(今库尔勒)。随哈勒·八士至桃源诸将,亦有随常蒲返回哈密者。常黎乐于常德、桃源山水,遂定居下来。常黎原为总兵,其兄北归后,于永乐二年(1404)奉旨晋封常德卫正指挥使,诰授中宪大夫,给田30顷,副将8名,养军田720亩。①
明代,翦八士后裔一直担任武官职。翦常黎长子原狄,原狄长子成,成的长子祥,祥的长子锭均世袭常德卫正指挥史。翦原狄、翦成、翦祥均有战功。翦八士第八代孙、翦锭(七代)的长子相袭正指挥使。明宪宗成化三年(1467),“武陵郡库被劫,指挥使翦相率卫部千户兵追剿……限期未获。”成化五年((1469),奉旨降翦相为常德卫左所千户职。至明隆庆三年(1569年)相的长子应朝,应朝的长子戎,戎的长子崇德(即桃源维吾尔族11世)相继世袭常德卫左所千户之职。②
明隆庆四年(1570),翦应朝应试获郡庠生,系“数进武卫之士”。清道光十三年(1833),翦如琰应试任湖广督标中营千总。道光二十年(1840),翦如琰任湖广督标中营千总,镇守虎门殉国。民国8~17年(1919~1928),翦敦陛投身北伐,组织长沙工人大罢工。民国16年(1927)“敬日事变”,被捕身亡。翦八士后裔有贡生1人、庠生40人。明朝的翦应举(郡庠生)、清朝的翦嵩芬(翦如琰之子,庠生)、翦山宽、翦山学(授兰翎知县)、翦山胜、翦恒魁(敕授文林廊)、翦恒珍、翦恒发(国子监太学生)、翦恒泰,民国的翦敦劲和翦奎午(翦伯赞父亲)皆系文人。③
清季翦山胜等人编写翦氏宗族辈份歌,以使翦八士子孙按此沿袭辈名:山体恒敦、万象凝英、传家以善、继绪其荣、敏慎修德、谦和佐仁、洪开泰运、丕振芳声、惟民光厚、景尔咸宁、克恭孝友、本立道生。翦伯赞父亲翦奎午,属“万”字辈,名“万效”,为翦八士第20代孙。翦伯赞辈名为“象”,系翦八士第21代孙。④维吾尔翦氏一系自祖辈高昌都督哈勒,职官袭十余代,自翦八士居中土迄今历28代。
二、考证资料
《翦氏族志》 “原序”:“我始祖八士公,先明洪武五年,奉命南征;二十年,二世祖拜著公,亦奉命镇常,三世祖常黎公,屯田戍守,因宦游以选胜,爰奠厥君其文治与武功,用绵厥绪,相承无替,与国俱长……。时乾隆二十九年,十三世孙如楫敬撰。”
“二修志序”:“溯我始祖八士公,籍本回回,考回部世系源流,乃哈勒后裔。洪武五年,奉旨征剿,翦除苗蛮,屡建奇功,太祖龙颜有喜,官封镇南将军,赐姓曰翦,此姓之所由始也。二世祖拜著公,袭职征讨,战功益最,均详县志。。”(清光绪十五年,即公元1889年。)
“三修志序”:“溯我始祖八士公,原籍回部,自明兴入朝,佐洪武服官授节。钺征南蛮,及二世祖拜著公,勋烈烂焉。……赖有应举公以墨谱授如楫公,楫又以授山宽公……。”(1922年)
“四修志序”:“维吾尔族‘翦姓始祖哈勒八十,字周有,原籍新疆回部哈密人。据大量史料记载,先明勋著燕京,官拜京都总兵,从明太祖,屡建奇功。因哈勒八十‘翦除敌对势力有功,被明太祖朱元璋晋封为镇南定国将军,加太子太保衔,并赐其姓‘翦,更其名‘八十为‘八士,命其镇守湖广辰(州)常(德)一 带,翦八士驻兵桃源翦家岗,设立大本营,适时为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这就是我湖南维吾尔族翦氏得姓的来历。”“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 八士因平定南方终于疆场,其子拜著继其父职,先后出征湖广、云贵等地,屡建奇功,不幸死于云南战场,与父敕葬常德东门外黄龙岗……拜著长子不愿为官,辞职 北归新疆。明成祖朱棣,晋封次子常黎为常德卫正指挥使……。”据世系表,荫袭常德卫正指挥使至第八世翦相,后降为常德卫左千户至第十一世。
四修《翦氏族志》载《回部世系源流》:
翦氏本姓哈,宋帝昺时,大元灭金,已有代宋之意,分派众文武统帅师旅四路剿扫。哈勒率师改灭西零部落四五处,官封折冲将军。元帝以厥功最懋,改赐姓翦, 寓周太王实始翦商之意。后勒死,其裔八士袭职,战功居最。至明始(太)祖改封于荆襄都督,封镇南定国将军,镇守辰常一带地方。后八士殁,拜著袭职如故。著殁,子常黎不愿仕,让职伯兄蒲,蒲后携室归回,所有八士之副将等均回籍。黎乐辰(溪)、常(德)山水,遂家焉。子孙繁衍,分居湖广、广西等省。大清同治三年甲子科乡试后十六世孙山胜敬录于岳麓之自省斋。
翦伯赞《我的氏姓,我的故乡》谓:“‘回部世系源流是我十六世祖山胜写的,其写作的时代,为清同治三年(1864),山胜恐怕是我族第一个有汉文修养的人。他是岳麓书院的学生,他之撰此文,决非凭空杜撰,而是根据回文的世系纪录和明代的许多诏敕写成的。……在顺治四年所修的《桃源县志》,也有同样的记载,足证‘回部世系源流一文所记,该系实录。”
《回部世系源流》载:翦氏本姓哈,其先出自西域回部,宋时为西域望族。元太祖之西征,回部附之,屡从征伐。有哈勒者,尝从太祖征西夏部落,屡战克捷,以军功封折冲将军。自是族 属东徙,世仕元代,是为翦氏先世东徙之始。明兴,其裔八十,佐明太祖征伐。八十勇武有韬略,屡著战功,太祖嘉之,以其翦除寇盗,赐之姓曰翦,更其名八十曰八士,是为翦氏得姓之始。洪武五年,太祖封八士为荆襄都督、镇南定国将军,加太子太保衔,命其镇守辰常一带。是年,湖广辰州四十九洞及九溪卫、水坪、散毛、菉溪等蛮夷,连结作乱,侵掠旁郡。八士奉旨讨之,凡克四十八洞。后又攻铜鼓、五开、曹滴、腾浪、笃美、洪州、古州等蛮,平之。洪武十四年五月,武溪蛮复叛,八士又奉旨进讨。诸蛮望见‘翦字旌旗,皆窜逃无迹。自是诸蛮慑服而五溪以安。洪武十六年,论平蛮功,晋封八士为太子太傅,诰授光禄大夫。洪武二十二年,卒于军,奉旨敕葬常德关外黄龙冈。是为翦氏南迁湖广之始。八士有子曰拜著,原任荆襄都督府总兵,自幼随父征讨,习于攻战。八士卒,拜著袭其官。洪武十八年夏四月,奉旨讨五开、曹滴诸洞蛮,平之。洪武二十二年,又奉旨进讨云贵诸蛮,屡奏虏功。论功晋封靖边将军,加太子太傅衔,诰授光禄大夫。其后亦卒于军。奉旨仍葬常德东关外黄龙冈。朝廷以八士父子,平蛮有功;又念其同死边疆,乃命子孙世袭常德卫正指挥使。仍率‘翦旗营营兵,屯田常德桃源,戍守武陵。 并敕建‘建功楼于桃源陬市屯戍之地,以昭忠烈。拜著生二子,长曰常蒲,次曰常黎。拜著卒,常蒲袭职为常德卫正指挥使,常蒲旋辞官北归西域回部。八士之副将,亦多随从回籍。惟常黎乐常桃山水,遂家焉。自是翦氏之族,或在夷狄,或在中国,而常黎者,实为湖广翦氏之始祖。常黎生原狄,原狄生成,成生祥,祥生锭,仍世袭常德卫正指挥使。锭生柯,改授洞庭守备。自常黎以后五世诰敕盈馆,棨戟临门,赫然为世禄之家。以后失其官爵,遂为黎庶。自前明迄今,子孙繁衍。 分居湖广、广西等地,或力田为农,或服贾为商,皆聚族而居,尊奉回教。虽亦渐习汉人文书,然至今不与汉人通婚姻。至其勇敢好斗,则犹有先人之遗风焉。”[4]
三、访谈记录⑤
翦伯赞《中国史纲》载,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翦氏大家族系维吾尔人,其先祖自西域畏兀儿地出仕元朝大都。据翦伯赞父亲翦奎午于民国十一年所书族谱,其祖先哈勒·八士将军任元廷刑部侍郎,于至正十九年,由元顺帝所派与蒙古大将萨布丁一同,至湖南“平定蛮人反抗”,继而返回大都。后拥立朱明王朝,由明廷派驻湖南攻服湖光等地,御赐姓“翦”,立“镇南将军府”。其族人相继由大都固原迁移常德,定居桃源。《桃源县志》记,翦八士后人由明廷敕建镇南堂、讲经殿(清真寺)、荐德楼、忠勇房。枫树岗(翦家岗)“维吾尔回民乡”有明廷颁发“威振南方”铜匾。翦八士之子拜著随父征,立功世袭,与父同葬常德。据《新疆人物志》(维文版),驻守并留居桃源的是拜著次子翦常黎;长子翦常蒲迁返西域今库尔勒,与甘南、陇西所迁裕固族聚居。桃源翦常黎后代八房,长房、二房耕作养军田,三房读书习文攻科举,四房仕官职,五房主习武,六房经商、事手工业手工艺,七房、八房充雇佣军。故今河南长葛市伊家堂(清真寺)翦氏家族千人应为常德翦氏五房及六房后裔;云南腾冲翦氏为其七房八房后裔,“威振南方”铜匾现存于该地清真寺长老处,为其祭奠祖先时供奉。
然而,《翦氏族志》一至四序均载,翦姓由明太祖御赐,唯四修《翦氏族志》所载《回部世系源流》记为元太祖所赐;另《回部世系源流》所载“常德卫指挥使”在明朝嘉靖年和清康熙年《常德府志》中,均无翦姓。未知有无附会?
四、余论与结语
以上表明此族系政治正统之认同,不论在都城、地方还是边域——在燕都仕元廷或明朝,平定与驻守湖广,或充兵边地云贵,皆认同政治信任之历史地位。此构成其家族记录的主线。翦氏自祖辈高昌都督哈勒-燕京总兵哈勒·八十(太子太保、光禄大夫、镇南定国将军、荆襄都督府都督翦八士)-荆襄都督府总兵、太子太傅、诰授光禄大夫翦八士之子拜著-拜著子常黎袭职常德卫正指挥使-翦常黎长子原狄、原狄长子成、成长子祥、祥长子锭、锭长子相均世袭常德卫正指挥史-相的长子应朝、应朝长子戎、戎长子崇德继袭常德卫左所千户——职官袭十余代。而各地翦氏均认同桃源翦氏,亦因翦伯赞于民初作为孙中山广州政府派员、宋教仁故交、冯玉祥老师而在北伐和国共合作中的角色作用,以及作为共和国史学家的声望地位。又翦如琰应试任湖广督标中营千总,翦应举、翦嵩芬(翦如琰之子)-郡庠生,翦山宽、翦山学-授兰翎知县,翦山胜、翦恒魁-敕授文林廊,翦恒珍、翦恒发-国子监太学生,翦恒泰、翦敦劲、翦奎午、翦伯赞皆系志士文人。亦表明,士族世家之政治抱负、经世致用之理念与家国使命感的沿袭性。
同时,拜著长子翦长蒲一支迁返西域故地,次子后辈于今日追溯边域畏兀儿先祖与血亲;万历年桃源部分畏兀尔返迁西域,困顿于河南,迄今聚族于长葛市伊家堂周边县乡,历三百余年;翦八士和子拜著几度征战云贵所留族人与其后裔腾冲翦氏,且往新疆寻根并求法律认可(2013年5月周泓访谈翦伯赞堂侄翦仲)。这说明族性族源认同与政治历史认同是同存并重的。
此外,河南渑池有刘姓维吾尔人。1953年,渑池县改建火车站,要迁移刘家的祖冢。墓地埋葬着刘家前13代100多位先祖。人们挖出3块1米多高的青石碑:一块镌刻于清光绪三十年,碑铭“刘氏祖茔记”,碑文由永乐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渑池县儒学训导李纬撰书;另两块碑是镌刻于中华民国六年的“志铭”和“永垂——明中奉大夫刘公瑜贞墓表”,碑文由清代维吾尔人刘氏裔孙华国撰写。老一辈大都知道自己是维吾尔族,但一直不能确认自己究竟来自哪里,也都避讳对下一代明说。第二十七代裔孙刘冠周叙述,从400年前维吾尔族刘氏第十三代定居北鱼池村起,至今已繁衍32代,540口人。从第一代到现在已有580余年,可他们知道自己的身世族别只有54年。昭然于世的3块青石碑,经省考古专家断定:该刘氏是来自西域的维吾尔人。刘家是维吾尔人得到了确证。⑥洛阳渑池千余维吾尔人,历隋唐宋元明清迄今于中原“飞地”孤自坚守族源信念和族属实体,则质疑了王明珂关于族源历史记忆的利益资源选择特性之论断。
人类学中国东西部研究的学术区,自其先辈北派与南派,即分别以汉人社会和族群、民族史为主要对象,——此同中国传统行政基于中东部汉人区为中心的族体分布框架所形构的核心圈、中间圈、边缘圈恰好一致,抑或学者的研究区正是符合了官方的治理构架和“正史”。似乎“汉人”需要“异质化”的边缘而不是完全依赖内部的文化一致性以维持自身的认同边界。“族源历史”成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工具。王明珂认为,古代中国人以此界定华夏边缘人群,将他们排于华夏之外,或将他们纳入中国之内。迁入内地、处于族群关系中的“异族”,往往在华夏的历史记忆中接受或找寻一个华夏祖先,以合理化自己的华夏身份,或以“失忆”摆脱不利于己的原族群身份[5]。
然笔者认为,在中间圈、边缘圈内,当地土著、世居族体构成了地方势力的核心圈层,[6]此与族属历史通常吻合。当族群文化、信仰与当朝的相近一致,二者空间距离或联系紧密,否则往往反之。边缘研究在承认文化的传播、接触与融合所生成的文化同质或相似性的重要性时,需要认识从边缘看中心的意义及避免现代行政边界概念。
中心可以是并立的,如金燕京为中都、汴梁为南京,蒙元开平为上都、燕京为大都(图示○-);中心是可分立或对立的,如佛教、道教与基督教信仰(图示○→←○);中心是可分解和解构的,呈现为一种散中心(图示∵);同时,中心可位于端顶或端底,如庄庙处于村口(图示∩或∪);中心亦可移动、转移或变动,辽、金、元、明、清都城中心由辽析津府大内(京城南广安门)-金中都(城西南燕京古城)-元大都(城中北海子)-明北平(城中南)-清紫禁城、黄旗营(中、东)(图示∷ )。[6]
当中心力量引导边缘主体时,社会政治认同强势;而当族性历史感强大时,边缘则为引力重心,政治地位认同亦附着于族属感,为血族意识承载,中心转向边缘本体。即边缘-中心关系,存在族属-社会双向性,社会政治性强时,边缘族体归于中心;反之,中心取向转向边缘。诚然,在族缘与政权统治者王朝皇室合一时,则失去逆向性或双向性。即非集权体制是上下、中心-边缘双向作用机制的前提。
注释:
①《哈密地方志》第四编“民族宗教”,附二《移居桃源县的哈密维吾尔族》。
②《桃源县志》之十一,人物考之十二“明翦八士”,清道光二十三年本。
③自常德市桃源县“翦伯赞故居”陈展馆。
④据翦伯赞父翦奎午于民国十一年所书族谱。
⑤2013年5月11日周泓访谈翦伯赞堂侄翦仲梳理。
⑥民族出版社副总编艾尔肯访谈。
参考文献:
[1]张序善.哈密地区民族宗教志[G].哈密地区行署民族宗教事务处,1994.
[2]翦伯赞.中国史纲[M].上海:上海生活书店,1945.
[3]翦伯赞.翦伯赞全集(一)[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
[4]何光岳.三湘掌故[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
[5]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M].台北: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7.
[6]周泓.魏公村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