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市场国家,即经济增速高、工业化速度快的亚、非、拉美、东欧国家。北京师范大学与位于美国华盛顿的新兴市场论坛合作,于2011年12月5日成立新兴市场研究院,致力于探索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发展基本规律,提供相关咨询服务,培养新兴市场国家高端经济管理人才。中拉合作是大挑战也是大机遇,本文为北京师范大学新兴市场研究院的观点
在中拉“1+3+6”的合作新框架中,“1”个规划旨在厘清中拉合作目前所面临的共同问题,设定中拉合作所要达到的共同目标和共同愿景,然后在实现中拉之间战略对接的基础上确立中拉合作的共同实施战略;“ 3”大引擎是指推动中拉合作全面发展的三大动力,即贸易、投资、金融;“ 6”大领域则明确了中拉合作的六个重点领域,包括能源资源、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制造业、科技创新、信息技术,旨在推进中拉之间的产业对接,将经济合作做深、做实。围绕习近平主席提出的“1+3+6”合作新框架中的“三大引擎”,我们做了系统的研究,并提出每一领域存在的机遇和挑战。
贸易
21 世纪以来,两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成功助推了中拉经贸关系的飞速发展。一是历经15 年漫长而艰难的谈判后,中国终于在2001 年12 月11 日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这为开启新时代的中拉经贸关系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2008 年11月5 日,中国政府首次发表《中国对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政策文件》。该文件不仅明确了对拉美的政策目标,而且提出了新时期中拉各领域合作的指导原则。
2000 年以前中拉贸易规模十分有限,但进入新世纪后,中拉贸易总量实现跨越式增长,2000 年突破100 亿美元,2011 年突破2,000 亿美元,同时进出口大体维持平衡。具体而言,贸易总额从2000 年的126 亿美元飙升至2013 年的2,616 亿美元,增长19.8 倍,年均增长率达到26.3%。但是,2012 年和2013年受世界经济低迷和内部结构调整的影响,贸易增速有放缓迹象,分别增长8% 和0.1%。这预示着中拉贸易在未来可能走向注重贸易结构优化的平稳增长阶段。
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中拉双方应该发挥贸易对中拉经济增长的重要促进作用,优化贸易结构,促进拉美国家传统优势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对华出口,并在服务贸易、电子商务等领域扩大合作,力争实现10 年内中拉贸易规模达到5,000 亿美元。为实现上述目标,双方必然要应对一系列挑战,大挑战有大机遇。
机遇1 双方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有利于贸易结构优化
目前中国和拉美都处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期。中国经济出现增速放缓,2010—2013 年增长率从10.4% 依次降至9.3%、7.8%和7.7%。这种现象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结构性的,预示着中国经济正处于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换挡期。中国开始从投资拉动型向内需主导型经济转变,更加注重释放有效需求,强调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投资的关键作用和出口的支撑作用。而拉美则需要提高储蓄率和投资率,更加注重产业政策和吸引外资的作用。因此,在转型过程中双方可互相借鉴经验与教训,而转型后的经济增长将有利于优化贸易结构,例如制造业竞争力的提高将促进产业内贸易。正如时任总理温家宝2012 年6 月在联合国拉美经委会的演讲中指出的:“中国不追求贸易顺差,不仅进口拉美的原材料,也希望更多地进口制成品和高附加值商品,实现双方贸易关系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机遇2 通过增加在拉美的“绿地投资”,扩大贸易基础
针对贸易保护,中国企业应该做好充足的思想准备和应对措施。一方面,面对贸易摩擦要利用多边体制积极应诉;另一方面,通过产业升级,渐进性放弃低附加值产品出口,逐步优化贸易结构。与此同时,中国通过“绿地投资”积极参与拉美国家正在开展的再工业化进程,既能够避免贸易摩擦的麻烦,又能对贸易产生溢出效应。因为增加产业投资可能既有利于带动某些技术设备的出口,进一步扩大双边贸易的基础,也有利于推动一批中小企业走进拉美市场。
机遇3 充分发掘中拉双方服务贸易的潜力
未来,中国和拉美国家将实施更加主动、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继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为了更好地发挥服务贸易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重要作用,中拉双方会进一步扩大重点领域服务市场的开放,以及进一步加强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建设。随着世界经济复苏态势渐趋强化,双方的服务贸易发展前景看好。
机遇4 亚太区域一体化有利于拉美参与全球价值链
在参与全球价值链方面,除了墨西哥和中美洲之外,拉美地区和三大主要地区价值链——亚洲、欧洲和北美的联系十分有限。而北京APEC 会议积极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将有助于加强拉美地区国家之间的生产一体化。拉美地区出口和生产结构多元化的潜力与一体化进程的未来紧密相关。而且,在“中国与智利”、“中国与秘鲁”和“中国与哥斯达黎加”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示范效应下,未来将会有更多的拉美国家成为潜在谈判国。在更多的双边自贸协定基础上,中国与拉美次区域组织(安第斯共同体、南方共同市场等)的合作也将会加速,这会为中拉贸易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内涵。
挑战1 世界经济增长存在不确定性,进而压制了外部需求
“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确定因素逐渐增多,进而会压制外部需求。首先,引发经济危机的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例如,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后果还在持续发酵,问题的根源至今没有彻底解决。其次,世界各国经济增长出现分化趋势。发达国家经济复苏步伐不一,新兴市场国家经济面临不同程度的下行压力。最后,因增长分化导致的全球宏观政策难以协调。在美国逐步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的时候,欧盟和日本继续维持大规模的量化宽松政策。同时,随着美国结束量化宽松政策,美元升值预期不断增强,并吸引国际资本加速回流美国,造成新兴市场国家货币贬值、资产价格暴跌。新兴市场国家宏观调控面临应对经济下行和加息抑制资本外逃的两难选择。
挑战2 “重新初级产品化”不利于技术进步,进而加深“去工业化”程度
总体而言,当前中拉贸易商品结构的基本格局是,中方向拉美输出制成品,拉美向中国输出能源、原材料和部分自然资源加工产品。这种商品结构反映了双方经济的互补性,也是由双方各自产业的静态比较优势所决定的。但是,该结构若长期固化,则不利于技术进步,进而会加深“去工业化”的程度。而且,联合国拉美经委会认为:“拉美与中国的贸易实质上具有产业部门间(interindustrial)贸易的性质。在这种模式下,中国出口的主要是制成品,拉美输出的主要是初级产品。这既会妨碍中拉双方企业的联盟,也会妨碍拉美国家更有效地进入亚太地区的生产链条。”
挑战3 贸易保护主义有卷土重来之势
鉴于世界经济低迷,部分国家开始实施通过“重振工业化”、“出口倍增计划”拉动经济增长的战略,然而,竞相争夺出口市场自然引来贸易保护主义、甚至汇率战的反弹。不仅发达国家有贸易保护,而且新兴市场的贸易保护主义也不容忽视。根据WTO数据计算,1995—2012 年中国遭受反倾销调查的总量达到916 项,其中248 项来自拉美,占27%。同期,中国遭受反倾销措施的数量为664 项,其中168 项来自拉美,占25%。阿根廷、巴西和墨西哥是拉美对中国实施反倾销措施数量位居前三位的国家,分别达到67 项、36 项和20 项。
挑战4 “第三方因素”加剧竞争程度
中拉经贸关系的快速发展自然会重塑各国在拉美市场的竞争格局。根据联合国拉美经委会2010 年的预测,美国占拉美(16 国)出口市场份额的比重将持续下降,到2020 年将降至28.4%,届时中国占拉美(16 国)出口市场的比重为19.3%,欧盟(27 国)占13.6% ;同期,拉美(16 国)从美国、中国和欧盟(27 国)的进口占其总进口的比重将分别达到26.1%、16.2% 和14.0%。2014 年、2015 年中国将在进口和出口两方面分别超过欧盟而成为拉美第二大贸易伙伴,与此同时,中国与拉美第一大贸易伙伴美国的差距将大幅缩小。因此,这种此消彼长的变化必然会引起欧、美、日等“第三方”的关注。历来把拉美视为“后院”的美国开始对中国在拉美的影响保持警惕;欧洲更多地是从商业角度把进入拉美的中国视为强劲的竞争对手;而日本则通过签署经济协定、实施官方发展援助等方式努力恢复在拉美的影响力。因此,中国在开拓拉美市场时,不仅要充分考虑已在拉美耕耘多年的发达国家的已有基础,而且要对新环境下的竞争做出适应性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