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起理性

2015-04-29 15:30:54张炜
山东画报 2015年22期
关键词:李杜原谅李白

张炜

李杜的言行是他们自己的问题,在千余年的中国文化史上如何看待李杜,则是我们的问题。我们最熟知的是后来从民间到庙堂,对李杜诗篇的热爱与自豪。这是自然而然的,是不言而喻的。

有一位西方的权力者曾经表达过这样的意思:一个民族记取她的辉煌和胜利,与记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令其耻辱和羞愧的事情,同样重要。这样的话令人警醒。对羞于启齿的伤疤,我们不愿记忆,而只想更快地将它忘掉。这不仅是虚荣的缘故,而且还希望让整个民族有个好心情。不过好心情与噩梦之间的关系,最后还得从头分析和面对。

一个民族是这样,一个人也是这样。比如对李杜在行为缺失方面给予有意无意的过分的宽容,一定会有后果的。我们对成功者往往是很能够原谅的,很难拾起理性地对待。重大缺失甚至是不可原谅的那一部分,与他们辉煌的成就应该是两说的。我们的尺度如果在某些方面稍稍放松一点,就会形成一种多米诺骨牌效应——自封为“天才”者太多了,他们都会认为自己是拥有道德豁免权的人,于是就会放纵自己。

我们的文化老汤浸泡至今,其中的得失太多了。常说的“大丈夫能屈能伸”,用今天的流行价值观来看好像也没什么大问题,但这里是怎样的“屈”?围绕这个字到底要画一个多大的圈,就是问题了。忍受困苦、愤怒、饥饿、贫困、寒冷,在权贵的淫威下也绝不低头的“屈”算一种;说假话,苟且,委屈自己的良知,无所不为,这算另一种。这后一种“屈”就有点可怕了。

比如颠倒黑白,放肆地吹捧自己,见了有权有势的人一切都不管不顾,利令智昏以致做出耸人听闻之事,这就让人不敢恭维了。这种认识并不是什么道德高调,要知道古人曾经有过更极端的要求,像许由,听了不好的话马上要到河里去洗耳朵。用这样的标准要求生活中的所有人,似乎太不现实。但不现实是一回事,这个事例所标志的价值观及取向,却是谁都不能否定的。

看一下李白写的那些表,其他的一些言论和诗,其中的一部分简直不忍入目,岂止是经不起苛责。我们不必要求一个历史人物和现实人物在精神上绝对纯洁,不必要求一个人为精神、思想和操守而殉命——这样的人是旷百世而一遇的悲伤决绝——但也不必向着相反的方向越行越远。

我们可以苛责李白或杜甫,但必须与中国文化结合起来。如果真的能够“拾起理性”,那就将自战国到唐代浓烈的“干谒”之风来一个梳理,找出民族文化基因方面的问题。这会是一个极大极难的工作,但却不能不做。中国文化原本就不是一种理性见长的文化,因此“拾起理性”是最难的。

猜你喜欢
李杜原谅李白
和李杜合影
和李杜合影
原谅他人
今日农业(2020年19期)2020-11-06 09:29:48
真正的原谅
学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 03:12:34
人不可“只会原谅自己”——不会自省就是“自残”
当代陕西(2019年23期)2020-01-06 12:18:16
纸上的李白(三)
文苑(2018年22期)2018-11-19 02:54:38
纸上的李白(一)
文苑(2018年18期)2018-11-08 11:12:44
倒下的那一刻
戏剧之家(2016年5期)2016-04-05 16:24:41
诵读“李杜”时的遐思
原谅别人也很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