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波
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如何从小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兴趣,让这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下去,却成为了语文教师所面临的难题,对于诗歌教学,本人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注重诵读的作用
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的重要性。单调的朗读对于学生而言确实有些枯燥,所以要改进朗读的方法。
1. 注重范读。范读可以是教师示范,也可以播放示范录音,无论是哪一种,都是非常有必要的。由于诗歌据现代的时间比较久远,有些读音已经发生了变化,或是多音字的关系,或是学生自身的原因,学生都难免读错音。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学生把“怆chuàng”错念成“cāng”。
2. 教会学生朗读技巧。朗读是技巧性非常强的一门艺术,朗读诗歌的时候,要根据不同的诗歌作品来确定节奏、语调、停顿等的变化。如刘禹锡的《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文人写秋都是悲秋,刘禹锡却打破了这种局面,唱出了“胜春朝”的呼声,表达了自己兴奋、热烈的情绪,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所以朗读的时候要明快、爽朗,节奏要一句比一句快,一句比一句强。
二、作家作品的理解
诗人在创造作品时,会受到当时的心情、所处的地位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所以要想对诗歌深入理解,在教学时就要着重对作者及创造背景进行介绍,如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词中所描绘的是一家五口的农村生活画面,惟妙惟肖,灵动有趣。辛弃疾出生在金国,此时北方已经沦陷,从小便目睹了汉人在金人统治下艰难的生活,于是从小立志抗金,成年便投入到抗金的队伍中,历经无数次失败,但始终没有放弃。这首诗正作于此,作者一生都在致力于统一大业,诗中所描绘的农村生活闲适安逸,充满生活乐趣,作者在农村生活中得到了些许安慰,充分了解作者,对于诗歌的理解不但会更加深入,同时对他的其他作品也会产生兴趣,这样便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体会诗歌中所表现的艺术美
1. 语言美。根据诗的语言特点,凝练、简洁、准确、生动,通过诗歌的学习,可以让学生领会古代诗词的博大精深,从而爱上祖国的语言文字。
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一个“绿”字将春风化为了生动的形象极其传神地表现了出来,既准确精炼,又生动形象。
2. 意境美。古典诗歌讲究“诗情画意”,意境美是诗歌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诗人运用语言,巧妙地把画面表现出来,再把思想感情融入其中,从而表现出意境美。如曾岑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者在这首诗中,描绘了西北边塞地区绮丽的景色,以及将士们为武判官送行的热烈场面,其中最后两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语言虽朴实平淡,却意境深远,人在诗外,画在其中,言尽却意无穷,没写一个情字,但对朋友依依惜别之情却能让人深刻体会出。
3. 形象美。诗歌语言虽然高度概括,精炼、含蓄,但其所刻画的形象却鲜明、生动。如《木兰诗》,这首北朝民歌,讲述了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伟大女性,她热爱自己的祖国,坚强、勇敢、善良,在战场上虽立下战功,却淡泊名利,只求回家团聚,可以说是外表和内在具美的人物,这一鲜活的人物形象,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颂和敬佩。
总之,诗歌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对古代文化产生兴趣,进而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在教学中,要挖掘诗歌所蕴藏的独特魅力,让学生爱上诗歌,爱上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