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小麦宽幅撒播种植模式研究

2015-04-29 13:06:09霍成斌等
安徽农业科学 2015年29期
关键词:冬小麦模式

霍成斌等

摘要[目的]研究栽培模式对冬小麦生长指标及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排列的方法对9种不同栽培模式进行比较试验,并对影响产量的相关因素进行观测。[结果]结果表明:栽培模式的改变影响了小麦群体冠层温度、旗叶的叶绿素含量和干物质的积累,进而影响产量。产量较高模式其播幅与幅间距的比依次为24.0 cm∶20 .0 cm, 30.0 cm∶26.6 cm和40.0 cm∶30.0 cm。[结论]通过改变传统小麦条播形成宽幅撒播种植模式是实现小麦增产、提高粮食产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冬小麦;宽幅撒播;模式

中图分类号S50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29-080-02

随着小麦生产的机械化程度提高,以机械化行播为主是目前小麦种植的主要方式,随着土壤培肥能力的提高和新品种的不断示范推广,传统种植技术已经不太适应高产稳产的要求。由于农机农艺的限制性,小麦高产高效群体研究是在已经设定行距的前提下进行的。欧阳西荣通过条播、撒播和密点播试验,总结撒播种植小麦采取免耕直播方式有利于增产。孙全德等进行了稻茬麦旋耕撒播试验,肯定了小麦旋耕撒播是高产、省工高效的耕播配套技术。乔蕊清等研究认为,撒播栽培与条播栽培相比在产量因素的构成上明显地表现出“两增一平”的特点。传统条播行间裸露,不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麦行内株间拥挤,麦苗争水、争肥、易造成苗弱根少的弊病。无垄撒播是一种新型的小麦种植方式,在播种时麦种的入土深度深浅不一,由于受墒情和温度的影响,易造成出苗时间不一致、出苗不整齐,甚至不出苗;田间管理不便,不利于其他作物的间、套种植等。

宽幅撒播是传统条播和无垄撒播优点的有机结合,形成不同播幅和幅间距的新种植模式,小麦单株营养面积大,个体生根增蘖快而壮,冬前群体形成早,提高了小麦对冬前光热、水、肥和土地的利用率。预留的幅间距便于田间管理,中间可复播玉米等作物,同时也提高了复种指数。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是小麦生产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农作物轻简高效机械化的生产方式是农业发展趋势。小麦撒播作为轻简高效的播种方式,是对“行垄种植”方式的根本变革,通过科学撒播,构建合理群体,形成理想冠层的种植模式具有较高的水、肥、地和光能利用率,同时省工、高效,是小麦增产高产的一种全新的生产途径,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撒播进行多元立体种植的不同播幅和幅间距的种植模式,以及相对应的小麦群体生理生态及产量的研究很少报道,因此需要不断完善和创新农机农艺模式,进行小麦撒播轻简高效机械化模式的研究很有必要和意义。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试验于2010~2011年在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试验地进行,基肥施肥量为硝酸磷600 kg/hm2、 磷酸二铵375 kg/hm2。供试品种为冬小麦“长 6359”。

1.2试验设计

采用随机排列的方法,在200 cm带宽内,设A1~A9共9个处理的播幅与幅间距的比,分别为A1 24.0 cm∶20.0 cm、A2 30.0 cm∶26.6 cm、A3 35.0 cm∶20.0 cm、A4 40.0 cm∶40.0 cm、A5 50.0 cm∶25.0 cm、A6 45.0 cm∶32.5 cm、A7 40.0 cm∶30.0 cm及A8密行条播(16.6 cm)、A9常规条播(20.0 cm),3次重复。

1.3测定项目与方法

冠层温度利用便携式红外植物冠层测温仪于小麦灌浆期测不同处理模式的冠层温度。叶绿素含量用SPAD502PLUS叶绿素仪在小麦灌浆期测量各处理小麦旗叶的叶绿素相对含量。小麦开花后干物质的积累,各处理是从小麦开花后5、10、15和20 d各测定1次,各处理中选择5株长势均匀的植株,105 ℃殺青30 min,在80 ℃恒温下烘干后称重。

小麦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株高等数据在田间或室内考种时测定,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小麦宽幅撒播种植模式的选择

在小麦宽幅播种与传统条播的比较试验中,灌浆期测不同处理的小麦群体冠层温度和旗叶的叶绿素含量,结果表明小麦群体冠层温度受栽培条件的变化而出现差异,不同的撒播模式均比密行条播、常规条播模式的冠层温度高,其中相对较高的是A1、A2、A7,相应的产量也高。叶绿素含量也呈现相同的变化,但差异不显著。在产量构成方面:有效穗数最多的是A6,但千粒重较低;穗粒数最多的是A1,有效穗数、千粒重并不是最高;千粒重最大的是A7,穗粒数、有效穗数并不最高。产量较高的模式是播幅与幅间距的比为24.0 cm∶20.0 cm,其次是模式30.0 cm∶266 cm和40.0 cm∶30.0 cm(表1)。

2.2不同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和干物质积累速率

从小麦开花后5、10、15和20 d各测定1次干物质积累量,各处理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都呈现出干物质积累量渐低。但是在各个时间段的积累量不同,尤其是在5~10 d和10~15 d的差异明显,在5~10 d这一阶段积累量变化显著的是依次为A8、A5、A4(图1),也可以从干物质积累速率体现出来(表2)。在5~10 d积累量变化显著的A8、A5、A4的处理,最终产量并不高,说明小麦开花后前期干物质积累量的变化与产量没有正相关性。

花后干物质积累速率是栽培模式对小麦产量影响的一种直观表现。扬花后5 d处理A8 的积累速率最大为2.054 g/d,花后10 d积累速率最大的为A8(0.856 g/d),花后15 d积累速率最大的为A3(0.399 g/d),花后20 d积累速率最大的为A4(0.147 g/d)。而影响干物质积累速率主要因素是冠层温度和主要功能叶—旗叶的叶绿素含量,但通过测量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说明干物质积累速率是品种特性、栽培条件以及生态环境等综合因素的结果。

2.3在播幅与幅间距的比为24.0 cm∶20.0 cm下不同播量的选择

在播幅∶幅间距为24.0 cm∶20.0 cm的模式下,设B1~B7的播量分别为B1 187.5 kg/hm2、B2 2250 kg/hm2、B3 3000 kg/hm2、B4 3750 kg/hm2、B5 4500 kg/hm2、B6 5250 kg/hm2、B7 6000 kg/hm2 7个不同的播量处理,采取随机排列、3次重复。随着播量的增加,生长期小麦的株高、苗期穗茎数、成熟期有效穗数增加,而穗粒数、千粒重、单产呈下降趋势,在生育后期处理B4、B5、B6、B7随播量的增加倒伏状况也随之严重,从而影响小麦的千粒重进而影响产量(表3)。

2.4小麦带状撒播技术示范

在山西省长子县谷村进行小麦带状撒播技术展示,其中撒播面积占地333.5 m2。根据收获时田间调查结果表明,小麦带状撒播技术抗倒伏效果显著,成熟较早,生理指标均高于其他模式,且增产效果明显。

3结论与讨论

(1)在当前小麦生产过程中,由于小麦自身杂种优势利用的“瓶颈”致使小麦产量徘徊不前,而改变其种植模式为小麦增产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通过试验,产量较高模式是播幅与幅间距的比为24.0 cm∶20.0 cm,其次是模式30.0 cm∶26.6 cm和40.0 cm∶30.0 cm。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可根据小麦品种、栽培条件、生态环境等因素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模式。

(2)栽培模式的改变也就改变了小麦生长的生态环境,从而影响小麦生理进程,导致产量发生变化。最明显的是小麦群体冠层温度和旗叶的叶绿素含量,小麦群体冠层温度高的相对产量也高,旗叶的叶绿素含量也有差异但不是很明

显,干物质积累量和干物质积累速率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说明栽培模式的改变影响了小麦群体冠层温度和旗叶的叶绿素含量,影响了干物质的积累,其生理学特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3)冬小麦宽幅撒播种植模式是对传统种植模式的改变,无疑为冬小麦进行立体多元间(套)粮(菜)在时间和空间上提供了诸多优势。在试验期间,利用冬小麦宽幅撒播种植模式综合考虑间(套)春、夏玉米的株、行距,小麦联合收割机的工作面的幅宽(2.5 m)以及前后轮距等因素,采用播幅与幅间距的比为40.0 cm∶30.0 cm的模式,形成小麦宽幅撒播间(套)春、夏玉米的種植模式。

参考文献

[1] 欧阳西荣.播种方式与耕作方式对小麦群体结构的影响[J].耕作与栽培,1993(1):41-43.

[2] 孙全德,白有善,韩俊杰.稻茬麦旋耕撤播生育特点、栽培指标和肥水技术研究[J].生态农业研究,1996(3):74-76 .

[3] 乔蕊清,刘新月,卫云宗.冬小麦撒播简化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麦类作物学报,2001,21(3):84-86.

[4] 蔡东明,吉万全,任志龙.小麦撒播简化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现代种业,2002(5):29-31.

[5] 刘松华,付桂明.小麦机械化无垄栽培技术浅析[J].现代农村科技,2012(1):13.

猜你喜欢
冬小麦模式
不误农时打好冬小麦春管“第一仗”
今日农业(2021年4期)2021-06-09 06:59:42
甘肃冬小麦田
植物保护(2017年1期)2017-02-13 06:44:34
浅议信息化管理对会计的影响
珠三角西岸精密制造产业新城规划及公共服务平台构建
高端饭店业产学研模式研究
永续债券探析
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 13:05:21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17:37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17:17
冬小麦冬前及冬季田间管理技术
现代农业(2016年6期)2016-02-28 18:42:53
冬小麦和春小麦
中学生(2015年4期)2015-08-31 02:5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