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长刚
摘 要:小学数学和初中数学在知识层次、逻辑思维要求、数学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学生需要一个逐步接受的过程。同时,学生从小学到初中,身体和心理上又面临着一个缓慢适应的过程,可称之为“过渡时期”。如何让学生从身体与心理上都能顺利适应初中学习及环境的变化,是值得初中教师深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数学;过渡时期;梯度;抽象化;方法引导;角色转变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5-0094-01
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解法过程中,有这样一道例题:x-3=4-x,解得x=,而很多学生习惯于得出x=4.67。小学时期的计算,学生习惯于将假分数取近似值,而初中阶段这种情况下用假分数即可,这种类似情况在教学中经常出现。可以发现,小学数学和初中数学的学习,无论是知识还是思维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如何处理这些差异,让学生从小学阶段的学习思维和方法顺利过渡,适应初中数学学习的层次提升,使逻辑思维能力得以提高,是教师在七年级教学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为什么存在“过渡学习”
(1)知识梯度。小学的数学知识与初中的数学知识存在巨大的知识梯度,以方程为例,小学阶段要求解的类型是简单的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而初中出现了去分母、去括号的类型。这是一元一次方程中最核心的知识,与小学方程知识比较,知识难度加大,且情况复杂,这种情况在七年级教材中还有很多。(2)知识抽象化。由于年龄的因素,初中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所以,在七年级的数学知识中由形象入手,逐渐向抽象过渡。如第二章有理数中的“有理数运算法则”教学,虽然借助数轴,但对七年级学生来说,很难将总结出的运算法则用语言清晰地表述出来。(3)知识量大,基础性强。苏科版七年级教材共安排了七章代数类知识、三章图形类知识和一章证明。学生要系统地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应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法及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及应用、代数式、整式、幂的运算等。这些章节每一章都是一个知识体系,都有许多基础性知识需要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的掌握情况,直接制约着学生后续的学习与发展。(4)强化思维,学习推理。在七年级教材中,安排了“图形认识”来逐步渗透推理思维,让学生学会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尤其证明一章,更加系统全面地教授学生如何规范叙述推理过程。这几个章节是七年级的难点,在学生的思维上是个大跨度。
二、如何进行合理的“过渡学习”
(1)面对新知识,树立信心。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逐步渗透:七年级数学是在小学数学基础上的再提高。让学生意识到:有小学的底子,学习七年级数学没有问题。(2)注重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七年级的知识是在小学知识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与延伸。为实现学习的平稳过渡,教师要带领学生理清知识体系和脉络,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动手,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并能归纳总结出新的知识。例如“去括号法则”,小学已经学习了如何处理,如:5.25-(0.25+)=5.25-0.25-=5-。小学学的原理是:减去两个数的和等于分别减去这两个数。这道题其实就是去括号法则的运用,所以在教学“去括号法则”时,只需要找几道这样的题,让学生总结方法,最后告诉他们这在初中叫作“去括号法则”。把握新旧知识的联系,可以实现学生学习的顺利过渡。(3)注重基础,为过渡学习提供保障。基础知识是进一步学习和提高的保障,也是过渡学习的保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教学设计的梯度,从小处细节入手,引导学生自主开展探究学习活动,转变“学”数学为“做”数学,实现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使学生获得数学体验。(4)加强学法引导,关注学习习惯养成。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在课堂上,教师不但要注重知识的学习,还要加强老师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开展小组活动,从生活情境中挖掘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自主总结,从而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5)注意心理调节,促进角色转变。学生要与新课程同行,适应新课程要求,必须要转变角色。学生从小学升入中学后,由“儿童”变为“少年”,这种称呼的改变,也将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重大变化。为实现过渡学习的良好效果,教师应该从科学的角度来关注学生的心理现象,使学生完成中学生的角色转变。新课标提倡的是自主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起点,设计教学问题,开展学习活动。在活动中逐步贯彻新课标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面向全体,让学生逐渐适应中学的学习节奏,在不知不觉中完成角色的转变,从而完成小学至中学的完美过渡。
三、结束语
由于教学的需要,中小学数学知识虽然在形式上被分为两部分,但是教师应该认识到,这两个部分其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只有从这个角度看待中小学数学教学,才能找到其中的内在联系,并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保证学生顺利地实现中小学数学学习的过渡,为将来的数学学习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夏建国.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J].吉林教育,2009(11).
[2]谷米.中小学数学学习习惯衔接现状调查分析[D].重庆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