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花儿”的建筑美

2015-04-29 04:40杨生顺
党的生活·青海 2015年3期
关键词:扇面山歌青海

杨生顺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新月派”代表人物闻一多先生在《诗的格律》中提出著名的“三美”理论,其中的“建筑美”是指现代诗歌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实际上,在中国民间,早已形成了用白话文创作,结构匀称,句式齐整,具有鲜明特色的民间口头诗学,只是鲜为文人关注。为了深入认识青海“花儿”的建筑美,文章在重点观照江南山歌的基础上,对两种山歌作了比较探究。

一、青海“花儿”的建筑美

青海“花儿”唱法上有独唱和对唱。文本以四句式为主,亦有五句、六句、八句,甚至更多句式。青海“花儿”有包括对称在内的多种美学样式。总体来看,四句式“花儿”的建筑美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二句对称。“天上的太阳发红了,河里的花儿们黄了;我俩的脚印(哈)拿土盖,越走者越深厚了。”其中,“天上”与“河里”、“太阳”与“花儿”、“红”与“黄”构成了对称。这种对称在江南山歌中颇为常见,如江西广昌县“郎在高山打弹弓,姐在花园修芙蓉;你要芙蓉也不难,买包丝线买包针”的第一、二句就是对称的。

二、四句对称。“白马寺修下的太高了,一层(吧)一层者上哩;阿哥的心里难心多,一句(吧)一句者唱哩。”这首青海“花儿”的“一层(吧)一层”与“一句(吧)一句”、“上哩”与“唱哩”对称。在江南山歌中,这种对称也较为普遍,如吉水县山歌“天上乌云朵朵新,又像落雨又像晴。老妹站着不说话,又像断情又像行”的二、四句在语言的对称中表达了恋人间捉摸不定的爱情。

一、三句对称。“青稞的秆秆里水钻了,麦子的秆秆儿硬了;尕妹的肚子里鬼钻了,听上了别人的话了。”其中“青稞的秆秆”与“尕妹的肚子”对称,“水钻了”与“鬼钻了”对称。这样一种对称的美的架构方式,说明了“花儿”的起兴(前两句)与构成这种起兴方式的结果(后两句)之间,存在着关联。

三、四句对称。这种对称方式在青海“花儿”中寥寥无几,但在江南山歌中却普遍存在。在比较过程中,我们惊讶地发现,青海“花儿”“黑云彩里盼太阳,犀牛望月姐望郎;犀牛望月盼大水,贤妹盼郎早回乡。”(《青海民间文学资料——传统“花儿”专辑》)南京高淳的“日头一落就黄昏,犀牛望月妹望郎;犀牛望月归小海,妹妹盼郎归绣房。”(《江苏歌谣集·金陵区》)以及江西兴国县的“郎在东方妹西方,好比犀牛望月光;犀牛望月涨大水,老妹望郎进绣房。”(《中国歌谣集成·江西卷》)如同一娘所生的“三胞胎”。而这种江南山歌在青海“花儿”中还有一定数量的存在。

一、二句对称,三、四句对称。如“青稞出穗头勾下,大麦出穗是奓下;旁人见了者嫑搭话,阿哥见了时笑下。”与此类青海“花儿”结构相同的江南山歌也很多,无锡山歌“池里鸳鸯紧相随,园中蝴蝶成双对,鱼虾永远勿离水,情哥永远勿离妹”便是如此。

二、三、四句齐整。“大红的主腰儿绾领哩,手拿上扣线着引哩,我拿上实心煨你哩,你拿上假心着哄哩。”这首“花儿”的后三句的结构基本相同,而这种结构在江南山歌中普遍存在。宜春市山歌“山歌好唱难起头,木匠难起龙凤楼,铁匠难雕铁狮子,石匠难打石绣球。”南康县山歌“阿哥想妹难开口,木匠难造绣花楼,石匠难凿石狮子,铁匠难打钓鱼钩。”都是这种结构。有趣的是,这种江南山歌还保留在西北“花儿”中,如“唱起山歌难起头,木匠难修转角楼,石匠难刻双绣球,画匠难画凤凰头。”(《莲花山情歌》)

扇面对。“花儿”的扇面对有两种:一种是“花儿”的第一句和第三句、第二句和第四句分别对称。如:“头买了鞍掌者二买了马,三买了梅花镫了;头爱了人品二爱了俊,三爱了满脸的笑了。”“花儿”的这种扇面结构在江南山歌中并不少见,如“东山桃树西山梅,几时栽拢合一块?南来燕子北归雁,几时双飞彩云堆?”就呈现为结构上的扇面对。不过,较之江南山歌,青海“花儿”的这种扇面对更为丰富,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如“半天里云来半天里雾,半山里长了个刺芥;半天里哭来半天里笑,半夜里想下的厉害。”这首“花儿”中“半天里”出现了四次,又用“半山里”和“半夜里”作引领,在反复和变化中表达了旧社会劳动人民无比的感伤情绪。第二种是“花儿”的一、二、三、四句整齐划一。如:“银匠打的个银针来,碗儿匠钉的个秤来,尕妹子拿出个实心来,阿哥们豁出个命来。”青海“花儿”的这种结构,在江南山歌中也是存在的,明代的“大街上行人弗怕个牛,大场里赌客弗怕个头,大县里差人弗怕个打,大人家阿姐弗怕羞”和江西的“灯盏有油火会乌,溏里有水鱼会溜,枝头有花蜂会走,哥哥有情妹会丢”都是此类结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青海“花儿”创造出了更具艺术特色的“扇面对”,如:“一行一行的栽树哩,一层一层的长哩。一口一口的吃饭哩,一阵一阵的想哩。”“双双对对的牡丹花,层层(嘛)叠叠的菊花;亲亲热热说下的话,实实(嘛)落落的记下。”此类作品,体现了青海“花儿”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

此外,青海“花儿”的建筑美又集中体现为“单折腰”、“双折腰”和“多折腰”三种美学样式。

单折腰。这种结构出现在五句式“花儿”中。如:“雁落沙滩鱼落水,莺落在树尖上了。妹妹是鱼儿哥哥是水,水走了,鱼困在沙滩上了。”单折腰“花儿”与元明之际的一些散曲小令颇为一致。《俚曲艳编》之《喜春来·初见》“绣帘儿外初相见,娇眼频将恩爱传。满怀心事总难言。天哪天,教我几时圆?”《俚曲艳编》之四《一半儿·题情》“俏心端的性难拿,冷句将人奚落煞。盟山誓海口熟滑。俏冤家,一半儿真诚一半儿假。”就是典型的“单折腰”。

双折腰(又叫“两担水”)。一般认为,双折腰“花儿”是四句式“花儿”的创新发展,如“核桃木窝子双扇儿,麻绳俩捆,背上了进衙门哩;尕妹好比是秋蝉儿,双手俩捧,跳弹时再阿门哩?!”这种结构方式,在江南山歌中不多见,但在河湟“花儿”中却蔚然大观。不过在双折腰“花儿”中,可以明显地看到江南山歌变为青海“花儿”的痕迹。溧阳山歌“一把芝麻撒上天,肚子里山歌万万千;南京唱到北京转,转来还有没唱清。”(《江苏歌谣集·金陵区》)于都县山歌:“一把芝麻撒上天,肚里山歌万万千;南京唱到北京转,回来还唱二三年。”(《中国歌谣集·江西卷》)这两首江南山歌都是四句式结构。此类山歌在宁夏六盘山“花儿”中仍保持着原有的四句式结构。但在青海“花儿”中却变成了六句式,如“一把麻籽儿撒上天,脚户哥,会唱的‘少年有几千;从青海唱到天地边,唱不完,回来时还能唱两年。”(《青海花儿选》)另外,“天上的云多不下雨,请龙王,梅花山要求个雨哩。阳世上人多不像你,邀媒人,一心儿要煨个你哩。”(《大通花儿集》)这首青海“花儿”蕴含着浓郁的江南文化,江南山歌向青海“花儿”演变的轨迹也是非常明显的。双折腰“花儿”,一方面表达了更为复杂、更为曲折的情感内容,另一方面形成了固定的结构体式,在中国口头诗学艺术大观园中呈现出别样的风景。

多折腰。如:“大河沿上的麻石头,一头儿尖尖,一头儿扁扁,尕磨儿上能锻个底扇,我背上了走,手拿的皮鞭儿太短;尕妹给我绣上个满腰转,褐子的边边,里子是毡毡,牛毛俩扎上个牡丹,我勒上了走,人前头显上个手段。”这类青海“花儿”虽然并不多,却也是青海“花儿”诗艺中的珍品。

二、形成青海“花儿”建筑美的主要原因

青海“花儿”建筑美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青海“花儿”传承了江南山歌的起兴程式与结构特色。据不完全统计,青海“花儿”和江南山歌有近六十种相同或相近的起兴程式与结构程式。二是青海“花儿”的创作主体,除了汉族,还有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各民族按照自己的演唱习惯和审美模式,对“花儿”进行了改造和创新,为青海“花儿”的形成、发展和繁荣,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譬如“碧透的泉水流出了草原,才知道泉水的珍贵;远离了热恋的情人,才知道情人的义重。”(《青海藏族情歌》)这首藏族情歌体现了对称的美学样式,而这种对称正是青海“花儿”美学样式中最显著、最普遍的一个特征。

猜你喜欢
扇面山歌青海
清 程邃 行书双进酒词扇面
山歌还要妹起头
山歌
雷家民作品
大美青海
苗山歌
舒强扇面作品选登
苗山歌
扇面等式
青海行七首(录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