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扬宗
2015年6月1日,适逢中国科学院学部正式成立60周年。
究竟何为学部?对于局外人而言,并不是一件容易理解的事。根据现行中国科学院章程:“中国科学院由学部和院属机构组成”;“中国科学院学部由全体中国科学院院士组成”。由此可见学部非常高端,但在中国科学院的组织构架中学部却别居一旁,与其重要地位似乎并不相称。这种局面,并非自来如此。学部成立之初即是中科院的学术领导机构,30多年前,全体学部委员大会甚至是中国科学院的最高权力机构。只是这种体制并没有存在几年,就被改革了。
尽管历经曲折转变,学部对于中国科学院乃至中国当代科技发展的重要性却勿庸置疑。学部由全体中科院院士组成,聚集着中国科学精英。60年来,他们立足世界科技前沿,结合国家社会需求,前瞻思考,缜密谋划,建言献策。他们对于中国科学院的发展,对于我国科技事业的重要贡献,已经载入史册。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咨询机构,学部成立后不久,就发挥了重要的评议和咨询作用。其中尤以作为主力参与“十二年科学技术远景规划”的制订等工作成绩卓著,著名的“三大建议”(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和建立工程院),对我国科技事业更是影响深远。近年来,学部围绕西部开发、国家安全、可持续发展、进入WTO后我国某些行业的发展战略、学科发展战略、科学教育、人口老龄化、发展电子商务等问题开展了咨询,形成了一系列咨询报告报送国务院和有关部门,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作为国家设立的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和终身荣誉,院士称号倍受科技界和社会公众的广泛重视,院士群体对中国科技发展的作用至关全局。
六十花甲一轮回,既是一个循环的结束,又是一个新的起点。重温历史,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前行的方向。值此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60周年纪念,应约为《科学文化评论》杂志准备专辑之际,我们邀请了长期在生物学部工作并对院史有深入研究的薛攀皋先生和几位院史工作者供稿。
薛先生亲历了学部的成立和学部的几次重新定位和调整,他从自己在生物学部的工作经历,回顾了这些事情的来龙去脉,并提出了自己的反思和看法,为我们理解学部的定位和调整提供了难得的第一手资料。
几位院史工作者主要聚焦于1979年学部重建到1994年学部委员改称院士的15年历史。尽管这只占学部60年历史中的四分之一,却是一段非同寻常的经历。第一,在1981年5月第四次学部委员大会期间,明确了学部为学术领导机构,学部委员大会为全院最高决策机构,全体学部委员投票选举产生的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是学部委员大会闭幕期间的决策机构,实现了从行政化领导为主向以学术领导为中心的转变,确立了由科学技术专家担任全院领导的新体制。第二,出人意外的是,在1983年至1984年,学部职能发生巨大转变。为了适应面向经济建设的科技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于1983年底对中国科学院的基本任务、办院方针和领导体制等问题提出了改革建议。在体制方面,其主要内容是调整学部定位和职能,将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改为学部主席团,实行院长负责制。在1984年1月召开的第五次学部委员大会上,学部委员大会被改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咨询机构,学部委员被明确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荣誉称号。这是学部发展史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第三,与此相伴而来的是学部委员增选工作的十年停顿。直至1991年才经国务院批准恢复增选。第四,是建立院士制度与学部委员转变为院士称号的问题,也是历经十余年,直至1993年10月,国务院决定将“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改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批准这一决议,从而完成了学部委员向院士制的过渡,我国的院士制度由此确立。仅就以上所举数端,这15年间的学部的发展变化就显得曲折蜿蜒、甚至波诡云谲,难以把握。我们从史实出发,对其中的一些事件进行了初步的梳理,也提出了一些肤浅的思考,不过旨在抛砖引玉而已。
今年又值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启动30年。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形势下,全社会对科技体制的进一步改革期盼甚殷。学部作为中科院体制中的特殊一环,院士制度作为我国科技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都面临着新的改革任务。本专辑为读者对有关现实问题的关切和理解提供了一些历史的素材,至于人们在观察中国的科技体制演变与改革时,能否增加一个历史的视角,则不是我们所能奢望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