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金海
摘要 1981年5月召开的第四次学部委员大会,是中国科学院实行领导体制改革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大会审议通过《中国科学院试行章程》,依据章程民主选举产生中国科学院及其学部的领导机构成员,实现了学部委员大会由咨询机构到决策机构的重大转变,使中国科学院建立学部委员大会和主席团决策的集体领导制与领导机构民主选举制、领导职务任期制。这是中国科学院领导体制的一次历史转折,标志着新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进步,在全国具有率先示范的意义。然而,主要由于学部委员间的分歧很大,这次大会未能实现建立与学部委员并行不悖的院士制度的预期目标。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 学部 领导体制 学术领导 八字方针
学部是中国科学院(简称“中科院”)的重要组成部分,1955年6月1日成立以来就与中科院的发展紧密相联。1981年5月11日至20日,中科院第四次学部委员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是中科院实行领导体制改革的一次重要会议,在中科院院史和当代中国科技史上值得深入研究。本文基于档案资料,结合相关背景论述这次大会从筹备到闭幕的过程,并分析这次大会的历史意义。
一 大会召开的背景
中科院第四次学部委员大会的召开,有多重的背景。首先,“四人帮”垮台后,全国政治形势明显好转,中科院从根本上扭转了政治混乱的局面,全院工作稳步走上正轨。“文革”期间,中科院是重灾区,院中派系斗争不断,科学家和领导干部横遭批判和迫害,局面异常混乱。1977年1月方毅主持全院工作后,抓了粉碎“四人帮”帮派体系的工作,努力清除“左”的干扰。而且在院领导班子的带领下,中科院注意平反冤假错案与落实党的干部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这使全院的工作稳定下来并走上正轨,为这次学部委员大会的召开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其次,1978年全国迎来“科学的春天”。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召开,邓小平在会上动员全党、全国重视科学技术,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科学技术是生产力”。1978年下半年,中科院分别由院领导率代表团到欧美、日本等国考察,了解它们的科学管理体制。大家感受很深的一个问题是,各国在领导科学事业方面都设有权威学术机构,重视发挥科学家的创造精神与集体智慧,使领导的决策能适应科学发展的形势。中科院学部吸收了全国优秀科学家,实际上是全国性权威学术机构,代表了国家的科技水平,在院务会议领导下应该真正发挥学术领导作用。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从1979年起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要求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四个现代化努力。随后,中科院工作的中心开始向科研转移,同时加快了恢复学部的工作。1979年1月,经中央批复同意,学部恢复活动。3月29日,中科院向国务院呈送《关于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和院长、副院长等有关问题的请示》,提出4个问题:一、增补学部委员,充实健全学部的机构;二、修订学部章程,充分发挥学部的作用,明确学部的性质和任务,使学部工作有章可循,在院务会议领导下真正发挥学术领导作用;三、建议院长和副院长名单由学部委员推选提出,经院务会议讨论通过,然后报请人大常委会任命;四、筹备召开第四次学部委员大会。5月4日,《请示》获国务院批准,此后学部重建工作正式启动。1980年11月,中科院增补了283位新学部委员。在这种情况下,中科院召开第四次学部委员大会,至此水到渠成。
第三,顺应中央实行“八字方针”的形势,中科院力图改革旧有体制,建立以学部为核心的新体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于1979年4月针对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情况,决定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即“八字方针”。当时,中科院实行高度集中的、以行政管理为主的体制,是行政机关化程度很高的机构。这种体制存在不能按科学规律办事,不利于加强学术领导,滋长官僚主义等弊端。院党组认为,中科院应当认真贯彻执行“八字方针”,进行必要的调整、整顿和改革,使科研工作较快发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1981年1月29日,院党组向中央呈送《关于中国科学院工作的汇报提纲》。其中提出改革中科院体制,“要变行政机关化的机构为学术领导机构”的构想。首要举措是,健全学部,召集学部委员大会,积极开展工作。按照构想,学部委员大会讨论决定全院的发展方向,审订科研规划,决定重大问题,选举产生中科院主席团;中科院主席团是学部委员大会闭幕后的决策机构,其成员任期4年,连选可连任一次。院长、副院长由中科院主席团推选,任期2年,连选可连任一次。这就是建立以学部为核心的新体制。该文件得到中央的同意,由中央于1981年3月6日向各省、市、自治区和人民政府党组等转发。此后,中科院组织班子制订了《中国科学院章程(草案)》,吸纳了改革中科院体制的构想。
此外,1980年中科院还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科委联合进行了院士制度的筹备工作,制订了《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士条例(草案)》,计划在中科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建立终身纯粹学术荣誉性的院士制度,得到国务院常务会议的同意。为了建立院士制度,《中国科学院章程(草案)》也采纳了《院士条例(草案)》的规定。而院士制度和上述新体制的建立,均需通过学部委员大会的决策来实现。
二 从筹备委员会会议到大会主席团会议
中科院对第四次学部委员大会高度重视。会前于1981年3月,成立一个由全体副院长、院党组主要成员、院秘书长和部分副秘书长、各学部负责人、部分分院院长、所长等组成的阵容豪华的大会筹备委员会(简称“筹委会”)。筹委会委员共28人,主任委员为严济慈,副主任委员为李昌、周培源、胡克实、华罗庚、钱三强、郁文、秦力生、卢嘉锡、李薰、严东生、叶笃正、赵北克,另有贝时璋、尹赞勋、刘春、过兴先、朱剑明、李苏、谷羽、纪波、张文松、茅以升、顾德欢、郭卫人、钟炳昌、黄汲清、黄书麟。这个名单包括了中科院的现任主要领导和候任主要领导。
筹委会共召开6次会议。首次会议于3月31日召开,决定了这次学部委员大会的主要议程:(1)听取和审议中科院工作报告;(2)讨论《中国科学院院章(草案)》;(3)听取并讨论学部工作报告;(4)选举中科院主席团;(5)选举各学部常委和主任、副主任。第2至5次会议相继于4月7日、15日、22日、29日召开,讨论了学部委员证书问题、学部委员大会的宣传报道工作,研究讨论了《中国科学院章程(讨论稿)》、这次学部委员大会日程(草案),听取了筹委会副主任委员胡克实关于大会有关文件、报告的起草情况,筹委会各组负责人关于各学部筹备工作的进展情况,各学部筹备工作小组负责人有关筹备工作情况的汇报,酝酿了产生中科院主席团人选和各学部常委人选的原则等。第6次会议于5月6日召开,讨论了“关于《中国科学院章程(草案)》的报告”和大会开幕词。同时,确定了大会主席团组成的5个原则:(1)学部委员中的院级主要学术领导人(现任科学家副院长、学部主任、代主任和副主任);(2)部分德高望重的老一辈科学家代表;(3)部分有代表性的新增选的学部委员代表;(4)中科院主要党政领导人、院顾问;(5)有关部门的代表。据此初步拟定一个列有59人的大会主席团名单草案。
5月10日晚,中科院召开第四次学部委员大会预备会议,由筹委会主任委员严济慈主持。胡克实报告了大会筹备经过及有关问题。会议审议通过大会议程和大会主席团成员名单。名单上共61人:丁国瑜、马大猷、王大珩、王淦昌、方毅、贝时璋、尹赞勋、卢嘉锡、冯德培、许杰、池际尚、华罗庚、伍献文、李昌、李薰、苏步青、沈鸿、吴学周、严东生、严济慈、汪猷、汪德昭、宋平、张文佑、张文裕、张光斗、张存浩、张钰哲、张稼夫、汤佩松、杨乐、杨廷宝、武衡、陈世骧、陈宗基、周培源、茅以升、金善宝、郑万钧、郁文、柳大纲、查全性、胡克实、侯祥麟、秦力生、钱三强、钱志道、钱学森、涂光炽、唐敖庆、梁栋材、殷宏章、高庆狮、宦乡、黄子卿、黄辛白、黄汲清、黄秉维、黄家驷、曹天钦、谢希德。人数较筹委会第6次会议初拟人选多2人。
这61人由中科院主要院级领导和顾问,老一辈科学家代表、新增选的学部委员代表和有关部门代表组成,遵循了上述5个原则。其中,学部委员54人,占总数的88.5%,反映了大会主席团的学术权威性。这54人中,老学部委员41人,为老一辈科学家的代表,居多数,这是尊老的表现;新学部委员13人,即丁国瑜、沈鸿、严东生、张存浩、杨乐、陈宗基、查全性、涂光炽、梁栋材、高庆狮、曹天钦、池际尚、谢希德,其中院内科学家8人,占多数。
5月11日上午8时30分,大会主席团在这次学部委员大会的会场所在地京西宾馆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由李昌主持,仅冯德培、苏步青、宋平3人缺席。会议一致通过大会主席团常务主席、执行主席、选举委员会成员名单。至此,第四次学部委员大会的筹备工作就绪。
三 开幕大会与各项议程
大会主席团第一次全体会议后,这次学部委员大会在京西宾馆礼堂开幕。来自24个省、市、自治区,27个部门,44所高校和114个研究单位的新老学部委员共332人与会,代表面相当广泛,人数也多于历次学部委员大会。中共中央副主席、军委副主席邓小平,国务院总理赵紫阳与彭真、邓颖超、王震、韦国清、乌兰夫、方毅、王任重、薄一波、陆定一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了开幕大会,并在开幕前接见了大会主席团成员,与大会全体出席人员合影留念。主席台对面悬挂着鼓舞人心的大幅标语——“团结起来,发展科学,振兴中华”。整个会场气氛热烈。
开幕大会由李昌主持,严济慈致开幕词。严济慈指出这次学部委员大会是一次盛况空前的大会,是中国科学发展史上的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会议,并回顾了学部成立以来的工作与遭受的挫折,认为道路虽然曲折,但前途是光明的。然后,介绍了这次大会的主要议程,强调:“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中国科学院的领导体制,要进行较大的改革,实行领导机构的民主选举制,主席团集体领导制,领导职务任期制等。”
5月11日下午,大会进入主要议程,安排了两个报告。首先,由方毅做中科院工作报告。首先,他指出:“这次学部委员大会承担着对科学院的重大问题作出决策的任务,将要讨论中国科学院的章程草案,并选举产生中国科学院的领导机构,这标志着我国科学事业体制改革方面的重大进展,将对中国科学院和我国科学事业今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然后,他总结了粉碎“四人帮”以来中科院的工作情况,指出中科院总的形势是好的,政治上是安定团结的,科研业务正在稳步发展,各项工作都在前进。接着,方毅对发挥学部作用问题作了阐述,强调:
过去的学部主要是咨询性质的,现在学部委员大会是中国科学院的最高决策机构,这是一个重大的变革,是党和政府依靠科学家的具体体现与组织保证。最近,中央再次明确肯定,中国科学院是国家自然科学的最高学术机构和综合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应当办好所属的研究机构,通过这些研究机构的较高水平的研究工作,为国家的四化建设服务;同时,中国科学院对全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负有重要责任。我们希望,各个学部、各位学部委员都能在这两个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方毅在报告中再次恳请辞去中科院院长职务,认为科学院院长要由科学家来担任,领导职务的终身制也应当改变。
随后,周培源代表大会筹委会作关于《中国科学院章程(草案)》的报告。首先,他说:这次起草中科院章程,是在非常有利的条件下进行的。特别是中央最近对我院的工作做了重要指示,使我们明确了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努力方向。总结我院过去的经验,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要,是这次起草章程的指导思想,也是我院广大群众对院章程的要求。随后,他对《中国科学院章程(草案)》的重要规定做了说明。
《中国科学院章程(草案)》分“总则”、“领导机构”、“院士”、“学部委员、学部”、“研究所和有关机构”、“经费”、“附则”7章。第1章规定了中科院的性质、任务、办院方针。第2章规定了中科院的领导机构,包括学部委员大会是中科院的最高决策机构;中科院主席团是学部委员大会闭幕期间的决策机构,成员由学部委员大会选举产生,任期4年,连选可连任1次。主席团中三分之二的成员应是学部委员,其他三分之一的成员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科学院党组织协商提出人选;中科院主席团在其成员中推选院长1人、副院长若干人。院长、副院长任期2年,连选可连任1次。第3章规定了院士的性质、资格和产生程序等。第4章规定了中科院学部委员是学术领导职务,在全国优秀科学家中遴选,经中科院各学部的学部委员会议选举产生。学部委员任期4年,连选可连任1次;各学部由本学部委员会议选举产生学部常务委员13至17人,负责本学部的经常工作。各学部常务委员任期2年,连选可连任1次。学部常务委员会推举学部主任1人,副主任若干人。学部是学术领导机构,职责包括对本学部范围内的院属研究机构实行学术领导和一定的科研管理,审议各研究机构的方向、任务和科研计划,评议研究所的工作等。第5章规定了研究所的任务、学术组织、领导体制等。
四 分学部的活动:从分组讨论到全体会议
1.各学部与管理科学组的讨论
1981年5月12日至16日,大会进行分学部活动。各学部共分16个小组与管理科学组对方毅的工作报告和《中国科学院章程(草案)》,进行了讨论。各学部分组情况,如表1。
生物学部由代主任贝时璋报告。他介绍了该学部所属研究单位的概况,20世纪70年代尤其粉碎“四人帮”后的4年来,中科院在生物学研究中取得的重要科研成果。他认为,无论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重大的成果不多。目前多数生物学研究所的方向、任务都比较明确,但需要调整的方面仍然很多。他强调今后要根据办院方针,调整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的比例关系。
地学部由主任尹赞勋报告。他介绍了地学部的成立过程和下属各研究机构的演变,回顾了学部的主要工作,指出目前各部门之间的工作互相交叉重复的现象较多,认为如果各部门各自为政,搞内容基本相同的科研工作,对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和重要实验手段相互争购、争建,不仅造成了人力、财力、物力上的浪费,而且在国际交往中也造成了混乱。其结果,必然对科研事业的发展不利。地学部行政领导李秉枢还就地学部今后的工作提出意见。5月14日下午,地学部委员分组审议了尹赞勋的报告。大家普遍认为: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期,地学部对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和国家经济建设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当前地学部紧迫的问题是,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培养地学方面的后继科技人才。
技术科学部由常委李薰报告。他回顾了该学部20余年来的主要工作,介绍了所属研究所的基本情况,认为由于我国的科学基础原来就十分薄弱,而从领导思想上来看,长期对科学的作用认识不够,实际作法上又有不少“左”的东西,影响了整个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对技术科学的影响更大。所以,我国技术科学的发展是不能令人满意的。目前的状况明显不能适应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了尽早实现四个现代化,大力发展技术科学是当务之急。
此外,5月15日至16日,物理学数学部、化学部、生物学部、地学部举行了学术报告会。为了向这次学部委员大会汇报工作,技术科学部主办了激光器和光谱仪器汇报展览会,5月15日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开幕。严济慈、武衡、张稼夫、郁文等院新老院领导与部分学部委员参观了展览。管理科学组自5月14日起展开学术交流,与会者对该组任务和将开展的活动等提出许多建议。
五 《中国科学院试行章程》的出炉
《中国科学院试行章程》由《中国科学院章程(草案)》数易其稿而成,其出炉过程颇为复杂。《中国科学院章程(草案)》的修订工作,主要由副院长、院党组副书记胡克实负责,院副秘书长刘春、学部办公室副主任薛攀皋参与了这项工作。5月13日晚,上述17个小组汇报了关于《中国科学院章程(草案)》的讨论情况。由于各组对实行院士制度、学部委员有任期分歧很大,胡克实打电话向院长方毅征求了意见。方毅认为:“‘院士这章这次可以不写,需要在科学家中多酝酿一下。学部委员四年一选,自己选自己有困难。”因此,5月14日胡克实等人负责修订《中国科学院章程(草案)》时,将第3章,即“院士”一章全部删除。但他们并未修改“学部委员任期四年,连选可连任一次”的规定,因为打算“自己再研究一下”。这次修订将第2章第8条规定的院长、副院长任期由2年改为4年。这是采纳了学部委员所提意见的结果。此外还将第4章第18条规定的学部常务委员任期由2年改为4年。不仅如此,将第4章第17条规定的学部的第2项职责改为:“团结院内外有关科学家,通过各种学术活动,分析研究国际科学技术发展趋势,交流研究工作情况,增进相互间的联系和合作;评议应予资助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项目,推动本门学科的发展,促进人才的成长。”将第5章第25条改为“设置或调整、撤销研究机构,应由有关学部提出意见,报中国科学院主席团审批。”这些修订扩大了学部的职能。
这次修订还将第1章第2条规定的中科院的第2项基本任务改为“研究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促进院属研究机构同全国高等院校以及各部门、各地区科学研究机构的联系、交流、合作,推动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并在科学普及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将第2章第7条未定之中科院主席团人数定为29人,将第4章第16条中“设置一个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的边缘学组:管理科学组”,改为“设置一个学组:科学与社会学组”等,在此不一一详述。
5月14日晚,李昌在京西宾馆主持召开院党组会。胡克实、郁文、秦力生、刘春、李苏、张文松、黄书麟、漆克昌、朱剑明、钟炳昌出席。严济慈、卢嘉锡、严东生、李薰、薛攀皋等列席。薛攀皋宣读了修订的《中国科学院章程(草案)》,即《中国科学院章程(草案)》(修改稿,1981年5月14日)。胡克实介绍了5月13日晚17个小组的汇报情况和方毅关于“院士”这章这次可不写等意见。这次党组会讨论的一个重点问题,是“院士”这章是否写进院章的问题。李昌、秦力生、刘春、张文松、卢嘉锡、黄书麟等都认为可暂时不写。这次党组也讨论了正、副院长的任期问题。李苏、刘春都认为应按中央讨论的意见办,先不要改。此外,秦力生建议:“院章把可实行的东西写下来”,可作为试行章程。郁文、刘春表示赞同。
这次党组会后,相关人员依据相关意见即对《中国科学院章程(草案)》(修改稿,1981年5月14日)作了修订。将近5月15日零时,形成《中国科学院试行章程》(修改稿,1981年5月15日)。第2章第8条规定的院长、副院长任期,由4年又改回2年。这次修订还将第1章第2条第1段“中国科学院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团结、依靠科学家和全院广大职工,努力实现下列基本任务”中的“团结、依靠科学家”,改为“依靠全国科学家的优秀代表学部委员”。这将中科院依靠的科学家的范围缩小至学部委员,突出了对学部委员的重视。
其他修订之处,还有将第3章第12条中“设置一个学组:科学与社会学组”的学组名称又改回“管理科学组”;将第3章第14条规定的学部的第1项职责扩大,增加“对人、财、物的分配方案和使用情况进行审议、检查和提出建议”一句;将第4章第22条“设置或调整、撤销研究机构,应由有关学部提出意见,报中国科学院主席团审批”删除等。通过两处修订,学部的职能又有所调整。
5月15日上午,大会主席团第二次全体会议召开,由严济慈主持。会议讨论了《中国科学院章程(草案)》第二次修改稿。胡克实说明了将《中国科学院章程(草案)》改为《中国科学院试行章程》的原因。同时,他说:“院主席团是科学院的决策机构,大家都希望有些中年科学家参加工作”,二次修改稿确定院主席团由29人组成;“根据大家讨论的意见,将原第3章一“院士”一章全部去掉,院士的问题另议。”这次会议基本同意这些修订意见。
会后,《中国科学院试行章程》(修改稿,1981年5月15日)有所修订:(1)将第1章第2条第1段由“中国科学院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依靠全国科学家的优秀代表学部委员和全院广大职工,努力实现下列基本任务”中的“依靠全国科学家的优秀代表学部委员”,又改为“团结、依靠科学家”。(2)在第1章第3条规定的办院方针后加入“中国科学院主要承担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包括应用基础和新技术等)任务,也承担适当的发展研究”一句。(3)在第1章第4条关于中科院提倡的学风中增加“团结协作”。(4)将上次修订时删除的第4章第22条恢复,文字改为“研究机构的设置、调整或撤销,应由有关学部提出意见,报中国科学院主席团审批”。
第(1)、(4)两处修订基本都改回修订前的条文。这可能与大会主席团第二次全体会议时有成员提出相关意见有关。第(2)处修订是对中科院“侧重基础,侧重提高,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服务”办院方针下研究工作分类的说明,使第1章第3条条文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这次修订后,形成《中国科学院试行章程》(第二次修改稿,1981年5月15日)。5月15日下午5时,胡克实要求印发给与会人员,征求意见。据5月17日收集的各小组讨论的意见,该稿中仍有一些实质性的或反应比较强烈的问题。如有人提出“既然取消了院士,就不应该对学部委员规定任期”。有的组对院长、副院长任期2年,反应强烈,说“我们建议改为4年,你们不听,我们的意见白提。”还有的组提出,院长不能只由29人组成的院主席团推选,要由全体学部委员选举。如同5月14日技术科学部第三组讨论时的意见,技术科学部许多学部委员提出将第12条所列该学部分成两个,即第一技术科学部和第二技术科学部。
5月17日上午,大会主席团常务会议召开。会议研究了各小组讨论中提出的修改《中国科学院试行章程》(第二次修改稿,1981年5月15日)的问题,决定将学部委员的任期改为“暂定四年”,待下次学部委员大会再商讨适当的方法;将院长、副院长任期由原定的2年改为“暂定任期二年”,先试行一个时期后,视实际情况再决定是否变动;院长、副院长仍以院主席团推选为宜。因为院长、副院长是在院主席团领导下进行工作,院主席团在学部委员大会闭幕期间可根据工作需要和实际情况,及时更换院长、副院长。会议还说明:关于原讨论稿上的“院士”一章,由于有不同的看法,同时,这个问题涉及社科院,会议认为尚待后议,不列入试行章程。
关于将技术科学部分为两个的意见,会议认为:学部和学科的划分,有多重看法,而且涉及到其它学部、其它学科,需要慎重考虑,从容计议,目前可不改动,建议由即将选出的中科院主席团予以研究。另外,关于第1章第3条中研究工作的分类,各小组讨论时,有人建议沿用前几年的4类分法,即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为了同国内外现行的分类取得一致,会议认为:仍以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3类为宜。
会后,胡克实等又进行修订,形成《中国科学院试行章程》(1981年5月18日)。这次修订将第2章第3条规定的院长、副院长任期改为“暂定二年”,将第3章第13条规定的部委员任期4年改为“暂定四年”。
5月18日上午,这次学部委员大会全体会议举行,审议《中国科学院试行章程》,由执行主席华罗庚主持。出席的学部委员共303人,举手表决时,以302人赞成,1人(吴学蔺)弃权,通过《中国科学院试行章程》。《中国科学院试行章程》较《中国科学院试行章程》(1981年5月18日),除有少数技术性修订外,删除了第3章第13条关于“学部委员任期暂定四年,连选可连任一次”的规定。这意味着中科院通过这次学部委员大会建立学部委员制度和院士制度并行的“双轨制”的计划,以失败而告终。
六 从中科院主席团到学部领导成员的产生
1.中科院主席团和院长、副院长的产生
选举中科院主席团,由其推选院长、副院长,是这次学部委员大会的重要议题之一。经过酝酿和商议,1981年5月15日中科院党组向中央组织部呈送了中科院主席团成员初步候选人名单。该名单共27人,包括现任科学家副院长4人:周培源、严济慈、华罗庚、钱三强;1980年院务扩大会议酝酿的副院长候选人5人:卢嘉锡、李薰、严东生、冯德培、叶笃正;各学部于这次学部委员大会酝酿推荐的候选人9人:王应睐、王淦昌、李国豪、吴征镒、张文佑、张维、唐敖庆、黄家驷、程裕淇;有关部门推荐的候选人5人:于光远、宋平、钱学森、武衡、张承先;中科院党组参加主席团的候选人4人:李昌、胡克实、郁文、秦力生。
中科院党组对主席团成员人选,定有明确的原则:既保持领导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又注意年轻化和学科之间的适当平衡,以及有利于工作。鉴于这27人中,年富力强的中年科学家尚少,平均年龄偏高(达到68.6岁),中科院党组研究后准备增加两位更年轻的中年学部委员。这是1981年5月14日胡克实等负责修订《中国科学院章程(草案)》时,将中科院主席团人数确定为29人的主因。5月16日,中央组织部对中科院党组提出的主席团初步候选人名单表示同意,并指示:“在选举工作中,要充分走群众路线,并应增选几名中年科学家、党外科学家和女科学家,主席团总名额可以超过二十九人。”
5月15日,大会主席团制定出《关于中国科学院主席团及各学部领导成员的选举办法》(简称“《选举办法》”)。按照规定,大会主席团选举委员会负责中科院主席团的选举工作,任务是汇总学部委员提出的中科院主席团成员候选人名单;酝酿并集中候选人名单,按规定名额将名单报大会主席团审查;组成选举监票组,负责监督主席团选举的投票与开票工作;办理大会的具体选举工作。中科院主席团成员共29人,其中2/3,即20人,由学部委员提名,交选举委员会;其余9人(包括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国防科委、教育部、社科院、中科院党组领导人)由中科院党组向大会主席团提名。大会主席团汇总并审查以上两方面提出的候选人名单后,向学部委员大会提出中科院主席团成员候选人名单。学部委员采用无记名投票、等额选举办法,投票选举中科院主席团成员。得有效票半数以上的候选人,当选中科院主席团成员。
5月16日,大会秘书处制定出《中国科学院第四次学部委员大会选举院主席团成员的工作程序及注意事项》。该文件对选举前的准备、监票、选举、计票、宣布选举结果等环节做了明确而严格的规定。选举前还划分了选区:物理学数学部在第一选区,化学部在第二选区,生物学部在第三选区,地学部在第四选区,技术科学部在第五选区。按照规定,各学部委员需按划定的选区投票,主席台就坐的学部委员也需回各选区投票。
5月17日上午,大会主席团第三次全体会议召开,由周培源主持。会议一致通过将《选举办法》提交这次学部委员大会全体会议通过的决议。作为大会主席团选举委员会负责人之一,秦力生代表选举委员会汇报了委员会酝酿中科院主席团候选人的情况。这次汇报的候选人共28人,均为学部委员:王淦昌、华罗庚、严济慈、周培源、钱三强、谢希德、卢嘉锡、严东生、张存浩、侯祥麟、唐敖庆、王应睐、冯德培、吴征镒、徐冠仁、黄家驷、梁栋材、丁国瑜、叶笃正、张文佑、涂光炽、黄秉维、程裕淇、王大珩、李薰、吴仲华、张光斗、张维。相较5月15日院党组向中央组织部提出的初步候选人名单,学部委员李国豪被删除,增加了谢希德、张存浩、侯祥麟、徐冠仁、梁栋材、丁国瑜、涂光炽、黄秉维、王大珩、吴仲华、张光斗。
秦力生汇报后,李昌传达了5月16日中央组织部关于中科院主席团应有中年科学家、党外科学家和女科学家的意见。随后,与会者进行了认真而热烈的讨论。最后,会议决定在原来提出的28位候选人的基础上,新增4位较年轻的学部委员,即谷超豪、叶叔华(女)、陈能宽、沈鸿;将这32位候选人全部提交学部委员大会进行预选,从中预选出20人作为在学部委员中提名的中科院主席团候选人名单。
据大会秘书处的通知,5月18日下午,各学部分组对中科院主席团候选人名单进行“进一步的酝酿、讨论”,即预选。32位候选人中,获半数以上同意的有18人:王淦昌、华罗庚、严济慈、周培源、钱三强、卢嘉锡、严东生、唐敖庆、冯德培、吴征镒、黄家驷、叶笃正、张文佑、涂光炽、王大珩、李薰、吴仲华、张光斗。新增的4位较年轻的学部委员,均未人选。当选人数距在学部委员中提名的20位候选人足额,尚缺2人。
5月18日晚,大会主席团第四次全体会议召开,由李昌主持。秦力生代表选举委员会汇报了预选中科院主席团候选人的情况。经大家充分酝酿与表决,增补侯祥麟(35票)、谢希德(36票)为候选人;两人得票均超过大会主席团成员半数。最后,会议确定中科院主席团候选人名单(29人):于光远、王大珩、王淦昌、叶笃正、冯德培、卢嘉锡、华罗庚、宋平、严东生、严济慈、李昌、李薰、吴仲华、吴征镒、武衡、郁文、周培源、张文佑、张光斗、胡克实、侯祥麟、秦力生、钱三强、钱学森、涂光炽、高沂、唐敖庆、黄家驷、谢希德。其中,于光远、宋平、钱学森、武衡、高沂分别是社科院、国家计委、国防科委、国家科委、教育部领导人,李昌、胡克实、郁文、秦力生是中科院党组领导人。这9人为中科院党组向大会主席团提名的候选人。
5月19日上午,这次学部委员大会全体会议召开。通过与会330位学部委员无记名投票、等额选举,产生中科院主席团。这29位候选人悉数当选。当选者最低得288票,远超过有效票半数。当选者中,各方面科学家有21人,占总数的2/3强,有院外科学家7人,65岁以下的6人,女科学家1人。会后,中科院主席团即召开第一次会议。根据《中国科学院试行章程》,推选出严济慈、李昌、吴仲华为执行主席,卢嘉锡为院长,钱三强、胡克实、冯德培、李薰、严东生、叶笃正为副院长。另外,经院长提名,这次主席团会议任命郁文为中科院秘书长。
2.各学部常委和主任、副主任的产生
按照《选举办法》,各学部常委、主任和副主任的选举工作,由各学部组成的领导小组负责。其任务是汇总本学部常委候选人名单;经酝酿集中后,按规定名额提出本学部常委候选人名单;组织本学部常委的选举;确定监票人,宣布选举结果。各学部常委候选人由本学部学部委员提名。各学部学部委员采用无记名投票、等额选举的办法,投票选举产生本学部常委。得有效选票半数以上的候选人当选为本学部的常委。当选的学部常委推选出本学部的主任和副主任。关于各学部委员选举本学部常委,各学部常委推选本学部主任、副主任的规定,依据于《中国科学院试行章程》。
各学部常委候选人名单,在这次学部委员大会前和会议期间,经过了反复酝酿。本着有利于加强学术领导,注意到年轻化和院内外的工作关系的原则,经反复酝酿协商,5月15日院党组提出各学部主任、副主任初步候选人名单。其中,物理学数学部主任钱三强(兼),副主任马大猷、黄昆、吴文俊、王绶瑁;化学部主任严东生(兼),副主任黄维垣、张青莲、陈冠荣;生物学部主任冯德培(兼),副主任邹承鲁、徐冠仁、吴征镒;地学部主任叶笃正(兼),副主任涂光炽、曾呈奎、施雅风、刘光鼎;技术科学部主任李薰(兼),副主任王大珩、张光斗。5月19日下午,各学部分别召开全体会议,先选举本学部常委。数学物理学部当选的常委共17人,即马大猷、王竹溪、王绶琯、冯康、朱洪元、沈元、吴文俊、谷超豪、杨澄中、林同骥、陆启铿、陈彪、洪朝生、胡济民、钱三强、黄昆、彭桓武。化学部当选的常委共15人,即卢嘉锡、严东生、何炳林、闵恩泽、吴浩青、张青莲、陈冠荣、钱人元、高鸿、黄耀曾、曹本熹、梁晓天、郭慕孙、彭少逸、蒋丽金。生物学部当选的常委共17人,即马世骏、王世真、王伏雄、冯德培、庄孝僡、刘建康、吴、吴征镒、沈善炯、汪仁、邹承鲁、张致一、娄成后、侯学煜、施履吉、徐冠仁、曹天钦。地学部当选的常委共17人,即叶连俊、叶笃正、卢衍豪、刘光鼎、刘东升、池际尚、朱夏、谷德振、张文佑、周明镇、施雅风、顾功叙、涂光炽、黄秉维、程裕淇、傅承义、穆恩之。技术科学部当选的常委共16人,即王之玺、王大珩、毛鹤年、师昌绪、刘恢先、李薰、吴仲华、林兰英、邹元蠛、张光斗、张维、陈芳允、罗沛霖、柯俊、钱令希、陶亨咸。
上述当选常委共82人,其中1980年新增补的学部委员59人,比例达71.95%。而且,化学部15位当选常委中,除卢嘉锡、张青莲外,其余13人均为新学部委员。生物学部17位当选常委中,除冯德培、吴征镒外,其余15人均为新学部委员。相较之下,技术科学部当选常委中新学部委员比例最少,但也达50%。这表明,这次常委的选举主要倾向于任用新学部委员。目的无疑是增强学部领导机构的活力,以适应科学技术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各学部选举常委后,便召开首次常务委员会会议,推选本学部主任、副主任。推选结果如下:数学物理学部主任钱三强,副主任马大猷、吴文俊、王绶琯;化学部主任严东生,副主任张青莲、陈冠荣、黄耀曾;生物学部主任冯德培,副主任张致一、曹天钦、徐冠仁;地学部主任涂光炽,副主任程裕淇、叶连俊、施雅风;技术科学部主任李薰,副主任王大珩、张光斗、陈芳允。
从选举结果看,化学部、地学部主任都换成新学部委员。各学部副主任中,均有新学部委员,只是多少不同。院党组提出的初步候选人名单,对各学部的选举没有产生绝对的影响。因为各学部的选举结果与该名单均有出入。如在物理学数学部,黄昆未入选;在化学部,黄维垣未入选,未在名单上的黄耀曾当选副主任;在生物学部,邹承鲁、吴征镒均未入选,未在名单上的曹天钦、张致一均当选副主任;在地学部,叶笃正、曾呈奎、刘光鼎均未人选,未在名单上的涂光炽当选主任,程裕淇、叶连俊当选副主任;在技术科学部,未在名单上的陈芳允当选副主任。
七 从中央书记处座谈会到大会闭幕
5月20日上午,中央书记处邀请参加这次学部委员大会的全体学部委员到中南海怀仁堂座谈。中央书记处总书记胡耀邦与书记万里、方毅、谷牧、宋任穷、姚依林、彭冲出席座谈会。在会上,胡耀邦作了重要讲话。他说:这次学部委员大会把全国一大批优秀科学家、科学泰斗组成一个新的、更强大的领导集体,是中国科学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人民向四化进军中的一件大喜事。他认为这次学部委员大会值得庆贺。因为这次大会产生了中科院新的领导机构,这意味着中国科学天空升起了一个新的强大的科学星团,它可以照亮我国科学事业前进的道路,指引我国的科学技术大军披荆斩棘地前进。他还分析了全国的形势,说经济形势总体较好,政治形势也不错,尤其农业形势比去年有重大好转,农民中不讲科学的风气已经大有转变,但形势方面还有不少问题和困难。最后,他对全国科学家提出两点希望。一是深入生产实际找任务。二是以主人翁姿态干工作。针对险事、难事、天下事,他号召科学家要“争当勇士”,不要情绪消沉,“枉此一生”。
胡耀邦的讲话在学部委员中反响强烈。化学部学部委员蔡启瑞说:过去看到一些消极因素,总有点沉闷感,听了中央领导的讲话,很受鼓舞。数学物理学部委员钱学森说:八亿农民发现科学有用,需要科学,这是个了不起的变化。人民需要我们,这是对我们最大的鼓舞,我们一定要把科学技术搞上去。苏步青说:我们搞数学的,要有人搞“1+1”,但是也要有许多人深入实际找任务。生物学部委员钟惠澜表示:我搞热带医学,是人民给的权利。我一定要尽好义务,帮助农民提高科学文化水平,解决科学技术问题。化学部委员张存浩说:胡耀邦同志讲的“枉此一生”和“争当勇士”两句话,很发人深思,我们如果没有做好工作的勇气,没有主人翁的工作态度,那是问心有愧的。新当选的院长卢嘉锡、副院长严东生表示:在四化建设中,要争当勇士,尽最大努力与大家一起做好工作,以不辜负党和人民的信赖和重托。化学部委员郭燮贤委员还即兴做了一首打油诗,以表达激动的心情:天动,地动,团结行动;国兴,民兴,中华振兴。
5月20日下午,这次学部委员大会闭幕大会召开,由严济慈主持。大会通过《中国科学院第四次学部委员大会关于方毅同志<在中国科学院第四次学部委员大会上的工作报告>的决议》。李昌作了闭幕讲话。严济慈宣读了他即兴所做赠予老一辈和中青年科学家的诗:“老骥伏枥酬壮志,慧眼识珠育新人。承前启后不甘后,青出于蓝胜于蓝”。之后,大会在雄壮的《国歌》声中闭幕。
八 结语
中科院第四次学部委员大会的召开,并非孤立的历史事件。它是中科院在全国政治形势明显好转,全院工作稳步走上正轨和全国迎来“科学的春天”的情况下,积极响应中央大力发展科技事业的号召与实行“八字方针”的政策,力图加强学术领导和建立以学部为核心的新体制的结果,反映了科学与国家政治环境、政策之间的密切关系。
这次大会不只是一般的学部活动,而是中科院实行领导体制改革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成果之一,是审议通过《中国科学院试行章程》。作为中科院的根本法规,这份重要文件是中科院在清理“左”的思想影响,认真总结30余年来的经验教训,广泛征求学部委员和其他与会代表的基础上,经过院党组、大会主席团讨论,多次修订而成。它明确规定了中科院的性质、基本任务、办院方针、领导机构,学部的性质、组织和职能、研究所和有关机构的任务和组织架构等。在“领导机构”部分,学部委员大会是中科院的最高决策机构的规定,实现了学部委员大会由咨询机构到决策机构的重大转变,充分体现了依靠专家治院和学术自主的精神。
依据《中国科学院试行章程》,这次大会通过全体学部委员无记名投票,民主选举产生由29人组成的中科院主席团,由中科院主席团推选出执行主席、中科院院长和副院长;各学部由全体学部委员民主选举产生本学部常委,由各学部常委会民主选举产生本学部主任、副主任。按照规定,中科院主席团成员任期4年,院长、副院长任期各2年,学部常委任期4年。由此,中科院建立学部委员大会和主席团决策的集体领导制与领导机构民主选举制、领导职务任期制。这是中科院领导体制的一次历史转折,标志着新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进步。不仅如此,中科院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选举产生院领导和学部领导,在全国是第一家,具有率先示范的意义。
在这次大会上,学部委员和其他代表讨论的内容,并未局限于方毅的报告和院章本身,还涉及科技体制、学部的任务和学部的学术领导作用、设立科学基金、中科院的办院方针和科技工作中的“左”的影响等重要问题,有的在现在仍不乏启发意义。他们提出的一些建议后来得到落实。如生物学部曹天钦、施履吉、周廷冲等67位学部委员联合向中央和国务院提出的《关于设立“中国科学院科学基金”的倡议》,得到国务院的批准,并由国务院拨出专款3000万元,资助面向全国的基础科学研究工作。1981年11月12至14日,中科院主席团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国科学院科学基金试行条例》。新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制度由此启动。
然而,这次大会并未完全实现预期的目标。由于学部委员对实行与学部委员制度并行的院士制度,分歧很大,加之这个问题涉及社科院,建立院士制度的计划被迫搁浅。由于学部委员的强烈反对,“学部委员任期暂定四年,连选可连任一次”的规定,最终也被删除。可见,当时中科院实行体制改革并非一帆风顺。而且,中科院新的领导体制建立两年后,由于中央和国务院的决定,中科院被迫调整了办院方针。在调整办院方针的过程中,学部委员大会和中科院主席团的决策权被取消,学部委员大会成为全国最高学术咨询机构,学部委员改为最高学术荣誉称号。这些变化对中科院的体制建设及事业发展造成了深远的负面影响,值得回味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