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户外健身登山运动损伤发生的特征研究

2015-04-29 02:28:34周昕虔杨绛梅刘小学韩博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女大学生运动损伤

周昕虔 杨绛梅 刘小学 韩博

摘要:户外登山作为一种新型的综合性体育活动,以其独特的趣味性、挑战性等特点,深受广大大学生的喜爱,而且现在一些大学已经开设了“户外健身登山”的体育课程。通过对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女性大学生参加“户外健身登山课程”的情况进行研究,总结女大学生在“户外健身登山课程”中运动损伤的特点,分析常见的运动损伤的原因,并根据女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为女大学生安全顺利地参加户外健身登山运动提供帮助。

关键词:女大学生;户外健身登山;运动损伤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章编号:1009-783X(2015)03-0282-04

文献标志码:A

户外登山作为新型的体育活动,深受广大高校学生的喜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于2002年开设“户外健身登山”体育课程,是全国最早开设此课程的高校之一,“户外健身登山运动”以其独特的挑战性、趣味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引发了高校大学生的广泛兴趣。与此同时,户外登山运动的安全问题也日益突显,与男大学生相比,女大学生生理、心理的特点使她们在户外健身登山运动中更容易出现运动损伤;因此,为了使“户外健身登山”能安全有效地在女大学生中普及,应对女大学生在该项目中的运动损伤特点进行总结,对运动损伤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2013学期经常参加户外健身登山运动的女大学生,其中有过运动损伤经历的50人。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为获得较为详实的运动损伤资料,广泛查阅多种体育核心期刊,访问中国期刊网、中国知网查阅相关文章30余篇,对与高校户外健身登山相关的10余篇文章进行了分类整理,为本研究提供了充实的理论基础。

1.2.2访谈法

与攀岩、户外健身登山、户外的任课教师教练及参加户外登山运动有过运动损伤经历的50个人进行访谈。

2结果与分析

2.1女大学生参加户外健身登山运动课程的运动损伤特点

2.1.1损伤种类及原因

根据访谈结果,女大学生在该项运动中的运动损伤种类特点见表1。可见,运动损伤的类型包括皮肉擦伤、扭伤和植物伤,这也与户外登山的特点有着密切关系。由于四肢是主要的发力点,在活动中四肢的运动幅度最大,在运动者安全意识不强的情况下很容易发生损伤,这就要求运动者在进行户外活动时要提高安全意识,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本次研究选取50位在户外健身登山运动中有过运动损伤经历的女大学生,而且有个别的女大学生在登山过程中不止在一个部位有过损伤,由表1可以看出受调查者中有83人次在该运动中有过损伤。受调查者中损伤主要发生在攀岩、岩降、徒步穿越当中。主要原因在于女大学生的生理原因、心理素质差、对野外登山知识的缺乏、技术动作掌握不扎实、疲劳及疏于防护等。

2.1.2损伤种类的部位分布

户外健身登山运动中皮肤损伤和软组织损伤发生较多。可以看出,受调查者中损伤率最高的是植物伤,然后依次是皮肤擦伤、手脚起泡、关节扭伤、拉伤、砸伤,见表2。发生植物伤和皮肤擦伤最多的部位是手掌、手臂、小腿。关节扭伤最多的部位是膝关节、踝腕关节。软组织损伤占总受伤人次的69.7%。女大学生在该项目中要做好相应的防护。

2.1.3非运动损伤

户外健身运动中非运动损伤也较为常见,见表3。女大学生在该项目运动中出现非运动损伤最多的是腹痛、腹泻、头晕、头疼,然后依次是昆虫叮咬、感冒发热、过敏、蜂蜇、中暑、小腿肌肉抽筋。非运动损伤占总受伤人次的30.1%;因此,女大学生在户外健身登山中做好相应的防护。

2.2女大学生在户外健身登山中运动损伤产生的原因

引起女大学生在该项目上产生运动损伤的原因有很多,如野外的自然环境条件、天气原因、该项目本身的特点,这些客观因素也是引起损伤的一个主要原因。此外,疲劳过度、生理和心理因素、身体和思想因素、安全知识的缺乏、运动技术和野外设备装备原因及之前的伤病没有完全恢复等,这些主观因素也是引起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

2.2.1客观因素

1)野外自然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是人们周围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户外健身登山的野外实践地点大多都在一些未开发的山区野外,各方面都受着自然环境的直接影响。而自然环境复杂多变,在野外实践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山地石块或土块的突然松动滚落、地面湿滑等现象,造成人身体突然失去平衡、侧滑或摔跤,从而出现砸伤、皮肤擦伤、踝腕关节和膝关节的扭伤,甚至骨折。因自然环境而造成运动损伤的占有一定比例。如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地貌灾害以及暴雨、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等都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事故的发生。另外,野外实践的地方多是人烟稀少的地方,那里植被茂密、荆棘丛生,在野外行走中稍不注意就会造成刮伤、扎伤。由表1可以看出植物刮伤的发生率是最高的。

2)天气因素。

户外健身登山的野外实践课多在每年的5、6月和12、1月进行。在野外登山中经常会遇见下雨、下雪、突然降温等恶劣天气,雨雪使山地道路更加湿滑;积雪和落叶覆盖道路,不仅使原本崎岖不平的道路更加难走,也提升道路中潜在的危险性。在这些恶劣的因素下发生摔伤、扭伤、植物刮伤、皮肤擦伤的几率大大增加,甚至还会出现感冒发热、腹泻、腹痛等一系列非运动损伤。

2.2.2主观因素

1)对该项目认识不足,缺乏必要的安全意识。

安全意识淡薄是在校大学生的普遍特征,也是造成户外健身登山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安全意识的淡薄使女大学生不能充分意识到危险的存在,因此,在没有任何应对危险准备的情况下极易造成损伤。很多女大学生对户外健身登山运动的概念比较模糊,有不少的女大学生把户外登山运动看作是“冒险游戏”“极限运动”等,她们没有真正地了解户外健身登山运动的特点,对户外健身登山运动的风险认知不足,从而导致思想上的麻痹大意,在野外登山遇到突发事件,自己就手忙脚乱、不知所措。而许多运动损伤的发生正是源于把户外健身登山当做一般的游山玩水,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把这项运动看的过于轻松,缺乏必要的安全意识,一旦遇到危险和意外,无法及时做出反应,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对野外知识掌握不牢固还会导致拉伤和扭伤等损伤的发生。天气突变或运动前后随意地增添衣物,导致感冒发烧。对一些刮伤和昆虫的叮咬没有及时地处理,最终导致感染等。

2)生理和心理因素。

由于女性身材矮小、腿部短,负重的能力差,运动能力普遍比男性差,更由于女性在生理期身体变化大,会出现腹痛、头晕、乏力、恶心、身体协调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情绪不稳定等症状,使得女大学生在户外登山运动中更容易出现运动损伤。女性生理变化的这些特征使得户外健身登山运动中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对她们的负面影响可能性增大,而女大学生往往不能正确地认识这些增大的风险,从而埋下了安全隐患。再者,与男性相比,女性更加感性和敏感,使得她们容易产生柔弱、胆怯、害羞的心理。这些心理因素使她们在面对野外真实的悬崖攀登时会产生不适的感觉,从而出现恐高,进而出现严重的技术动作错误。敏感、害羞的心理更会使她们感到大跨度的不雅动作会使她们在异性面前出丑,很容易发生擦伤、摔伤或更严重的损伤。

3)身体和思想因素。

真实的户外登山与校内环境有很大的差异,该项目对参与者的身体素质和体能水平有较高的要求,具有负荷大、强度高的特点。而高校绝大多数女生既没有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又缺乏参加体力劳动的经历。虽然正值青壮年,但体能相对较弱,这些因素对参加户外登山是很不利的。在体力透支的情况下,高原反应和脱水等现象可能随之而来,而她们却往往认为自己已经成人,户外登山等具有挑战性的项目正为他们提供了证明自己能力的机会。在大负荷的体能消耗下,还可能导致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这些都会诱发运动损伤。

很多女大学生对野外实践很感兴趣,在野外实践过程中由于兴奋过度而睡眠不足,带病、带伤或伤病初愈就参加野外实践,甚至生理期的女大学生学生也参加野外实践。另一方面,女大学生出于心理害羞、胆怯,不敢上报自己的身体状况,进而不适应野外高强度的运动,产生疲劳过度、旧的伤病复发、身体机能下降的情况,成为一些运动损伤发生的直接或间接的原因。另外,女大学生在野外实践中会出现兴奋过度、好奇心大、急于求成的心理状态,使自己忘乎所以,盲目和冒失地进行活动,不顾野外实践情况下一些危险因素的存在,进而造成一些损伤事故的发生。

4)专项技术和经验因素。

户外登山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问和技能,包括生理、地理、天象、动植物、人文各个方面的知识,这就要求参加者要有一定的专业技能作为基础,还应该是一名具备各方面综合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只有符合这个条件,才能参加相关的运动,否则会存在很高的运动风险和安全隐患。女大学生由于身体和心理原因,在专项技术掌握方面不如男生,更有些女大学生在平日校内上课训练的时候没有认真积极地进行学习和练习,专项技术掌握不扎实,加之在野外实践中女大学生的胆怯心理也会影响运动技术的发挥,这些因素很容易造成损伤的发生。

同时,经验对于户外登山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因为环境千变万化,对于初次参加者来说,很难面面俱到,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突发情况,需要丰富的经验作为指导。

5)个人因素。

很多女大学生由于经济原因,没有自己的户外装备,更有些女大学生平时也不爱运动,连像样的运动服装和运动鞋都没有,这样更增加她们在野外实践中发生运动损伤的风险。再者,有的女学生觉得在野外无法很好地护理皮肤,害怕自我形象受损,就带了很多护肤用品,从而加重了自己的负担。有些损伤与个人的疏于防护有关,如不注意饮食卫生、防护和保暖导致腹泻、感冒发热、蚊虫叮咬等。

2.3女大学生户外健身登山运动损伤的预防

要减少和避免运动损伤在户外健身登山运动中的发生,预防是关键。以下是结合女大学生在户外健身运动中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提出的预防措施。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校的户外健身登山课程的教师必须由具有多年户外运动经验的教师担当,并且经过专业部门的培训,有责任心、有丰富的野外知识和实践经验。另外,在每次的野外实践课上要配备至少2~3位教师一起随队,这样学生的安全就更加得到保障。

2)实地考察,未雨绸缪。在野外实践之前,带队教师必须进行实地考察,特别是之前从来没有去过的野外山区,对那里的风土人情、植被种类及分布、地形地貌、交通情况、河流分布、气候特点等进行详细地考察,准备好地图及备用地图,制定详细的行动路线图、宿营的地点并标出一些可能出现意外的地点。教师应详细地了解野外实践期间当地的天气情况及当地野外丛林的气候变化特点,准备好相应的防护用品。另外,在出行之前教师要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健康状况和身体功能状况,对一些身体有伤病或伤病初愈及在生理期的女大学生应停止户外健身登山活动,对一些体能差、运动能力差的学生也应该停止其参加户外运动。特别是长距离、高难度的野外实践课前更应该做好调查。还要对野外实践使用的装备进行检查维修,根据天气和野外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衣服和鞋子及必要的关节处护具。

3)加强思想教育、安全教育、组织纪律性教育。要把思想和安全教育作为教学和训练的重要内容,并且要贯穿日常教学和野外实践的始终,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对运动损伤的预防,克服麻痹思想和对户外健身登山运动的错误认识,正确认识和了解山地户外运动。从事山地户外运动不是大家所认为的“好玩”“新鲜”“刺激”,一定要从思想上把户外登山和旅游区分清楚。增强学生的预防运动损伤的意识,并使学生懂得如何进行运动损伤的预防。另外,要加强组织纪律性教育。培养学生高度的组织纪律性,自觉地遵守野外实践课的纪律和相应的规章则度,服从带队老师的安排,统一行动。

4)加强对女大学生专业知识和安全知识的教育。教师应该每周单独地抽出1~2节课或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传授户外健身登山的知识和保健学的知识,为学生传授常见的运动损伤的防治措施,在进行户外登山前一定要进行相关技术、知识的培训,做到了解户外登山的注意事项,特别是根据损伤的性质进行相关处理的培训;或者带领学生在课余或周末去听一些户外运动专题讲座和户外安全知识的讲座等。引导学生自觉地加强自我防护,增强自我防护的能力,使学生树立牢固的安全意识。

5)加强身体和心理素质训练,加强专项技术、技能的培养。任课教师要加强对女大学生身体素质的训练,特别是一些易受伤部位的训练,例如加强踝腕关节、膝关节等核心区的稳定性和柔韧性,加强背部、腰腹部、小腿、大腿的力量和柔韧性训练,加强女大学生身体机能的训练,增强学生的体能,向学生强调准备活动的重要性。重点训练女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这是专项技术、技能正常发挥的保障。教师要充分地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发挥自己的智慧,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加强专项技术、技能的训练和心理素质的培养,让女大学生克服胆怯、害怕的心理。教师在整个户外登山期间要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对任何具有安全威胁的蛛丝马迹都要注意到,在遇到突然的意外事故时,能够迅速地做出应对措施,遇事不乱。

6)严密组织,做好相应的保障。教师要组织好每次的野外实践课,人数不能太多,队伍不能拉的过长,配备多个经验丰富、有责任心的助教或老师把学生分组进行带队。教师要做好登山前的准备活动,合理地安排运动量,注意休息,防止过度疲劳的发生。各队之间要时时刻刻保持联系,在野外教师分组带队时,应该让男生多帮助女生。教师还应该与当地的医疗和救助机构保持畅通的联系,同时要备足一些急救的药品和运动损伤防治药品。另外,学校要大力地支持户外健身登山的野外实践课,为女大学生做好后勤的保障,及时地增添新的设备,对教师进行更加专业的培训,为一些没经济能力的学生提供帮助。在每次出野外的时候,为每个老师和学生统一办理医疗险和意外险,使师生的人身财产损失降到最低。

7)自我经验的积累。户外登山的乐趣体现在亲自体验的过程之中,参与者的经验决定了户外健身的质量,经验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最初的经验应该来自于查阅相关文献和听取业内人士的讲述。当然,获得经验的最佳途径还是经常参加户外运动。女大学生应该多向户外运动经验丰富的教师和同学进行学习求教,不断地改正自己的不足,不断地提高自己预防伤病的能力,积极地参加俱乐部组织的户外活动,不断地增加自己户外运动的经验,课余时间多进行自我锻炼,增强自己的运动能力和技术水平。

3结论与建议

1)高校在户外健身登山运动发展的同时,高校相关部门和人员应该高度重视女大学生群体,在指导思想上给予女大学生更多参加户外健身登山运动的机会,同时应该更加注重女大学生在野外实践中的安全问题。

2)提高体育教师的运动安全责任意识,任课老师要无私奉献,始终把学生的安全放在第一位。

3)高校应该灵活地制定体育教学大纲,以理论课和实践课相结合的形式,针对女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特征,向女大学生传授户外健身登山运动的技能、野外生存知识和自救措施。

4)在高校中应该科学地开展户外健身登山运动教学,充分地利用人力资源,因地制宜地选择教学活动形式,结合专业特征,增强教学的科学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和技能。

5)发挥高校户外运动社在女大学生户外运动安全保障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开女生分社,并使该社积极地了解女大学生户外运动需求特征,在此基础上改进户外运动产品和服务,邀请专业人士对女大学生进行专门的培训。

猜你喜欢
女大学生运动损伤
高校女大学生自主创业SWOT分析及策略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8期)2016-11-15 23:43:51
基于TRIZ理论的女大学生创业能力与精神培养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8期)2016-11-15 23:29:58
六字诀健身气功锻炼对女大学生焦虑心理的影响实验研究
科教导刊(2016年26期)2016-11-15 20:44:34
大学生网球运动损伤成因及预防策略
体育时空(2016年9期)2016-11-10 21:45:16
云南师范大学网球专项本科生常见的运动损伤及预防研究
体育时空(2016年9期)2016-11-10 21:44:33
有氧健身操结合瑜伽练习对女大学生体质影响的研究
体育时空(2016年9期)2016-11-10 21:43:01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探究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6:32:07
高校公共体育课中女大学生的“厌学”现象研究及探讨
体育时空(2016年8期)2016-10-25 21:00:38
武术散打运动员运动损伤分析与对策
体育时空(2016年8期)2016-10-25 20:38:20
高校大学生羽毛球运动损伤的原因分析
体育时空(2016年8期)2016-10-25 20:3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