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艺术手法提升新闻表现力

2015-04-29 19:47武颖杰
新闻论坛 2015年4期
关键词:空壳白描悬念

武颖杰

一篇好新闻的构成,往往需要3个要件:一是主题好,二是题材好,三是表现好,三者缺一不可。前两者都有一定的机遇性,而表现好完全可以由作者掌控,这也就是新闻人所说的写作手法或表现手法。

那么,有了好题材,怎样才能表现出好新闻呢?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借鉴,借鉴小说、散文、影视、绘画的表现手法,活学活用,创新新闻写作方式,赋予新闻活力,实现个性化写作。

一、借鉴小说的表现技巧——悬念

新闻要用事实说话。在内容不能变的前提下,那就变结构。在构思上出“奇方”,从而达到制胜的目的。在小说中常用的表现技巧——悬念,就是新奇构思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辽日报》的一篇通讯《草原上的首富村成了“空壳村”》,获第十四届中国新闻奖通讯类三等奖。作者慕名一睹赫赫有名的草原首富村的风采,却意外发现首富村成了“空壳村”。村落破败,断壁残垣,人迹罕见,与想象中的富裕村相差悬殊。深入探究,却峰回路转,村庄之所以“空壳”,原因是富裕了。作者抓住首富村“空壳”的特殊现象,以独特的视角采用逆向思维的方式构思,在标题的制作上就采用了设置悬念的手法。乍一看似乎是批评报道,读罢方恍然大悟,可谓是先声夺人。

在文章的内容上,作者从首富村的破败入笔,采用悬念式导语,将悬念充分写足,先定性为“空壳”之后再一步步揭开真相。文章开头这样写道:“在草原收获的季节,记者慕名走进扎鲁特草原的首富村——扎鲁特旗道老杜苏木荷叶花嘎查。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个人均收入超过万元的富裕村,既听不到悠扬的牧歌,也看不到如云的牛羊。容貌不整的村落十室九空,到处是断壁残垣。连最该热闹的学校,也静悄悄地找不到一个人。映入眼帘的情景和草原上首富村无论如何也对不上号。”

文章的第二段则从风风火火赶回来的嘎查党支部书记口中得到了证实,确实是“空壳村”,但原因是富裕了。虽然是在逐步揭示真相,但悬念依然存在:既然富裕了,怎么会“空壳”呢?紧接着作者交代了“空壳” 的原因和人的去向。

文章第三段用一户家庭牧场的经营现状证实了书记说的富裕,紧接着在第四段又提出了问题,“群众富裕了,村子却‘空壳了,下一步荷叶花嘎查怎么发展才能满足富裕起来的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呢?”“往城里搬!”书记干脆地给出了答案,并进一步勾勒 荷叶花嘎查整体搬迁进城的发展前景,整篇文章给人以曲径通幽的感觉。

设置悬念通常有几种途径:安排奇异事,设置突发事件,描写反常行为,展示矛盾冲突以及运用倒叙手法等。通过采用悬念式导语、悬念式结构,先设悬念,再给答案,一步一景,步步别有洞天,引人入胜。

二、借鉴散文的语言风格——清新明快

散文式新闻是新闻文学化的一种尝试,用清新明快取代沉重死板。采用散文式的表现方式,能让读者阅读更轻松。

首先,散文式新闻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其次,散文式新闻更具情感性,建立在客观公正事实基础上的情感表达更容易感染读者,从而在不易觉察的情况下实现了新闻的倾向性表达。

那么,新闻写作中怎样运用散文笔法呢?

1.散文式的标题。标题作为新闻报道的统领者,是对报道内容及主旨的高度概括、凝练,散文式标题能够更好地实现这一目的。如《石家庄日报》获得第十三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三等奖的作品《34位美国人耿村听故事》,标题就是散文式的。读这则标题,仿佛是要听人讲故事一样,不生硬、有情感,有人情味儿,这样更能吸引读者的阅读欲望。

2.散文式的导语。导语作为新闻的开头,要主题突出、文字简练,能够吸引读者继续读下文。消息《34位美国人耿村听故事》的导语就很典型:“昨天,34位美国人慕名来到藁城市耿村,在一座座普通的农家小院,听普通农民给他们讲故事。令人捧腹的传统民间故事和反映新生活的新段子,让这些高鼻子、蓝眼睛的外国客人时而前仰后合,时而翘指‘OK。”看了这样的开头,读者势必会继续读下去,一探究竟。

3.散文式主体。新闻主体是对导语的展开和补充。散文式的主体节奏明快,让阅读更加轻松。《34位美国人耿村听故事》全文不足800字,却用了8个自然段。最长的一段175个字,最短的一段只有54个字。主体部分的7个自然段着重讲了美国人为什么来耿村、耿村人对待客人的态度以及几个现场,中间还不着痕迹地插进了新闻背景资料,使内容更为厚重。最后一段借美国客人之口延伸了新闻的内涵:“耿村太神奇了,变化太大了。”

作者通过对细节的精心筛选、对现场的还原式描写表现了报道的主旨。为避免流于直白,作者没有采用传统的消息形态,而是努力追求一种散文化的新闻写作方法,更加注重段落的跳跃性和语言的灵动性。现场化的基调、跳跃有节奏的叙述方式与典型的消息写作方式相比,从心理接受上更自然,更能够与读者产生互动。

三、借鉴影视文学的表现手法——蒙太奇

上中学的时候,我们都学过化学,知道碳和金刚石的分子组成是相同的,但却因分子排列不同,一个十分松脆一个无比坚硬。这就是说,同样的材料,排列不同,可以产生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结果。

在电影拍摄过程中,有一种技法叫“蒙太奇”,即不同场景中的画面转换。运用蒙太奇手法,电影意图会表现得更加清楚,并通过镜头更迭运动的节奏影响观众的心理。这种组织极大地丰富了电影艺术的表现力,也增强了感染力。

近年来,电影的这种表现手法也被媒体所借鉴,同样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比如浙江《金华日报》“孟祥斌现象” 系列报道,该系列写的是解放军驻金某部中尉机要参谋孟祥斌跳江勇救轻生女青年不幸牺牲的事儿。其中的《“不要哭……咱不哭……”》采用的就是蒙太奇的表现手法,此文获得了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通讯类二等奖。

文章采用移步换景方式,从孟祥斌的妻子去接到回家这段过程,将重要的内容用一个个镜头连接起来,画面感很强。

对于众多媒体共同聚焦的热点新闻,如何体现纸媒的特色?而现场的宏大与感人,纸媒无论拍多少照片、写多长的文字,都比不上电视画面来得直接。记者扬长避短,利用文字的情感倾向,借用影视文学的蒙太奇手法,使英雄魂归故里的场景虽然以文字的形式展示给读者,却同样收到了高度画面感的效果,而且更感人。

“近了,近了……”“来了,来了……”前者抒写的是英雄家属及随行人员的复杂心情,后一句描写的是英雄父老乡亲的心理活动,直接将两地连接在一起。行文部分,文章采用场景式特写,真实地捕捉了英雄家人与乡亲的特点性细节: “叶庆华走下了火车,她抱着丈夫孟祥斌的遗像,紧紧地、紧紧地抱着。

“家乡的军人从孟祥斌所在部队战友手中接过英雄的骨灰盒,庄严地步出车站。

“人群开始沸腾,不断地涌向前来。因为气温接近零度,他们戴着厚厚的口罩;他们拿着黄菊,举着英雄的大幅照片,一遍遍地呼喊着英雄的名字。”

这一个个写实的场景,仿佛电视镜头,将现场顺次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虽然看到的是文字,但真实场景似乎就在眼前,而且比单纯的画面更有余味。

四、借鉴绘画的单线条勾勒手法——白描

白描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多用于画人物。这种绘画技法,人们将它运用于文学创作的描写中,形成一种白描手法,即用最朴素最简炼的笔墨,不事雕饰,不加烘托,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与景物的情态面貌。

“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鲁迅先生这样阐述写作之道。鲁迅先生的小说大都采用白描手法,堪称是白描的典范。白描虽然是用简笔粗线勾画,却能传神,达到以少胜多、以“形”传“神”的艺术效果。

白描的写实属性与新闻报道真实地反映现实具有相通性。白描手法被引入新闻写作中,使新闻作品鲜活、明朗、接地气的特质更加突出了。

比如《石家庄日报》的通讯《栾城草农敢闹海》,获得了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通讯类一等奖。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生动朴实,不仅用文采飞扬的语言描绘出一幅鲜活的农村新貌,还活用当地百姓的“土话”,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笔者数了一下,全文涉及有名有姓的人物12个,虽然每个人都是只言片语,但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语气、性格,透过他们各自的话,甚至能感觉到他们属于哪一种人,长得什么模样。

“武素英也是南策村人,因本村没地可租了,也跑到北五里铺租种了100亩地。武素英见到记者的时候,误以为来了买草的,又递名片又问联系方式,捕捉商机的举止落落大方分寸得体。在武素英的地头,围坐了一堆妇女,她们没活儿的时候或做做针线活或甩甩扑克,一旦来了拉草的,大家就扑上去争活儿干。”

这些白描、对话和面对面地与草农盘腿坐在草地上唠嗑,使读者如见其人、闻其声,仿佛能闻到泥土的芬芳气息。

通过借鉴艺术的表现手法,可以为新闻增添活力,吸引读者、愉悦读者。但不能生搬硬套形成新“八股”,要活学活用,真正实现个性化写作。

(作者单位:兴安日报社)

编辑:赵萱瑞

猜你喜欢
空壳白描悬念
巧用“白描”把人物写活
巧在开篇设悬念
普京记者会留下最大悬念
破解空壳村,党建如何引领——以汉滨区壮大集体经济为例
196个村集体不再“空壳”
一块牌子、一张桌子、一个章子 合作社如何破“空壳”
写给远去的路遥
《白描荷卷》自跋
“空壳村”如何“脱壳”
《我是歌手》的悬念构建与悬念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