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英
摘 要:阅读教学应采用“意境呈现,在朗读中浸润文本;悉心体悟,在朗读中深入文本;多元体悟,在朗读中丰盈文本;想象关联,在朗读中超越文本”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关键词:意境呈现;悉心体悟;多元体悟;想象关联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32-0039-01
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朗读是学生感知文本语言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是各种语言实践的基础。自古以来,我国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古训,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朗读对于学生语文能力提升的重要性。在新课标理念下,阅读教学该如何利用朗读提升阅读能力呢?
一、意境呈现,在朗读中浸润文本
古人有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也曾经指出:“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可见,在阅读过程中情境对于阅读主体感知效益的作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对课堂氛围的营造,给予学生适切的阅读心境,将学生内在身心与课文情境进行对应链接,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荷花》一文就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作者闻荷花、看荷花、想荷花的经过,将一池的荷花全都写活了。如何真正帮助学生以朗读的姿态感知文本语言就成为了这节课教学的重点。于是,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形象客观地呈现出文本的意境,给学生以真切之感,激活他们对于言语形象性的感知效度。学生朗读中,配以形象直观的画面,加上教师语言的渲染,拨动了学生内在心灵的情感之弦,将学生身心全部浸润陶醉在文本中,真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悉心体悟,在朗读中深入文本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编者围绕着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而这种深入文本的对话其实就是学生以自身的感性认知和原始经验进行默读的过程。每一篇文本都蕴藏着作者当初创作时内在的心境、情感和价值观,只有引导学生以积极有效的思维认知在默读的过程中,真正地潜入到文本中,与作者进行零距离对话,才能真正成为文本和作者的知音。例如,《桥》一文中曾经描写老汉对小伙子“揪”“吼”“推”,而在学生知道这个小伙子正是老汉的儿子时,教师则引领学生紧扣这三个动词进行深入默读,感知老汉的内在情怀:老汉出于怎样的考虑才会这样做?从中又能感受到什么?学生在默读的过程潜心会文,真正走进了文本,走进文本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与人物形成了情感的共振,真正感受老汉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所表现出来的伟大与无私。在这一环节中,如果教师没有给予学生静思默想的机会,学生对于文本人物内在情感的体悟就无法做到深刻,也就难以形成“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学境界。
三、多元体悟,在朗读中丰盈文本
新课标的制定与颁布是以新课程改革的成果为基础。而新课程改革最基础的理念就在于以人为本,体现在阅读教学中就是充分尊重学生多元化的感悟与思考。教师切忌以自己的理解替代学生自主性的思考,更不能以现有的朗读方式教给学生固定的阅读技巧,而要让学生在真正体悟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去充分地感知与思考,激励学生将自己独特的感受演化为独特的朗读呈现方式。例如,在《草船借箭》一文中,鲁肃担心曹操出兵,引来了诸葛亮的一阵大笑。那诸葛亮究竟是在笑谁呢?又该以怎样的方式阅读呢?这个问题看似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正是由于教师给予了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学生则纷纷从曹操、周瑜以及鲁肃等不同人物的身份、个性等特点出发进行内心的揣度,各种形式多样化的阅读应运而生,他们分别读出了轻蔑之笑、自信之笑、宽慰之笑……这些并不是教师强行灌输的答案和信息,而是他们对于文本的不同理解,通过对个性化认知的理解,将自己内心的解读成果体现在了朗读的处理方式上,从而充分地感受到文本人物之间的内在关系,真正将文本读活了。
四、想象关联,在朗读中超越文本
阅读心理学告诉我们,面对一篇固定的文本,真正高效的阅读并不能止步于课文内容信息的告知上,而要超越其说明对象,促发学生的理解在原有范畴与深度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只有抽身而出,真正地跳出“庐山”,才能识别庐山真面目。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朗读绝对不是一种字形向字音简单的转化,要让学生在朗读中想象,在想象中丰盈,逐步丰厚学生的对话文本,才能真正探寻文本所形成的周边磁场。例如,《泊船瓜洲》这首诗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千古名句,不仅在于其“绿”使用的传神,更在于其蕴藏的思念之情。而在教学中,教师则进行了这样的想象指导:原本已经心灰意冷的王安石如今又得到朝廷的重用,心中仍旧有着不舍与牵挂,想着病重的儿子、年迈的妻子,“何时照我还”的疑惑萦绕在心头,此时此刻他会想些什么呢?这样的点拨与引导,将学生的关注力从原本僵硬的文字表层穿透到语言的内核深处。通过如此层层的引导,学生的朗读已经真正沁入到诗歌深处和诗人的内心,而不仅仅是符号式样的“思念家乡”了。试想,学生如果没有想象的介入,仅仅是口头对语言文字的简单重复,那诗歌所蕴含的丰富意蕴也就不复存在,这首诗的教学价值也就无从谈起了。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朗读是学生感知文本语言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是各种语言实践的基础。自古以来,我国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古训。足见,在阅读教学中朗读对于学生语文能力提升的重要性。不同的教学环节、不同的教学契机应该选用不同的诵读方式。只有充分把握文本特点、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能力的基础,学生才能以朗读的姿态,真正走进文本、丰盈文本,提升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1(01).
[2]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