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教学中,教学方式一般比较“简单”:教师讲解,学生听讲,强调知识结论,注重习题训练。新课程教学中有许多超越传统的新理念,如目标多元、倡导探究、追求合作、关注体验、尊重差异等,得到了广大教师的积极响应,也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但有些课堂也随之出现了一些浮华之气:有的教学环节过于繁复,有的过度使用教学媒体,有的教学内容引用或引申太多,有的探究与合作流于表面等等。完美的课堂教学是每位教师孜孜追求的,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实践还应该解决好“教学展开”和“教学简约”这对矛盾。因此,把握好对“教学展开”和“教学简约”的方法和切入点,把握好对两者恰当的取舍,才能真正有利于构建学生主体的课堂,才能更好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一、“教学展开”的运用策略
1.在思维的发散点和聚焦点之间展开
发散思维是从同一来源的材料中,寻求不同答案的过程。它有开阔、利于联想、利于信息的分解组合与引申推导等特点,对思维的创新也很有利。但对某一具体科学问题的深入探究活动光凭发散思维是不够的,还需要缜密的逻辑思维。逻辑思维是用概念、判断、推理揭示事物本质的过程,具有分析性、按部就班的特点。它会使人的思维规范、缜密、确定。在思维的发散点和聚焦点之间进行“教学展开”,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协调发展。
例如“磷脂分子排成连续的两层”这一知识点的传统教法比较简单:利用教材中的关于红细胞膜的实验进行讲解即可。但这里是一个比较好的思维发散点,可以通过教学展开加以利用。
(1)分小组讨论,学生尝试在磁贴板上贴出细胞膜中磷脂分子可能的排布状态,并说明理由。
(2)小组间交流质疑,指出有些排布方式的不合理之处,并通过互动逐步达成共识,生成对排布方式的假设。
(3)了解荷兰科学家的实验过程和结论,比对先前的思维过程和假设,得出结论。
这几步的探究活动起到了引导学生从思维的发散点逐步走到聚焦点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先通过发散思维,尽可能多地想到各种可能性,然后过渡到逻辑思维中,用已经掌握的生物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通过对多种可能性的筛选,使思维聚焦于细胞膜上磷脂分子最可能的那种排布方式,形成自己的假设。最后通过理解红细胞膜面积与磷脂单分子层面积的比对实验使假设得到验证。
这个教学过程耗时要比传统教法长得多,也有学生走了思维的弯路。但这一展开可以使学生潜心参与到细胞膜的模型建构中,一方面促进了知识目标的达成,又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这一教学展开有效提升了教学的效益。
2.在知识教学和学法指导之间展开
学法指导是指通过一定的途径对学习者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指导和诊治,从而使学习者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灵活运用于学习中,逐渐形成较强的学习能力。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核心。但学法指导离开具体的知识教学过程就会变得抽象和空洞,也不易被学习者理解和掌握。因此,知识教学是学法指导的重要载体。在知识教学与学法指导之间进行教学展开能使学法指导具体而生动,也有利于具体知识在学法的框架中变得更加清晰、准确,有利于学生理解与掌握。
例如“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在元素组成上的统一性与差异性”,这是高中生物《分子与细胞》第二章的第一个知识点。教材在“问题探讨”栏目中以一个数据表格作为本知识点的教学素材,而“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在元素组成上的统一性与差异性”这个结论需要学生通过阅读表格、分析思考后才能得出。由于这不是该节的核心知识,比较简单的教法是,教师简略分析数据后直接给出相关结论。
但从阅读到分析数据,再到整理思维,然后用较为概括的语言表达结论,这对学生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笔者在执教过程中就经常发现有这样的情况:
师:这张表格的数据说明了什么?
生:生物体总是和外界环境进行着物质交换……
(学生经常把本节教材正文部分的一段引言当作答案念给老师和同学)
师:正文引言中的内容回答的是针对表格中数据种类相同而数据的数值差异很大所做的分析和解释,从对这张表格的分析中得不出这位同学念的“结论”的……
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进行教学展开,对阅读教材中的数据的含义、表格的性质、文字标注补充的信息、段落的主题句等进行阅读指导,引导学生从丰富的学习素材中提取关于这个知识点的核心线索。把结论告诉学生并不难,但它是教师对高一学生尽早开展生物学课本阅读指导的好时机。在这里进行“教学展开”,对学生尽早感悟阅读对于高中生物学学习的重要性及方法很有帮助。
师:对科学素材(例如:生物学课本内容)的阅读需要仔细体会段落与段落的逻辑关系……要品读同一段落前后句的关系,需要细细体会生物学术语背后的潜台词……
苏霍姆林斯基说:“三十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对生物教材阅读指导是笔者最常开展的学法指导之一。生物学课本中适合作为阅读指导的内容很多,笔者也经常结合有关内容引导学生体会宏观阅读(体会目录、章节、段落关系的阅读)和微观阅读(从多个角度解读一个知识点)的方法、用途和基本技巧等等。
除阅读指导外,学法指导还有很丰富的内容,都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工作,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教学展开”。
3.在理解科学与社会生活之间展开
让学习回归生活是高中生物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它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核心概念,学习运用生物学原理和方法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或作出相关的个人决策,从而实现生物学知识进入个人和社会生活的教学目标。
例如教师可以将学习内容展开到日本福岛核泄漏后导致严重变异的蝴蝶、白血病和肝癌的病因等方面去,也可以通过识别环保标志、绿色食品标志、医院核医学检查区的提示标志等,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诱发因素,从而了解科学的生活方式等。
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说过:“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形象生动地阐明了科学知识与社会生活联系的重要性,生物教学也有很多这样的视角,丰富的素材可谓唾手可得,这些都是生物课堂教学活力的重要源泉,值得我们去探究和实践。但不恰当的“教学展开”会挤占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以简驭繁、简朴务实、事半功倍同样也是课堂教学的追求。布鲁纳的认识理论认为:任何学科的内容都可以用更为经济、富有活力的简约方法表达出来,从而使学习者易于掌握。因此,在设计教学展开时必须兼顾教学简约。
二、“教学简约”的运用策略
1.让简约的教学内容为核心知识的教学腾出空间
在现行高中生物教材中,部分课时教学内容的编排量比较大。如减数分裂、基因分离规律、激素的调节等,概念多,服务于核心知识的辅助知识多,生理过程复杂,理解难度大,所以教材的篇幅往往比较大,内容富足。这时按部就班地完成教材任务不是件轻松的事,甚至较多的辅助知识还会过多挤占核心内容的教学时间,教学过程的推进中还常常被理解上的“瓶颈”或“岔路”打断,学生的思维也会被这些绕不过的枝节问题打断,教学内容中过多的细节妨碍了学生对一个完整的生理过程的整体认识。这就需要教师整合这些细节,让教学内容变得简约,为核心知识的教学腾出空间。
例如“基因分离规律”是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一章的第一节内容中的核心内容,概念多,教学内容复杂,多组概念在基因分离规律及其发现过程的分析中常常交替出现,这给学生理解基因分离规律及其发现过程等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笔者就将教学内容整合归类为两大部分:先完成各组概念的学习,再将概念运用于基因分离规律发现过程的学习中,这使学生理解基因分离规律的发现过程时不被多个概念的讲解时时打断,也使概念和术语成为精准解读核心原理的工具……
让教学内容变得简约,不是简单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切割,而是在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基础上,对丰富的学习素材加以提炼、取舍、整合、重组,使知识教学的脉络更加清晰,重点难点更加突出,使核心知识的教学更加扎实。
2.让简约的教学结构为学生的思维腾出空间
在一些公开课、研究课上,我们常常发现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探究活动层层推进、思维引领“无微不至”、教学手段眼花缭乱等现象。但学生在过于复杂的课堂中常常无法保持自主的思考,只能似懂非懂地随老师“奔波”在复杂的教学环节中,而教师精心设计的一些探究活动也只能匆匆掠过。学生的思维没有足够的空间,教学效果也就大打折扣。因此,整合教学环节,聚焦探究主题,为学生留出深入思考的时间,才能使探究活动真正服务于学生的知识建构。
例如笔者在构建基因表达载体的教学中,就简化了教学环节,突出了对学生探究活动的指导:
1.“讲”——教师用PPT演示基因表达载体构建的原理和工具。
2.“做”——学生分组合作,动手模拟制作基因表达载体。
3.“呈”——呈现学生模拟的基因表达载体作品。
4.“疑”——请学生交流发言,相互质疑。
5.“研”——师生互动,深化对构建基因表达载体的认识。
由于教学环节的简化,探究活动获得了充裕的时间,学生能较长时间地沉浸在探究中。同时探究活动的过程性指导简明扼要,使学生的探究不会被教师的讲解时时打断,学生自主思维的连续性得到了保证。这一简约设计让学生充分体验了“手脑并用”的“做科学”活动。
教学中可以简约的角度还有很多。如,简洁的情境设计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快速地聚焦于核心内容的学习;精当的媒体使用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简练的课堂语言可以使教学的思路表达得更加清晰准确……追求教学简约其实是在努力实践对学习主体的尊重,是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前提,使课堂简于“行”,但精于“思”。
“教学简约”与“教学展开”是教学设计中必须要同时关注的两个方面,它们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一对辩证的统一体,二者都应该服务于学习的主体——学生,如何恰当掌握两者在课堂教学中的平衡非常值得我们更深入的研究和实践。总之,教学的简约是为了教学的展开,教学的展开应该最终归结为教学的简约。
(薛晓红,无锡市第一中学,214000)
责任编辑:赵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