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盘的涨跌除了对生理和心理上造成潜在的危机外,当对股票投资投入过分关注时,参与者的负面人格——敏感、好斗、偏执、贪婪,也很容易被激发出来。
股市震荡成为心血管等病的诱发因素
2015年7月26日,上海西藏中路和汕头路路口的树荫下,一位穿蓝色条纹衫的老人坐在石板凳上。他拍了拍灰色长裤的口袋:“你相不相信,我这里面就放着两颗保心丸?”
他曾目睹别人倒在股票交易大厅里。在中国股市推行涨停和跌停机制前,一只股票从15元炒到40元,有人在48元时买进,掏出一根香烟正准备点,“火还没点着,从48块跌回18块了。跌下去,又涨上来。那人‘砰倒下了。”
20多年来,在震荡不定的中国股市里,似乎每个老股民都曾亲眼目睹这类戏剧性的情景。这些传说反过来证明,中国股市似乎特别不利于股民的健康。既然如此,这些老股民为什么没有选择离开?
理由之一也许是中国股市周期性的巨幅震荡本身。尽管波动是任何股市的共同特征,但在主要经济体中,中国股市指数波动的剧烈程度却堪称罕见。以最近一轮震荡而言,中国股市从2014年6月开始强劲上涨。上证指数从两千多点飙升至最高值5178点,只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财富效应吸引了成千上万股民,其中既有新开户的初次投资者,也有上一轮甚至在更早的震荡中被套的老股民。但剧情突然翻转,2015年6月中旬到7月初,A股市场大幅下跌,此后,股市波动难以预测,再也未见冲破5000点的凶猛之势。
医生将这种不断投入新一轮交易的行为解释为“成瘾性”。其机制的确和吸烟有相似之处。
使人上瘾的主要是一种叫做多巴胺的化学物质。作为一种神经传导物质,科学家将它用来解释爱情,多巴胺能传递喜悦幸福感,也激发对异性的情感与爱慕。
大脑中的多巴胺分泌,会让大脑的神经系统异常兴奋,给人带来无可比拟的愉悦与兴奋。购物、吸烟、吸毒都能用多巴胺来解释,赌博也是。
一次满足后,大脑会怀念那些美好的感觉。正是为了遵循与找回这些愉悦与满足,经历过亏损的股民才一次次又回到了股市。
在投资导致的心理变化和疾病中,成瘾性似乎只是最轻的一种。根据2010年美国杜克大学发表在《美国心脏病学杂志》上的一项调查,2008年到2009年,纳斯达克指数下跌时,美国急性心肌梗死率大幅上升。
复旦大学、上海疾控预防中心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也有类似的结论。2010年,由这三家共同研究的学术论文《作为冠心病死亡风险因素之一的股票市场波动》显示,2006年到2008年,股市波动100点,上海市心血管死亡率增加5.17%,而且超半数的冠心病死亡发生在院外。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心血管科主任杜勇平医生表示,在此类的案例中,一般患者本身就有心血管疾病的基础,股市是诱发因素。
股市波动打开的是人们对刺激产生的应激反应,首先的表现是精神紧张。紧张刺激的信息最先从大脑皮层开始传递,再兴奋下丘脑,一路影响下去,增加肾上腺髓质系统和垂体前叶、垂体后叶的兴奋,接下来心律加快、心输出量、血压升高。
这个层层传递兴奋的过程,本来有利于提高应付应激事件的能力,但若应激持续或应付失败,则导致多方面影响。心肌梗塞、动脉硬化和钠钾失衡、免疫功能下降,当心脏缺血缺氧几率一再增大,最终导致冠心病发作。股市波动异常频繁时,炒股使人长期处于高度应激状态中。
除了生理疾病,对于一般人而言,应激更容易引起人的心理反应,消极的应激包含了焦虑、紧张、激动或抑郁、认知能力降低等。
涨跌造成一种新的集体性恐慌症
这是一间面积约有15平方米的办公室,天气好的时候,阳光透过玻璃窗和薄薄的白色窗帘洒进来,屋外的树木一晃动,办公室地板上的影子斑驳交错。
心理咨询师顾歌的办公桌正对着窗户,办公桌的斜后方是一张橘红色的沙发,他认为橘红色代表着放松和快乐,但上面却坐过无数伤心的人。
2015年7月16日,赵沁(应采访者要求,此为化名)第一次到顾歌的心理诊所就诊。股票暴跌期间,一向得体的赵沁变得异常暴躁。她觉得自己被骗了,股市就是一场巨大的骗局;她责怪自己和运气;她甚至想过跳楼自杀,带着遗书找一栋三十楼的大厦结束生命,以此震惊世界。但是她又意识到这些都毫无意义,再轰动,网上热议两天就被会被遗忘。
身体的反应首先出现在心脏,赵沁感到心脏有突如其来的压迫感和心悸,她以为自己得了心脏病。在医院24小时的观察中并未发现心脏上的问题,寻诊几次后,医生建议她去心理咨询。
“百分之六十去看生理的,其实都是心理问题。”顾歌的患者有很多都是附近的医院介绍过来的。
顾歌总结,因炒股出现心理问题的类型主要有三种:1.直接损失型,对于自己的经济直接造成影响,比如买房、结婚。2.期待落空型,抱着炒股发财的愿望入股,但结果不如意,从而感到遗憾、痛苦。3.未来破灭型,股市上的失败导致了对中国未来的经济产生负面和不确定的情绪,甚至产生厌世的悲情。
今年7月,上海精神卫生中心接到的一个案例和赵沁的症状几乎相同。因为工作压力和令人沮丧的股市,一位世界500强企业的项目销售在开车时自觉气透不过来,车当即停在了马路中央,他要求别人送自己去医院,他形容自己:“感觉要死了。”
症状叫做“惊恐障碍”。主要表現是显著的心悸、出汗、震颤,并伴随强烈的濒死感和失控感,是一种突如其来的惊恐体验,以害怕产生不幸后果的惊恐发作为特征的急性焦虑障碍。德国埃尔朗根大学医院的学者在发表于《医学假说》的论文《全球股市的黑色星期一:一个集体恐慌症的新现象?》中认为,全球股市动荡会造成一种新的集体性恐慌症,“惊恐障碍经常出现在长时间对新一轮打击的恐惧(预期焦虑)和反复出现的恐慌后。惊恐障碍的频率从每天数次到每月数次不等。”
在2008年4月到2010年8月这两年零4个月的时间里,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共接收到21例主述自己因股票大跌而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方面症状的患者。这些患者的抑郁、疑病、癔病、偏执、神经衰弱、轻躁狂的评分明显高于我国常规模型的参考分。
美国疾控中心与国家伤害预防和控制中心研究发现经济周期会影响自杀率,论文《1928-2007经济周期对美国自杀率的影响》指出,自杀率的最大增长出现在1929-1933的美国大崩盘期间,自杀率从1928年18.0增长到1932年22.1。
一系列负面人格很容易被激发出来
大盘的涨跌除了对生理和心理上造成潜在的危机外,当对股票投资投入过分关注时,参与者的负面人格——敏感、好斗、偏执、贪婪,也很容易被激发出来。
炒股更易加深偏执。偏执使人无视多数失败和整体盈亏,而用少数成功进行自我暗示,这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强者。特别是男性,他们输不起面子,受不了被人鄙视的感觉,没办法接受公众对自己的不利的评价。
顾歌说,男性是相对理性的,但是在应激和突发事件中,男性容易爆发冲动和一些激情性的行为障碍。
在《经济文献杂志》2009年的一篇文章《性别偏好的差异》中,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的学者发现,女性比男性更趋于风险规避。在面对相同事件时,女性通常感到恐惧而男性则会感到愤怒,男性的“过度自信”也比女性更胜一筹,他们倾向于把风险事件看作是挑战而非威胁,从而增加了其风险承受力。另外,相对于女性,男性也更求胜心切。
2013年6月,金融界网发起《2013中国股民压力指数调查》,在9282份有效样本中,亏损一半以上的人占了近四成,六成股民心态为“焦虑”甚至“暴躁”,近八成股民感到健康受到影响,但是仍有近三成股民坚定地表示:“我不会离开”。
韩忠是股市沙龙里比较少见的年轻人,七年股龄,他感到奇怪:“(炒股时),人的欲望好像永远得不到满足。”但目前他没有退市的打算,“如果赚钱的话,我不会离开的”。
有人已经离开了。王琪(化名)是2015年股市大涨时“跑步进场的九零后”中的一个,第一次炒股,投入本金20万。七月最后一天,亏损达到了10万,他选择退市。他描述那一刻的心情时说:“愿赌服输”。
(澎湃新闻网 2015.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