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的重要战略发展机遇

2015-04-29 11:34:09
汽车纵横 2015年6期
关键词:负债率办法常态

吴敬琏先生简介

中国经济学界的泰斗。市场经济改革最著名的倡导者,整体改革理论主要代表之一。他强调市场经济改革与法治国家建设的协同关系,坚持市场经济必须服务于社会目标。他的公民精神和专业立场得到广泛认同,素有“中国经济学界良心”美誉。

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务院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历届总理的座上宾,中国企业发展研究中心顾问;《改革》、《比较》、《洪范评论》杂志主编;南京大学、复旦大学著名校友、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大学荣誉社会科学博士。1984~1992年,连续五次获得中国“孙冶方经济科学奖”。2003年获得国际管理学会(IAM)“杰出成就奖”;2005年荣获首届“中国经济学奖杰出贡献奖”。

[编者按]中国已经进入经济新常态,这将全面影响汽车行业未来发展的方方面面。什么是中国的新常态?什么是我们面临的问题?什么是正确的解决方法?在刚刚结束的2015中国汽车论坛上,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除了就以上三方面的问题发表演讲外,还特别指出,汽车行业的国有企业改革和创新体制建设也成为一个重要趋势。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既是一种机遇,更重要的是挑战。这个机遇抓不抓得住,就看我们怎么来应对这个挑战。进入新常态为什么是一个挑战呢?这是由新常态的性质决定的。那么,什么是我们中国人讲的新常态?我们讲的新常态,或者说我们希望建立的新常态,显然不是2009年太平洋资产管理公司的一些负责人提出来的。他们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就不可能像过去那样,今后将是一个长期的萧条状况,这是他们说的新常态,当然这个预言并没有完全实现,比如美国在很短暂的时期就复苏了,当然有些地区和国家复苏的比较慢。我们所希望建立的新常态,显然不是他们说的这个东西。在我看来,中国进入的新常态,用今年中央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里面讲到的,它是这么两句话:第一句话叫做“从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第二句话叫做“从规模速度型的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的集约增长。”

经济增长方式转型跟不上会造成“失速”

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个问题是这两个“转向”的进度是不一样的。第一个“转向”已经是事实了,大概在2010年的第三季度开始,就从10%以上的增长率,一个一个台阶的下来到了去年的7.4%,到今年第一季度的7%,这是一个事实。今后它有可能还会往下变成一个中速增长,稳定在这个状态下。第二个“转向”虽然定语有很多,但是归结起来就是从粗放增长转向集约增长。“粗放增长”和“集约增长”这两个词是苏联人在60年代后期提出来的,就是在赫鲁晓夫的时候,苏联曾经有三个五年计划赶上美国,搞了一个五年计划以后,就发现有问题了。增速在降低,技术差距、生活水平差距在拉大。于是苏共就让经济学家研究到底出了什么事?最后经济学家给出的回答就是增长方式有问题。苏联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投资,而西方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效率提高。苏联的经济学家就从资本论找到了这两个词,前一种是外延增长,后面靠效率提高的增长叫内涵增长。1995年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的经济里面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增长方式的问题。这两个词就进了中央文件,进了九五建议、九五计划。这个时候翻译用的词就是粗放和集约了,现在我们通常都用这两个词。所以我们现在讲的好多问题,结构的优化、效率的提高、创新、技术创新等等,其实归结起来用一个词来表达,就是粗放,过去太粗放了。

现在的问题是这件事情(注: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它还是进行时。我们的九五计划规定的,到今年整整二十年,并没有实现。第一个“转向”已成事实,第二个“转向”我们二十年没有实现,那么我们现在很重要的就是要赶快实现。否则就会出现好多问题,一个问题就是降速可能太快,就会出现所谓的失速,飞机没有速度了就出现问题了。

另外一个问题是,我们原来有好多经济问题、社会问题,都是靠数量的增长摆平的,现在数量增长减速了,我们却不能够用有效率的增长去弥补它。其实,同样是一个百分点的增长,靠资源投入的话,它的实惠是远远小于那个靠效率支撑的实惠。所以我们需要用效率的提高来使这个减速不要太急,特别重要的是这个有效率的增长能够解决我们碰到的许许多多的经济上的、社会上的矛盾,这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我们所希望出现的新常态是什么样的新常态?——速度不那么高,但是效益有明确的提高,这是我们所希望的新常态。而做到第二点,我们特别需要大家都装在心里的,就是要靠努力。

回顾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历史选择

应该说九五计划,我们在增长方式转型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十五计划就出了比较大的问题,十五计划当时各个地方都提出来要重型化,于是就用了很大量的资金去投资本密集型的产业。所以这个增长方式在十五计划里不进反退。在2005年、2006年制定“十一五”规划的时候有一场大争论,到底是用九五计划的办法去做,还是继续十五的做法?后来我写了一本书叫《中国增长模式的抉择》这个讨论是相当深刻的,研究为什么十五计划,这个增长模式的改变没有进步反而有退步呢?因为它有体制性障碍。那么怎么来解决呢?从生产方面来说,提了几条。比如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到城里,成为有知识有技术的劳动者。第二条是制造业要向产业链的两端延伸,提升它的附加值。第三条是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线服务业。第四条是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整个国民经济。这背后有一个推动的力量就是改革,消除那个体制性障碍。这个时候正好2003年,中共中央通过一个决议,叫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决议。到了“十一五”,“十一五”的规划定的非常好,后来就把经济增长方式作为“十一五”的主线,但是到了“十一五”的最后一年,发现这个方向费时费力,没有实现。所以中共中央提出一个新的口号,就是加快经济增长方式刻不容缓,这是在2010年。

所以“十二五”就再次规定了要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作为“十二五”的主线,一切工作都要围绕这个。但是因为“十二五”的前面几年,到底往哪里走的问题有大争论,所以实际上执行的不是太好。因为有很强的一种意见,说是中国模式是世界上最好的模式,中国模式的特点是什么?一个是强势政府,一个是海量的投资,第三个是高速度。现在回头来看,这个已经成为过去,十八次代表大会,关于这个争论做出了一个正确的回答。方向还是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市场化这个改革的方向,要坚持依法治国,然后推动这个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十八届三中全会又对这个方向做出了具体的规划,就是60条决定,全面深化改革336项改革。

消除转变中的体制性障碍

所以现在回顾我们的历史,怎么才能够实现新常态的,我们所希望的第二条呢?就是切实的执行十八次代表大会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消除这个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性障碍,建立起一个有利于推动创新和创业的经济体制,来实现它。

但是现在如果从短期考虑,它远水解不了近火,它还有另外一种对付当前减速的状态,就是用凯因斯主义的政策强刺激。还是用老办法,靠投资来实现,我认为这个办法,应该说这个旧的常态,它已经走到尽头,不能再用这个办法了。因为这个办法,特别是2009年以来,没有能够阻止住中国的经济减速,而它引起的问题,粗放经济发展方式引起的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资源短缺、环境破坏,民众的收入水平生活水平提高太缓慢,贫富分化加剧,一直到宏观经济。宏观经济的最大问题,就是我们的全国的资产负债表的杠杆率太高,负债率太高。我们跟西方国家不太一样,西方国家主要是个人的负债率高,而我们这里各居民的负债率并不是太高,居民资产负债表负债率并不是很高,各级政府的负债率很高,特别高的是企业的负债率,总的负债率水平太高,继续用这种办法,它会更加加大杠杆率。去年社科院等等有一些计算认为在未来这个杠杆率太高可能构成威胁。因为他们计算,政府的负债率加上企业的负债率大概在将近GDP的200%左右。从国际经验来看,200%有一点风险,但是2010年以来它又增长的非常快,今年我看好多计算都是在250%—300%这个水平上。

所以我认为这个办法不行,我认为最好的一个办法,既能应付眼前的短期的问题,又能解决长期问题。因为我们面临的问题不是短期问题,是长期问题,是什么办法呢?在采取措施控制化解风险,防止出现系统性风险的条件下,把主要的力量放在推进改革上。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消除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体制性障碍的情况下,通过技术创新,通过结构的改善,总之通过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我们增长的质量。增长的数量在减速,但是增长的质量在提高,也就是提高效率。用这样一种办法来处理我们当前碰到的问题。

具体的说来,首先是控制、化解风险。去年年末以来,我提过一些建议了,现在有一些中国的中央部门也在进行。比如说控制风险、化解风险第一条,就是各级地方政府债务怎么化解。财政部出台了一些办法,首先把它固定下来。然后比如说今年是中央财政给一万多亿的额度,供各个地方,允许各个地方发债,来应付马上到期的,要偿还的债务,这个正在进行,我们还要观察到底怎么样?能不能防止出现大规模的资金链断裂、跑路这种情况,出现闪债的危机。出现个别的问题不是太大,就怕它变成一个很大面积的,那么它就变成一个系统性的风险。还有比如说偿还债务,现在我们社会保险基金,因为老职工的没有偿还,它这个缺口会很大的,而且会一天一天增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一个决定,让各省的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或联合会去管理去投资,这个现在还没有动作,只有个别的省有,上海之前做过一个很小的,就是把上海嘉华卖了,偿还。还有就是对于僵尸企业,不能再扶持了,没有希望的就要清理。如果像美国通用汽车这种,它技术上是不行了,但是未来是可以的,就用破产保护法处理。还有在金融界的刚性兑付一定要停止。也有一些投资,根本是没有回报的,你老往里投,但是没有回流,就会越来越被动,诸如此类的一系列的措施也要停止。再加上我们的宏观经济政策,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这样在存在着杠杆率比较高的情况下,保证不发生系统性的危机,我认为是可以做到的。

先把它们稳住,当然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研究。你比如说中央工作会议决定,我们的财政政策要更有力度,什么叫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其实就是赤字,就是扩大赤字。那么扩大赤字有两种办法,一种办法就是政府花钱。一种办法是减少政府的收入。这都是扩大赤字,都是用财政政策来支持经济增长。那么应该用什么办法呢?这是有讲究的。花钱,有些钱得花,比如说保持社会稳定,把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起来,这种钱得花。但是我看主要的应该是降低收入,就是减税。普遍性的,普惠性的减税。这种问题都需要根据我们的情况来建设怎么做。但这不是主要的,最主要的是积极的把主要的力量推进改革。

建立一个保证改革顺利进行的好的制度

人家说远水解不了近火,老是这么想的话,讲了二十年了,火会越烧越旺。而且现实告诉我们,前两年就降速了,没有发生太大的问题,而且就业的情况相当不错,至少比过去好。当然有一个因素,就是因为我们现在新增劳动力在减少。就业情况好为什么呢?用我的话,就是改革的小试牛刀,一个是营业税改增值税,一个是工商登记的便利化。就这两个小改革,服务业我们喊了多少年?喊了十年了。要发展服务业,发展不起来。这两年变了,服务业很快就上去了,今年第一季度的情况比去年还好。当然这是小改革,它所能起的效果。那么大的改革,就是更加会发挥效果,这应该说是肯定的。

而且我们现在有一个十八届三中全会一个很好的设计——336项,我们现在就来检查检查这336项怎么样,在哪些方面可以推进。比如说金融改革的核心是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市场化,最近存款保险制度也推出来了,这就意味着我们具备条件把这个存款利率放开,这个推行的还可以,但是有些方面需要加强。比如说证券市场的监管,监管一直存在着一个监管路线的问题,就是到底用信息披露制度还是用审批制度的问题,这个速度可以加快一点。否则证券市场如果制度不健全的话,人为的繁荣很容易出事,而且对于信息的弱势方面,就是小投资者,叫小股民,变的风险特别的大。财政改革难度非常大,但是基本上是按照小组的计划来进行,我们刚才说了需要观察。

我们在这个行业里面,国有企业还是主力。国有企业改革,我认为应该加快推进。虽然国有企业在我们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来说不是占优势的,如果把金融加起来一块,大概也只有1/3这样子,工业里面更低一点。但是重要的资源重要的行业都是国企占主导的,他们使用社会资源的效率,对我们整个经济的效率影响很大。十八届三中全会我认为在国有企业改革里面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把政府对于国有企业管理转向以管资本为主。这个管理方法跟原来的管理方法有很大的区别,原来的管理方法是管企业,就是由国有资本的代表机构——国资委、各级国资委,管人、管事、管资产。这个办法有些问题很难解决,管人、管事、管资产,我们国有企业领导人就有一个行政身份,叫“官员”的身份。于是,对他的刺激,对他的薪酬制度和刺激,这个是双轨,一个是行政级别、政治待遇的激励,一个是薪酬的激励。薪酬的激励是跟市场挂钩的,这两个东西就会有冲突。不但老百姓有意见,同级的官员也有意见,我们两个都是局级的,我们两个都是副部级的,这个薪酬差那么远,如果保持这种制度,只能用现在这种办法“限薪”。限薪当然也会有问题,我们有些人才是市场来的,所以就加了一条,行政任命的干部限薪,市场吸收的干部按照市场。那么也会有矛盾,就是说可能这个CEO比起一个部门经理薪酬还低得多,这里面会有很多矛盾。那么这个问题必须回答,老百姓有意见,官员们也有意见。我想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对国有企业来说,国家就是资本所有者,它按照公司法的办法,作为股东,不管是全资股东,还是控股股东,还是参股股东,你就是一个股东,在公司治理里面,扮演股东的角色。这个企业按照公司法运行,不按照《国资监管条例》运行,我想这样的解决办法可能会比较好。

还有其它的一些改革,比如说创新。创新我们到现在对于技术创新,用的办法基本上是苏联的办法。花钱花了很多,但是办法不大对,就是行政主导的办法,还是要用市场的办法,所以要建立一个新的,适合于市场经济的国家创新体系。现在对于非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企业家来说,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很大的问题是,虽然他们是创新的主体,但是他们现在存在一个对未来的信心不足、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我建议按照1998年对付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的整套的办法去支持民营的中小企业的发展。这套办法对我们应对亚洲金融危机起了主要的作用,现在也应该做这样的事情。

总而言之,就是要把主要的力量放在建立一个好的体制,有利于创新、创业的体制。总理提出了很好的口号,叫做“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这个要有一套制度去保证这个口号的实现。

(本文根据吴敬琏先生在2015中国汽车论坛上的演讲内容整理而成,略有删减)

猜你喜欢
负债率办法常态
我有好办法
儿童绘本(2019年14期)2019-08-14 18:29:16
基于负债率降低视角下的医院资产管理探索
最好的办法
人大建设(2018年11期)2019-01-31 02:41:10
演进中的资本结构理论及相关评析
企业债券信用风险有关问题探析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中国卫生(2015年3期)2015-11-19 02:53:18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中国卫生(2015年2期)2015-11-12 13:14:00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民族大家庭(2015年2期)2015-08-21 07:59:44
我们有办法
想办法抓住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