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愁”什么?

2015-04-29 00:42
中华儿女 2015年8期
关键词:少小离家席慕容余光中

乡愁,在当今中国是个很“文艺”的词语。它的红后来源于台湾诗人余光中、文化学者席慕容的同名诗作《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哪头;长到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哪头……

诗作中对故乡充满的思念、哀怨、惆怅,不知打动了多少少小离家、有乡难回的游子之心。

2014年1月22日,中共中央一号文件,以“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词句,令乡愁第一次出现在最高级别的官方文件中,迅速在神州大地热腾。接着,由中宣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组织实施,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拍摄的百集大型记录片《记住乡愁》播出,更是把乡愁提升到人们想家的新境界。不说乡愁,好像你谈论家乡都少了应有的品位和情调。

要说古人怀乡情结,还是今人想家盼归,用乡愁来形容的还真不多。像李白的“窗前明月光”,就算是古人抒发乡愁的典型之作了。当今公职人员也好,农民工也好,大都用“想家”、“思乡”的平白之语,来表达对家乡的向往与回家之心切。

余光中的“乡愁”概念之所以能迅速流行,说明它准确而贴切地探到了大家心灵最柔软之处,瞬间擦亮了人们对故乡眷恋的明亮火花,。一时间,不“愁”不足以表达对故乡的热爱,不“愁”不能催下眼中的热泪。

那么,到底什么是乡愁?有人认为乡愁是对家乡的感情和思念,对故土的眷恋;有人认为乡愁指的是“一个生病的人因为他并非身处故乡而感觉到的痛苦”,或者“再也无法见到故乡的恐惧”。

后者对乡愁的定义似乎更准确与贴近现实一些。古代交通不便,游子们“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的现象较为普遍,因而将对家乡的思念演变为乡愁,容易理解。而当今交通发展迅速,道路四通八达,“千里江陵一日还”的速度已经是慢的了,只要经济条件允许,一个黄金周或小长假足可回家转一圈,还有什么思乡之愁可言?

而当今的乡愁,愁的正是见不到儿时故乡、梦中故乡的恐惧。

要说中国古代最典型的乡愁之作,莫过于楚汉战争的“四面楚歌”。项羽及其军队被困于垓下,汉军士兵以唱楚地歌曲来引起楚军的思乡之情。听到熟悉乡音的楚军,由于恐惧再也没有机会回到家乡了,顿时军心涣散,弃阵投降。

台湾诗人余光中、席慕容的乡愁之作之所以能打动读者,就在于他们亲眼领略父辈有乡不能回、终老难踏故土的苦楚和凄凉。这样一种思乡病已经深深传染到他们身上,不抒发难以释怀。

我们当今许多人的思乡的恐惧感来自哪里呢?不是说回不去故乡,而是魂牵梦萦的故乡已不复存在。今年春节后,上海一位博士生的《返乡日记》顷刻爆红,正是说出了当代有条件回到家乡者的乡愁。

近20年来,是我国乡村变化最大的时期。工业化、城镇化,高速的经济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可在日新月异中,大量的村庄被摧毁,大片的农田变成楼房,连绵的草地山林河流在消失,成群的飞禽昆虫失去了踪影……当我们回到故乡的时候,儿时印记深刻的古宅、老树、小溪、田野、小鸟已都不复存在。我们,在故乡已经找不到自己的家门。

这,恐怕才是我们今天大多数人的乡愁。

人人都有乡情,但每人都有不一样的乡愁。本期专题,我们以“不一样乡愁”为主题,采访了几位不同职业、地域的人,看看他们的乡愁在“愁”什么?

猜你喜欢
少小离家席慕容余光中
回乡偶书(其一)
寻李白(节选)
回乡偶书
回乡偶书
美文润声
莲的心事
不怕找茬
追思余光中:“乡愁”不老
席慕容“没信心”
盼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