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省国防科工办主任 王超英
经过“十二五”发展,山东省军工整体实力大幅跃升,门类齐全,体系完整,自我配套能力较强,高端装备制造业竞争优势明显,具备为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和国防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优秀的资源禀赋和雄厚的产业基础,同时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繁重任务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作为国家战略,是“四个全面”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新常态下实现富国强军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图远略。国防科技工业作为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核心主体,承担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山东省是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大省和工业大省,“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国家战略,高度重视军民融合发展工作。按照中央以及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我们把发展军民融合产业作为推动全省国防科技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一项重点工作,充分发挥国防科技工业综合优势和山东工业基础优势,坚持创新引领,着眼培植特色,积极推进“军转民”和“民参军”工作,加快发展军民结合产业,实现了军工经济与地方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为国防建设和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大力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既是聚集山东优势资源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应有贡献的必由之路,也是释放军民融合巨大潜力、推进山东工业转型升级、优化经济结构、加快实现由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经过全行业共同努力,山东军民融合产业实现高质高效较快发展。全省军民融合产业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等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年均15%的增长速度,初步形成了航空、航天、兵器、电子、船舶、核工业等门类比较齐全,厂、所、院、校配套较为完整,军民融合发展的科研、试验、生产体系。中央军工集团驻鲁各企事业单位围绕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军工科技引领优势,加大自主创新投入,不断深化军工科技成果转化,一大批军工技术成果转化为民用领域产业化项目,形成特种材料、风电设备、防腐防污、石油电子产品等一批特色民品,有力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山东民口配套单位异军突起,抓住国家支持民企参军的机遇,积极参与军品市场竞争。中国重汽集团、浪潮集团、海尔集团、海信集团、潍柴动力集团、南山集团等省内大企业集团及山东大学、济南大学、省科学院等高校院所充分发挥技术人才优势,参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产品涵盖兵器、船舶、电子等多个行业,以及特种涂料研制等众多领域,为国家重点工程提供配套,在航空材料、核电装备、海洋工程装备、电子信息等军民两用产业形成了较强竞争优势,初步形成了军民融合发展四大优势产业。
航空基础材料优势显著。主要产品有铝合金、钛合金、铜合金等金属基复合材料,间接芳纶、对位芳纶增强复合材料和蜂窝结构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及制品等。其中,飞机雷达罩技术国内领先,并进入国产军机和民机配套体系。碳纤维工程化制备技术,持续占领我国碳纤维领域制高点,实现批量生产并为军机供货。间位芳纶、对位芳纶产能位居世界前列,产品为飞机制造配套。航空用超厚超宽铝合金预拉伸板材、铝合金大断面薄壁中空型材等基础材料生产技术国内领先,具有较强竞争优势。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真空状态下高强高导铜合金新材料生产工艺技术,可生产弥散强化铜基复合材料等特种合金产品。
核电装备技术国际领先。主要产品有钢制安全壳、结构模块、主管道等核岛设备,压力容器、热交换器、阀门、电缆等常规岛设备以及核级用钢等配套材料。其中,烟台台海玛努尔核电设备有限公司具备同时生产二代改进型和三代核电主管道的能力,其产品覆盖了从核电站前端的燃料组件到后期的核废料处理的核电装备全领域,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二代半主管道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50%。山东核电设备公司在世界上率先掌握了三代核电AP1000钢制安全壳、模块制造及现场组拼装的先进工艺,并形成了批量化生产能力,制造的AP1000、CAP1400核电钢制安全壳、结构模块、机械模块、一体化顶盖组件等核电设备用于浙江三门及我省海阳核电站,并为我国三代核电关键设备国产化、自主化建设打下坚实基础。山东华凌电缆有限公司是国内唯一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的特种电缆生产企业,其核电电缆产品可完全替代进口产品。
船舶及海工装备实力突出。为明确我省海工装备制造业发展最佳路径,我省组织相关单位及企业系统开展发展理论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产学研用政协同创新”发展理论,并以此作为指导行业科技创新发展的理论支撑。同时,为使协同创新理论能够成功用于实践,成为一种可复制、可推广的科技创新发展模式,我们全面分析行业创新资源优势,综合产品的技术难度、市场需求、配套能力及潜在风险等多方面因素,最终确定以目前省内具备一定研发设计能力和配套话语权的400英尺自升式钻井平台作为实践载体,通过政府协调、市场导向、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探索建立我省海工装备制造业协同创新发展模式,真正聚合了我省海工装备基础科研、研发设计、总装制造、协作配套、生产服务等行业上下游的优势创新要素,实现了资源最优配置。目前,我省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55家,全省拥有50万吨级船坞1座、30万吨级船坞5座和2万吨固定桥式起重机、900吨龙门吊等一批大型生产设备,造船能力达到600万载重吨,海洋油气装备制造能力50万标准吨,2014年全省海工装备新承接订单占全国26%,位居全国前列;初步形成了青岛海西湾大型造船基地,烟台海洋工程装备基地,威海特色船舶基地。其中,青岛海西湾聚集了包括北船重工、武船重工等中船重工“六厂四所”以及中海油海洋工程、中石油海洋工程等其他央企船舶与海工装备企业,以及各类配套企业50余家,形成了以船舶和海工装备为龙头,具备从船用钢板加工与配送、大型船舶主机曲轴到大型低速船用柴油机、船舶电力推进系统、港口及船用机械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的产业集群,成为国内四大船舶造修基地之一。烟台以中集来福士、蓬莱巨涛、杰瑞等骨干企业为中心,逐步发展成为国内海工装备建造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中集来福士代表了我国海洋平台建造的最高水平,主要产品有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及半潜式运输船等。其建造的“中海油服兴旺号”比韩国大宇同期建造同类平台缩短10个月,为挪威福瑞斯泰建造的世界最先进超深水(3600米)双钻塔半潜式钻井平台目前作业于巴西海域,半潜式深水海洋平台已成功打入北欧、南美等区域市场,现手持订单占全球的20%以上。威海以黄海造船、中航技威海船厂等骨干企业为龙头,突出大型豪华客滚船、重吊船、远洋渔船等特色船舶的研发制造,发展成为特色船舶制造基地。黄海造船先后承接交付14艘大型客滚船和47艘重吊船。
电子信息产品自主可控。主要产品有:特种计算机、雷达、夜视显像设备、通信终端及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等。面对日趋严峻的信息安全形势,山东超越数控电子有限公司等一大批骨干电子信息制造企业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在产品的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性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其中,自主可控加固计算机和软件核心技术居国际先进水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非制冷红外焦平面芯片核心技术,产品成像性能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光通信设备、区域指挥设备、宽带无线设备、卫星通信设备等成功为奥运安保、国庆阅兵、军事演习等国家重大活动提高保障;碳化硅单晶衬底产业化项目,可批量生产不同英寸高品质半绝缘和导电型碳化硅衬底产品。
未来五年,将是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关键期。我们将认真贯彻《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等重大战略部署,结合山东实际,继续发挥航空材料、核电装备、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电子信息四大优势产业,坚持保障军品与发展民品相结合、军民技术融合与军地经济融合相结合、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将军民融合产业纳入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放大产业优势,突出产业特色,壮大产业规模,依托优势骨干企业,以重大产业项目为支撑,培养、建设一批省级军民融合产业园区,全面提升军民融合产业的引导能力、军民两用技术的创新能力、资源要素的共享能力,加快推进全省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产业平稳较快发展,努力开创全省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新局面。
一是继续打造航空材料产业新优势。加快济南航空产业园、滨州通用航空产业基地建设,充分发挥骨干企业的技术创新优势,积极参与国家航空新材料项目研制,统筹军民两用需求、拉长产业链条、化解一般过剩产能,全面提高航空材料的综合性能和成型加工能力,努力将我省建成门类齐全国内知名的航空材料科研生产基地。
二是继续打造核电装备制造业新优势。以国家核电站建设需求为牵引,围绕AP1000自主化依托项目和高温气冷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加快发展核岛设备、常规岛设备以及核电装备配套材料,推动核电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努力将山东省打造成拥有世界先进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核电装备制造基地。
三是继续打造船舶及海工装备产业新优势。以青岛海西湾船舶制造基地、古镇口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和烟台海工装备基地为依托,做优做强船舶制造业,打造海工装备制造新高地,将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成为国内领先的军民融合船舶及海工装备制造基地。
四是继续打造电子信息产业新优势。围绕自主可控技术的研发,做大做强加固计算机等高端计算机设备,加快新型电子元器件产品更新换代,积极研发光电信息产品,推动山东省电子信息产业的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