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远
重走台儿庄
骆远
听说台儿庄,是因为那部叫做《血战台儿庄》的电影,台儿庄给我的印象,总是脱不开“枪林弹雨,血流成河”八个字,尽管那样的场面早已埋入了历史的尘埃。
进入古城的时候,是下午三点多。脚下是一条曲折蜿蜒的石板路,它时而伸展在绿柳垂绦的水岸河边,时而逡巡于鳞次栉比的古店铺间。在运河畔,草木繁茂,可以想见那漕运繁忙的历史景象;在店铺街,古商号、票号门口锦旗招展,两旁有古代小儿剃头、大夫诊脉的各种雕塑,让人想起那“商贾迤逦,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的繁荣盛世来。
台儿庄古街,古朴、典雅、宏伟、大气的建筑更是体现了台儿庄历史文化底蕴的深厚和古城风貌的独特。从古城西门漫步,行走在古石板路上,聆听着路边水渠的哗哗流淌声,仿佛又走进了大自然,给人一种轻松惬意的感觉。石板路两侧林立的建筑既体现了明清时期的风骨,又有南北文化交融的独特韵味,集北方大院、鲁南民居、徽派建筑、水乡建筑、欧式建筑、宗教建筑、闽南建筑及岭南建筑风格于一体的多样风貌。每一处建筑,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不仅格调高古雅致,人文环境凸显,而且设计精巧,砖、木、石三雕工艺精湛,每一处建筑,也都是古城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徜徉在古城,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古城的“水”。台儿庄历史上就是一座水城,“汪”渠相连,随“汪”而居,很有特色。印象中眼中的美景应该是江南水乡的情境,然而现实明白地告诉我这里是名副其实的“江北水乡”“运河古城”。
次日上午,我们一行泛舟而行,坐在船上欣赏着古城美景,小船缓缓,碧波荡漾,摇橹女子轻展歌喉,一首“小城故事多”令我对古城产生了无限的想象,思绪不由回到战争以前的台儿庄。
在古色古香的明清风格建筑旁,在错落有致的百年商铺间,一个个大战的遗址牌,一幅幅血战的壁画浮雕,提醒着大家,这是一座台儿庄儿女用血肉之躯换来的古城,是一座有尊严的古城。清真北寺,是古城遗址的一部分。听介绍,当时这里是国民军186团团部的指挥所,是敌我双方争夺的焦点,一场拉锯战就打了七天七夜。186团团长是王冠五,在台儿庄战役中任守城总指挥,清真寺距战斗最激烈的台儿庄北城门不足200米,而北城门又是日军的主攻点,清真寺争夺战异常激烈。巷战最激烈时,王冠五曾一日三次被从炸塌的房屋中扒出来。清真北寺西配房南面墙的青砖,除去一门两窗,这面墙大约18平方米,上面布满弹孔有的如鸡蛋大小。
因为那场战争太残酷,太让人刻骨铭心,所以历史湮灭了战争以前的繁华。参观古城大战遗址,缅怀革命先烈,爱国热情油然而生。今天的台儿庄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也是大陆第一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台儿庄与台湾有着十分密切的渊源联系,是改进海峡两岸关系、促进民族统一大业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由于时间紧,没有在台儿庄古城待多久,不过,台儿庄的印记便已然在心里厚重、深远而清晰——台儿庄的过去,台儿庄的现在,台儿庄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