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汕
说起先农坛体育场,北京人印象最深的是1995年北京国安足球队在那里掀起的绿色狂飙。后来国安移师北京工体,先农坛变得沉寂,其实先农坛体育场仍在寂寞中完成着它的各项功能。而先农坛体育场的价值在于,它是北京第一座大型体育场,而且在建国初期将近10年的时间里承担着国家体育场的职责。
生于沦陷,命运多舛
五四运动提倡的科学、民主的思想也引起人们对体育的进一步重视,尤其体育在各级学校得到进一步发展,并逐渐影响到军队和民众中,体育场也应运而生。从1911年—1936年,北京先后举办过15次全市性的学校运动会。大、中、小学的地区性运动会和校际体育比赛逐年增多。1913年至1928年,在北京还举办过5次华北运动会、1次全国运动会。在经济落后的时代,能搞成这样规模的运动会实属不易。但没有大型体育场,使得全国运动会不得不在天坛公园修的临时体育场进行。第十九届华北运动会由北平市承担举办任务,但北平自1930年以来,一直也没有修建正规的体育场。袁良是北平第四任市长,他力主借鉴欧美各国最先进的城市规划与市政建设经验,锐意革新,力图整顿,市府发行公债,改善财政税收状况,开北平大规模城市现代化建设之先河。先农坛建体育场也是规划之一。
于是,袁良市长于1934年11月1日在市立体专开学典礼散会后,亲偕主管教育的社会局局长乐永年、体育督学李洲,去先农坛东坛进行勘察,并当即决定在该处修建北平市公共体育场。先农坛始建于明朝永乐初年,它本来是封建时代皇帝于每年农历二月的第一个亥日在这里祭祀神农氏,并进行象征性耕耘的地方。先农坛体育场决定修建在位于明清两代皇家祭坛“先农坛”原址上,并定名为“北平公共体育场”,初期占地16800平方米。由于经费的缺少和人事变动,修建公共体育场这项工程一直延至1936年春才正式奠基(奠基石原立于体育场北门楼西北墙角,解放后扩建时移去)。
这项工程由北平公和祥建筑厂承包。社会局委派北平市体育委员会委员焦嘉浩(1949年后曾任台北师范学院体育系主任)及全酒森(30年代北平市篮球代表,后退休在京)两人监工。到1937年中,除看台的罩面、安装门窗,以及看台下(运动员宿舍)的地面铺水泥外,其余工程均已竣工。当时的看台,由于没有机会去国外体育场考察,计算不够科学,空间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每阶层距离过高,走道也太宽),所以仅能容观众15000人。1937年本应竣工庆贺,但日本法西斯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体育场不得不搁置而无法利用。
日寇铁蹄踏入北平后,北平市由汉奸江朝宗领衔组成了“地方维持会”,江朝宗一心想着为日本侵略“维持秩序”,哪里还顾得上“公共体育场”怎么使用。直至1938年春,“地方维持会”撤销,始由“北平市政府教育局”批准,委派焦嘉浩为场长,周炳麟为管理员(他后来曾在天津南开大学任教,还有孟庆华、邱鸿泉两先生是当时五名场地工人中的两位),进驻场内开始办公。这样,“先农坛公共体育场”的匾额,于1938年4月才在东大门悬挂起来。
亡国奴的日子很压抑,不仅生活受影响,喜欢体育的也受影响,因为侵略者也盯上了这块地方。1940年春,敌伪“华北运输公司”占用了先农坛体育场大部分地面囤积粮食,只留下田径场及东大门内几块篮、排球场。据当时先农坛体育场工作人员周炳麟、孟庆华、邱鸿泉等回忆,那时在东大门设有门卫,来场活动的单位和个人经常受到阻拦,体育场很难发挥让民众锻炼的作用。后来狡猾的日本侵略者为了宣扬他们的阴谋,在先农坛体育场进行过几次中小学运动会,看台上挂着“东亚新秩序”“中日合作”等反动标语。
民国年间,市民乐园
热爱体育的北京人还是把先农坛体育场看作自己的乐园,一些有影响的比赛也在先农坛举行。据金渭滨先生生前回忆,40年代初他在上海、江苏等地做生意,经常在京沪之间跑动。1943年5月,由孙锦顺等多名足坛宿将组成的上海足球队来北京访问,金渭滨也从上海赶到北京。比赛在先农坛进行,时年24岁的金渭滨进了体育场大吃一惊,想不到北京有过万人来观看比赛,看台上人头攒动。北京以紫星、利华队为主,联合师院及天津部分队员组成北华队,在先农坛体育场迎战这支南方劲旅,吸引了近一万名观众,其景象蔚为壮观,成为40年代北京足坛的一件盛事。金渭滨回忆,全场观众最遗憾的是中国头号球星李惠堂去了香港未能来比赛,如果放在今天客队有个绝对主力不来那是喜事儿,那个年代地域比赛的胜负在球迷眼里不是事儿。不过随上海队来的马来西亚的华侨足球好手、绰号“黑印度”的李义臣踢中锋,球技超群,下半场他中场得球,用突破、变速、虚晃连过三人,与北京足球第一守门员徐琪形成一对一,徐琪扑出妄图挡住他的路线,不料李义臣一扣一拨,动作轻灵飘逸,晃过徐琪将球送进空门,技艺令人叫绝。之后徐琪的大门几次被他洞穿,而沪方的门将张邦伦闲得靠在门柱上看热闹。北京观众对李义臣的出色表现报以满堂喝彩。这场比赛北京究竟输几个球,金渭滨记不清了,模糊印象有三四个。
抗战胜利刚刚消停一阵,解放战争爆发,先农坛体育场被国民党军队辎汽22团占据,运动场地被毁,上面停满了卡车,整天马达轰鸣,噪音不绝。不仅大型足球和田径比赛无法在此举行,就连想进场锻炼身体的学生和老百姓,也都被持枪警卫拒之于门外。
上世纪40年代后期,先农坛体育场再次得到利用。如今耄耋之年的胡金兆回忆,他在先农坛看过多场比赛,一次是北京学生军的奇迹,那是1948年初夏,足球城大连派出以大连造船厂为班底的足球队,先到上海,竟然保持全胜,上海报刊惊呼“好凶猛的东北风”!来到北平,自然要以水平最高的利华、紫星队相迎,结果在对方硬朗彪悍实用的球风下力不从心,实力还是有一定差距,北平两支精锐之师败下阵来。“东北风”从南到北所向披靡,正要以不败金身回大连,一个由学生军组成的北平中联队来到“东北风”驻地挑战,要约一场。“东北风”内部一商量,北平最好的球队都不是对手,这群学生军能有多大闹头儿?但大家觉得北平球迷可能还没看够“东北风”,那就加一场,也使自己的胜率多一些。胡金兆回忆,比赛放在先农坛体育场,北京球迷来得不少,但都估计学生军会遭到痛宰。比赛前,“东北风”进场就气势压人,人高马大,个个显得骁勇,而北平中联队除去中卫翟家钧来自师大体育系,其余都是十七八岁的高中生。就看比赛“行头”,人家清一色的蓝球衣白短裤,而北平中联衣服五颜六色,身材比对方小一圈儿。没想到一上场,这群学生军以精巧的过人、娴熟的配合打得有板有眼,防守也很有层次,守门员于鼐多次救险,他是话剧表演艺术家于是之的堂兄。“东北风”固然对抗占优,而北平学生军则快速灵活,最后竟然把不可一世的“东北虎”3∶2力斩马下。这场在中学运动场进行的比赛轰动京城,《北方日报》《新民报》都作了大幅度报道。而北京球迷为之自豪、奔走相告,北京足球后继有人,都在述说北京中联的快速灵活的风格。很快因国内局势紧张,使足球活动一度减少,球场也一时萧条,后来这批有才华的学生军可能都继续求学或工作了。而这个发生在先农坛体育场的奇迹也被北平球迷传诵多年。
胡金兆老先生回忆,先农坛还有过几次赈灾义赛,印象最深的是京剧名伶言慧珠登台,以高出市价多倍义卖新足球赈灾。那时言慧珠年轻漂亮,红得发紫,既便装出场义卖,又借助足球场人多收到奇效。她身着印度绸旗袍,足蹬白色高跟鞋,款步走下主席台,手托一个足球,优雅地向观众鞠躬,宣布义卖。从足球底价开盘,从三十、五十一直到数千。最后一位男士以高于球价百倍购下,他当场付款。言慧珠含笑把足球递给买者,高举足球合影留念,看台掌声经久不息,善款很快送往灾区。
(编辑·韩旭)
hanxu71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