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至唐代江南城市游览风尚的变化及其原因

2015-04-27 02:52张剑光
社会科学 2014年5期
关键词:唐代

摘要:六朝时期的江南城市中,世家大族、高官和文人士大夫盛行到山水美景中游览。唐代官员文人不但流行饮酒作乐,以游玩山水为风雅,而且中唐以后在各大城市旅游亦渐成一种风尚,城市及城市周围的风景地成了文人士大夫的游玩之地。唐代的另一个重要变化是江南城市普通居民都热衷游览,特别是在一些节日期间,普通居民四处游览更为普遍。六朝至唐代,城市游览风尚的渐渐转变,主要与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城市居民生活的富有、官员与士大夫的心理需求和思想影响等因素有关。

关键词:六朝;唐代;江南城市;游览风尚;自然山水

中图分类号:K89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4)05-0131-12

作者简介:张剑光,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上海200234)

唐代的江南城市,由于人口数量的增加,城市人口的文化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加上商品经济的活跃,营造出了较为开放的城市文化氛围。在这一情形之下,城市渐渐酝酿出一些新型的民众文化生活模式。江南城市新型的文化景象,构筑出城市在文化生活方面即将迎来缤纷发展的气象。在本文中,我们主要对六朝至唐代江南城市民众文化生活的一个侧面,即城市的游览风尚及其变化特点进行探索,希望对江南城市史的研究有所裨益。文中论述如有不妥,敬请方家指正。

本文所指的江南,主要以唐代的浙东、浙西、宣歙三道的行政区划作为研究范围。

一、六朝江南城市的游览活动

六朝时期的江南城市中,世家大族、高官和文人士大夫盛行到山水美景中游览。春秋两季,就是江南城市中的民众游览山水欣赏大自然美景之时,人们纷纷出游,在娱心悦目的同时,文人们留下了许多优美的出游诗。

东晋的会稽城内及城郊集中了许多南来士人,他们对江南的山水特别感兴趣。《晋书》卷八O《王羲之传》云:“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王羲之同好。”因为会稽山水特别漂亮,所以北方南来的士大夫们就在会稽居住了下来,常常在会稽郊外到处游览。王羲之偕同谢安、孙绰等人,来到会稽山阴的兰亭,春游宴乐,流觞赋诗。东晋贵族孙绰,“居于会稽,游放山水,十有余年”。都城内的士人,也有玩赏山水的风气。名臣纪瞻“厚自奉养,立宅于乌衣巷,馆宇崇丽,园池竹木,有足赏玩焉”。

东晋这种在部分士大夫中流行的风气,到了南朝,有了进一步的扩散趋势,士人悠游于山水之间的方式弥漫盛行。梁沈约《咏春初诗》云:“扶道觅阳春,相将共携手。草色犹自腓,林中都未有。无事逐梅花,空交信杨柳。且复归去来,含情寄杯酒。”春天是出城游览最好的季节,阳光、绿树、花朵,很容易使文人产生相思的情愫。刘宋宗室刘义恭“游行或二三百里,孝武恣其所之。车至吴郡,登虎丘山,又登无锡县乌山以望太湖”。顾协幼孤,随母养于外祖父张永家,“张永尝携内外孙侄游虎丘山,协年数岁,永抚之曰:‘儿欲何戏?协曰:‘儿正欲枕石漱流。永叹息曰:‘顾氏兴于此子”。吴郡城内的百姓喜欢到城郊游览,顾协虽然年少,却说出大人们“枕石漱流”的人生旨趣,反映了当时士大夫的崇尚目标。

谢灵运是晋末宋初最著名的人物。永初三年(422)七月他出任永嘉太守,任职仅一年便托病回故乡始宁隐居。不过在这段时间内,他“肆意游遨,遍历诸县”,踏遍了永嘉郡各县的山山水水,北至乐清雁荡,南至平阳的岭门山,西至青田的石门洞。

除了大自然中的真山真水,南朝士大夫还喜欢到城市及城市周围的仿自然园林中游览,在园林中饮宴、游乐、雅集,享受自然山水带来的感受。齐文惠太子萧长懋“开拓玄圃园与台城北堑等,其中起出土山池阁楼观塔宇,穷奇极丽,费以千万。多聚异石,妙极山水”。齐太祖曾“召诸王公以下于玄圃园为家宴,致醉乃还”。梁朝昭明太子萧统“性爱山水,于玄圃穿筑,更立亭馆,与朝士名素者游其中。尝泛舟后池,番禺候轨盛称此中宜奏女乐。太子不答,诵左思《招隐诗》:‘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轨惭而止”。一起参与游宴的大多是文学之士,如王箔、刘孝绰、陆捶、到洽、殷芸等人。南朝文人喜欢结伴而游,众多文人名士聚集在一起游山玩水,作诗吟诗十分流行。文人雅士聚集于山林水泽,诗文唱和以还,怡养性情,物我相融。《世说新语》谈到:“许侍中、顾司空(和)俱作丞相从事,尔时已被遇,游宴集聚,略无不同。”说明顾和与玄学名士相处融洽。站在城楼上,远眺山水也是当时游览的一种方式。南齐时,永明体诗人谢胱的《宣城郡内登望诗》描绘了宣城桑树成荫的盛况:“借问下车日,匪直望舒圆。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山积陵阳阻,溪流春谷泉。威纡距遥甸,巉岩带远天。切切阴风暮,桑柘起寒烟。”从宣城城楼上远望,只见“桑柘起寒烟”,表明自宣城到陵阳、繁昌,“良畴美柘”,已连成一片。

南朝私家大族积聚了大量财富,所以常在城内营建私家园林。刘宋时戴顒从桐庐来到苏州,修建的住宅几乎是一个园林。《南史》卷七五《隐逸传上》云:“吴下士人共为筑室,聚石引水,植林开涧,少时繁密,有若自然。”宅和园结合成一体,是较早的苏州私家花园,虽然没有构山,但却聚石,水从石缝中流出,石边种植树木,疏密有度,讲求意境,十分精致。再如谢举于梁大同三年(537)为吴郡太守,他将“宅内山斋舍以为寺,泉石之美,殆若自然”。小巧玲珑的庭园,讲究泉石的布置。营建私家园林,固然是时代风尚,但同时也反映了士大夫们身居闹市追求林泉茂竹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情趣。因为那个时期,喜欢山水被认为是有修养的一种表现,因而城里建造园林并且大家在一起游宴唱和,社会对其修养就会认同,士大夫就能获得一个风流旷达的名声,心理上能达到一定的满足和超脱。

南朝后期,江南城市的游览风气在士大夫阶层中普遍流行。随着欣赏山水美景这一雅举的影响,城市普通老百姓有所感染:“(南齐)永明之世,十许年中,百姓无鸡鸣犬吠之警,都邑之盛,士女富逸,歌声舞节,炫服华妆,桃花绿水之间,秋月春风之下,盖以百数。”老百姓也渐渐受到影响,接受这种做法,城市中一部分富裕者也钟情起“桃花绿水之间”的优美景色了。《太平御览》引刘宋孙诜《临海记》,谈到了九月九日登高风俗:“郡北四十里有湖山,山形平正,可容数百人坐。民俗极重九日,每菊酒之辰,宴会于此山者,常至三四百人。登之见邑屋悉委,江海分明。”又引《齐人月令》曰:“重阳之日,必以糕、酒登高眺迥,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甘菊以泛之,既醉而还。”重阳日人们要登高爬山,这种习俗不只是士大夫中流行,普通百姓也有这种风尚。《续搜神记》曰:“有一书生居吴,自称胡博士,以经传教授,假借诸书经传,涉载忽不复见,后九日人相与登山游观,但闻讲诵声。”说明逢节日要登山游观的习俗在吴郡是人所皆知的。不过从总的情况来看,游览风气还没有完全被城市一般平民接受,城市普通民众中还没有形成出城游览的社会风尚,只是偶尔为之。endprint

猜你喜欢
唐代
论唐代省试诗的传奇化
礼制规范视域下唐代陵户的设置
再论唐代的使职、差遣
论唐代诗词中“湘妃”意象的悲剧情感表达
辽代铜镜中龙纹样式初探
唐代卫尉寺职能考述
唐代女性服饰考略
唐代铜镜中的设计美学初探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初探
《永州八记》介词用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