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思亮, 夏 泉
(暨南大学 a. 党政办公室; b. 组织部, 广州 广东 510632)
联合实验室—构建高水平科研平台
刘思亮a, 夏 泉b
(暨南大学 a. 党政办公室; b. 组织部, 广州 广东 510632)
联合实验室的建设是提高我国大学科研实验室建设的一条重要的途径。暨南大学-香港大学脑功能与健康联合实验室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战略要求,以探索脑活动的基本规律及带有普遍意义的机制为共同目标,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充分利用双方的技术、设备、人才和课题等条件,相互借鉴对方的管理经验,改革实验室原有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从而实现双方实验室的共赢提升。以暨南大学-香港大学脑功能与健康联合实验室为例,通过深入阐述联合实验室的运行机制、建设经验、实施意义以及建设成效,旨在为今后联合实验室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国际联合实验室; 科研平台; 科技创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鼓励学校优势学科面向世界,支持参与和设立国际学术合作组织、国际科学计划,支持与境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建立联合研发基地。”[1]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国家加大对高校的科研投入,许多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与我国高校建立联合实验室。联合实验室是加快我国大学科研实验室建设的一条重要的途径[2]。
暨南大学脑科学研究所自2007年成立以来,借助暨南大学医学院的影响和优势,制定了“瞄准脑科学前沿技术,力争在几年內把该联合实验室建设成为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的神经科学研究中心”的发展战略,于2008年同香港大学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建设了暨南大学-香港大学脑功能与健康联合实验室[3]。
1.1 联合实验室的建设途径及模式
建设暨南大学-香港大学脑功能与健康联合实验室的主要目的是瞄准学科前沿、选择特色课题、集中有限资源开展关键技术领域的研究,以探索脑活动的基本规律及带有普遍意义的机制为目标,着力解決1或2项重大的脑科学前沿问题及探索脑部疾病治疗的新途径、新药物,同时建立和培养一支优秀的学科团队。双方单位以联合实验室为依托,分别或共同申请承担国家科研项目,共建全方位的优良科研环境,提供技术相互支持,优势互补,协调安排,整合共享资源,加强学术交流,共享科研技术成果[4]。
1.2 联合实验室发展概况
截至目前,联合实验室总共拥有固定资产总值约783万元人民币,10万以上贵重仪器设备17台件,总面积1 345 m2,全职在实验室工作的教授9名,专职实验教师3名,博士后2名,博士生5人,硕士生8人。
1.3 利用联合实验室平台促进学科建设
学科是实验室建立的基础,为实验室提供研究方向和发展目标。实验室的发展离不开学科的建设,它们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联合实验室的建立促进了相关学科的建设,对提高教师学术水平大有帮助。联合实验室具有较强的师资队伍和科研人员、较好的实验仪器设备和许多优势科研项目作支撑,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优势,是高校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科研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联合实验室能促进学术、人才的交流以及知识的更新,能产生更多的新思想、新思维,能培养出思维活跃、富有创造精神的高水平创新科研人才[5]。联合实验室的开放性和科研人员的相互交流,使科研活动和学术思想相互交流,这种开放性的交流过程,有利于引进先进的科技思想和实验技术,促进实验室自身发展,提高其科技创新能力,更好的促进学科建设,增强了学科的竞争力[6]。
1.4 联合实验室运行及管理机制
联合实验室实行学校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管理机制,借鉴先进实验室管理经验和模式进行管理。联合实验室保证合作的实质化、系统化和规模化,整合两校已有的资源和优势,建立一个规模大、层次高且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研平台,承担复杂性和系统性的重大项目,共同联合研究产出高水平的大成果,提高联合实验室的科技竞争力和创新能力[7]。
联合实验室研究队伍由固定人员和流动人员组成,固定人员包括科研人员与专职实验技术人员,其人事关系隶属联合实验室;流动人员包括客座教授、研究生、博士后及访问学者等。固定人员可以使实验室的优良传统得到继承和发扬,使科研成果和经验得到积累和发展;流动人员可以使实验室吸收新的科研思想,优化科研队伍[8]。
2.1 引进优秀人才及科研团队
联合实验室在现有科研基础上,有效利用联合实验室的平台和科研优势全职引进科研创新团队。科研创新团队带头人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创新思想,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有充分的时间和充沛的精力领导团队开展工作,并已取得突出的成就,在相关学术领域有较高的知名度。[9]团队成员具有学科交叉、专业多样和能力互补,不同知识层次、不同能力的团队成员在不同的岗位上,相互协调补充、扬长避短,发挥各自的特长。提升了联合实验室的科研实力、整体层次和水平及科研工作效率[10]。
引进的科研创新团队拥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创新成果,填补了联合实验室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带领联合实验室学术科研向前发展,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研发能力的高端人才[11]。
2.2 实行互访交流,联合培养人才
联合实验室合作双方的核心研究人员是产生创新成果的思想中枢,年轻科研骨干和有潜质的研究生,是产生创新成果的具体执行者。实验室每年为数名青年研究人员和研究生安排短期或中长期互访,到对方实验室面对面交流研究进展和下一步研究计划,并充分利用对方的优势带来更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例如在2011~2012年之间就有8名中级和初级研究人员通过合作渠道前往对方访问,不仅有短期的技术会议交流,也有3个月至1年的中长期交换计划,有些研究方向甚至双方全体科研骨干都参加过交流,建立友好的合作氛围,提高科研水平。联合实验室不仅通过开展“全面合作”研究扩大国际影响力,也为培养优秀的研究人才和研究生提供机会,联合实验室的建立将使双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深化。
联合实验室通过在暨南大学招收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在暨南大学上文化课修学分,由对方教授指导进行科研实验。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双方的教授共同指导进行实验研究。
2.3 举办国际学术交流会议
联合实验室定期举办国际学术会议,邀请相关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做专题报告和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参与研讨。国际学术会议议题抓住相关研究领域的最新前沿,通过专题报告和研讨会让与会者都能了解相相关研究领域的国际发展趋势和最新动态。通过举办国际学术会议,科研人员之间的思想相互接触,自由争辩,可以沟通情况,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使认识得到发展,从而开辟新的研究途径,对于推动相关的重点学科、交叉学科的发展,促进国际科技合作与学术交流,增强国际国内研究课题承担能力,使主要研究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保持同步,培养和凝聚一批优秀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不断提升联合实验室科研人员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和竞争实力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12]。
3.1 提高实验室建设水平
建设高水平的联合实验室,用国际上技术先进的教学仪器装备实验室。在这样的实验室里进行科研项目多,科研水平高,关注的都是学科前沿问题,因此全面提升了学科建设水平。建立联合实验室促进了实验室硬件水平的提高,优化资源配置,避免研究课题分散和低水平重复,提高了科研的效率和效益,是加速建设我国高水平实验室的有效途径之一[13]。
3.2 提高科研人员自身水平
联合实验室有助于加快我国高校教育国际化的进程。通过联合实验室,研究人员不出国门,就可以在联合实验室大平台上进行学习、交流和研究,吸收和利用国外先进技术,提高自身科研水平[14]。
3.3 加深建设双方的合作
联合实验室的建设标志着暨南大学与香港大学的合作又迈出了新的、更扎实的步子,为内地发展提供巨大的推动力,并促进香港港大学与内地学者之间的交流,不断追求卓越,推动创新,创造多赢局面[15]。
在人才引进方面,利用联合实验室的平台全职引进1名中科院院士及以其为学术带头人的科研创新团队,他们在相关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也给联合实验室带来了新的科研项目及创新思想。随着联合实验室的科研水平不断提高,科研成果大量涌现。联合实验室在2011年一共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合计总经费达257万元。2010年联合实验室第一次承办脑功能与健康国际研讨会,来自美国、英国、香港及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的专家、学者、研究生共200多人出席了开幕式和研讨会。联合实验室的科研人员近2年在相关研究领域的核心期刊发表科研论文30多篇。
联合实验室的建设是提高我国大学实验室科研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16]联合实验室建设实现了双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用双方的技术、设备、人才和课题等条件,相互借鉴对方的管理经验,改革实验室原有管理上存在的问题。联合实验室有国际优秀科研人员的参与,共同承担国际与国内重大项目,提高实验室的科研水平。
[1] 中共中央国务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3-13.
[2] 徐殿国,吴建强,蒋秀珍,等.国际联合实验室的建设[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2):52-54.
[3] 彭梅蕾. 我校与香港大学举行“暨南大学—香港大学脑功能与健康联合实验室”签约仪式[EB/OL].2008-10-13[2013-1-30]. ttp://jnnews.jnu.edu.cn/html/2008/10/4711.htm.
[4] 吴晓东,左健民,朱晓春,等. 地方高校重点实验室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研究[J].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8(1):41-44.
[5] 徐荣华,王钦若,宋亚男,等. 联合实验室开放管理与效益评价研究[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9):184-186.
[6] 赵全志,李潮海. 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促进学科发展服务地方经济[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5):107-110.
[7] 何晓阳, 朱利泉, 朱亚萍,等. 创新实验室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1):113-115.
[8] 杨 艳.我国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创新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6.
[9] 胡远艳. 科研创新平台在开放实验室建设中的实践与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2(17):140-141.
[10] 齐凤珍. 高校在科研平台建设中的现状及探讨[J].科研管理,2007(3):103-105.
[11] 李 云. 国家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0.
[12] 梁慧敏,张荣岭,林景波. 发挥国际联合实验室优势推进学生科技创新活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4):78-80.
[13] 刘 皓. 国家实验室运行机制研究[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
[14] 张美冬, 章荣德. 国家重点实验室运行管理模式分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3):110-111.
[15] 王海兰,李 霆,李燕飞,等.粤港联合实验室管理与运行机制的初探[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8):386-388.
[16] 吴玉剑,焦 宇,汪金辉,等.高校实验室现状分析及发展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10):239-241.
High Level Scientific Research Platform Structured in United Laboratory
LIUSi-lianga,XIAQuanb
(a. Administrative office; b. Oganization department, Jina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2, China)
The construction of united laboratory is a very important method to improve Chinese research laboratories. The united laboratory of brain function and health between Jinan University-and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as been built under the requirement of (National Educational Reform and Development Plan (2010-2020)), and explores the basic laws of brain activity and mechanism of universal significance. The two universities not only share resources,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and make full use of techniques, equipment, people resource and subject conditions, but also learn from each other, and exchange the laboratory management experience. These measures achieve a win-win promotion between laboratories in both universities. The article takes the united laboratory as an example,states and analyzes operation mechanism,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the significance of implementing and effect of construction. It can provide som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basi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united laboratories.
united laboratory; scientific research platform;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2014-12-10
刘思亮(1984-),女,江西宜春人,学士,助理研究员,党政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科员,主要研究方向:高教管理研究,实验技术队伍建设。Tel.:13650826528; E-mail:13650826528@139.com
G 642.0
A
1006-7167(2015)10-024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