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月初 陈胸怀
学校文化是师生共同价值观念、价值取向和思想作风的总和,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百年的办学历史,积淀出“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附中文化特色。
一、校训文化:公、勤、仁、勇
校训是一所学校文化的灵魂,是办学传统与办学精神的凝练。透过一所学校的校训,我们可以找到其历史文化入口的金钥匙,推开精神家园的窗户。
学校于1929年提出“公、勤、仁、勇”的校训,其深刻内涵是:公—公者无私,天下为公;爱祖国、爱人民、爱学校,志存高远,匡扶公正。勤—勤者不匮,勤敏以行;勤修身、勤学问、勤思考,踏实进取,永不懈怠。仁—仁者无忧,仁爱为本;孝父母、尊师长、爱同学,博爱众生,完善自我。勇—勇者无惧,勇毅以任;强体魄、健心理、敢担当,自强不息,勇创一流。
各个时期,学校都视“公、勤、仁、勇”为圭臬。清朝末年,中国同盟会湖南分会首任会长禹之谟抱着“天下为公,保种存国”之宗旨,于1905年创办惟一学堂(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前身)。1906年,他被捕后,惨遭清政府杀害。他在狱中留下《遗在世同胞书》,发出“宁可牛马其身而死,甚毋奴隶其心而生”的长鸣。从诞生之日起,惟一学堂就以“公”立校,似一粒火种,点亮湖湘的夜空。1907年,教员黎尚雯冒着杀头的危险,改名广益继续办学,这是何等的勇敢!中华民国初期,学校办学经费极端困顿,教员黎浦堂、任邦柱、喻子贤、曹孟其等,不取分文继续办学,这是何等的胸襟!抗战时期,学校三迁校址辗转办学,先迁望城沱市,再迁衡阳常宁,又迁永州蓝山,筚路蓝缕。当师生躲避敌机轰炸、辗转深山老林、断粮断炊时,代校长李之透典卖全部家当购得粮食,以一句“只要我还有一口饭吃,就绝不会让大家挨饿”激励大家继续跋涉,这是何等的仁勇!一批批学子前赴后继,高唱着“广益广益,湖南革命策源地”的校歌,踏上抗日战场,为民族独立贡献自己的青春热血,这是对“公、勤、仁、勇”的最好践行。
校训“公、勤、仁、勇”是学校的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一种风骨,召唤着教师敬业工作,无私奉献,召唤着学子们不畏艰难,奋发前行。
二、创新文化:勇立潮头
“求变就是求发展,创新就是创未来。”学校在改革发展的大潮中,选择了主动适应,提前变革,勇立潮头。
改革开放之初,国家急需人才,快出人才、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成为各级学校的当务之需。湖南师大附中以科研为先导,大胆实验,引领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为探索初高中教育的有效衔接,学校开展六年一贯制的整体教育实验。为探索计划生育、优生优育背景下的资优青少年的发展潜力,学校开展初高中四年学制的超常儿童教育实验。为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途径,学校创办“全面打基础,发展个性特长”的理科实验班。为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学校于2012年率先在湖南开展现代教育实验学校建设。
当应试教育、二元评价甚嚣尘上之时,学校担当起中流砥柱的作用,率先扛起素质教育的大旗,在湖南省率先倡议端正办学思想、规范办学行为,坚持不补课,不加班加点,不加重学生负担,响亮提出“向课堂要质量”的口号。2000年,学校率先成为教育部第八轮高中课改的试点校,在校本课程建设、走班制教学、学分制管理等方面进行实验,成为全国最先“吃螃蟹”的学校。学校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尤其在体验教育方面更是走在全国前列。
学生在高一时体验军营生活,与战士们一同训练,体验的是纪律与团结;高二时体验农村生活,与农民同吃同住,体验的是诚实与尊严;高三时体验企业生活,与工人师傅一同劳动,体验的是严谨与效率。通过体验形成情感,情感凝聚成道德,道德升华为人格与生命的张力,三周的体验生活注定会让学生记忆一辈子。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的今天,学校着力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国际理解品性和能力,在湖南省率先建立国际课程中心,广泛开展教育国际交流。此外,学校还不断探索办学体制上的改革,在湖南首开“名校办民校”之先河,创办湖南广益实验中学;首开股份制改造民办学校之先河,改造华夏实验中学,输出学校品牌与管理,增值国有资产;首开名校与政府合作委托管理模式之先河,辐射优质教育资源,带动当地教育的发展,先后与长沙市岳麓区政府合作创办湖南师大附中博才中学,与长沙市望城区政府合作创办湖南师大附中星城实验中学,与长沙市大河西先导区合作创办高新实验中学,与长沙市政府合作创办湖南师大附中梅溪湖中学;首开学校与政府、企业三家合作之先河,创办湖南师大附中耒阳分校。
三、责任文化:勇于担当
在湖南师大附中110年的办学历史中,责任是创业者的筚路蓝缕,是继任者的追寻求索。辛亥革命,惟一学堂学生彭遂良攻打宜章县城,不惜牺牲,以身救国。中华民国初始,袁世凯妄图复辟称帝,广益中学学生唐拓庄、谢宅中北上暗杀袁世凯,取义成仁。20世纪30年代,校长罗介夫以中央监察委员身份,弹劾湖南省政府主席何键,被暗杀于上班途中,以身许义。学生禹煜唐为联络湖南和平起义队伍,倒在黎明前的黑暗之中,以身许国。这些大责任、大道义、大无畏浸染成以民族担当为己任的学校性格。前国务院总理朱镕基1941—1943年在广益中学读书时,每天学习至深夜,以11门功课7门满分的优异成绩(第一名)毕业。这是因为他明白国家发展的责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履谦1944年在广益中学读书时,躲着炮弹学习,“学好本领,把日本鬼子赶出去”激励着他发奋读书,这是一种民族奋斗的责任。这种责任与担当延续到今天,汇聚成学校“成民族复兴之大器”的铮铮誓言。
责任,是一所学校的态度,更是一所学校的风骨。湖南师大附中在办人民满意教育的进程中,理性办学,内涵发展,努力把自身建设为国内知名、国际有一定影响力的中学。湖南省人民政府每六年一次地对全省示范性高中进行督导评估,而湖南师大附中在2002年、2008年和2014年三夺全省第一。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共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青少年科技活动先进集体”“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全国学校对口支援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学校后勤管理先进集体”“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等国家级荣誉称号19项次。
责任,是一所学校的胸襟,更是一所学校的行世风度。学校无偿援助贫困地区、边疆地区的薄弱学校,努力促进中国基础教育的教育公平与教育均衡发展,这是学校在新时期的大担当。学校先后派教师援助湖南省国家级贫困县安化县、新疆吐鲁番地区实验中学、张家界民族中学、长沙岳麓外国语实验学校、浏阳沿溪中学、韶山学校、常德桃源芦花潭中学、新疆吐鲁番市二中等学校,先后给贫困学生、教师捐款200多万元,设立图书资料室3个,捐赠图书资料4万多本,捐建设施项目30多个。学校还先后接受西藏、新疆、海南、张家界、湘西等边远地区和农村地区的30多位校长来校挂职,接受300多位教师来校跟班学习。教育部原副部长陈小娅对我校支援薄弱学校的举动给予很高的评价,她说湖南师大附中在援助薄弱学校上做了很多实事、善事。
这是一所学校对党的教育事业、对国家的人才培养、对自己教育执着的最高责任的努力践行。
(作者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责任编辑:孙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