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东娇:学校文化是文明、和谐、美好的生活方式

2015-04-27 04:26孙建辉
中国教师 2015年4期
关键词:校长传统学校

张东娇,教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学校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教师:随着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学校文化越来越显性化,您是如何看待学校文化的?

张东娇:学校文化是学校核心价值观及其指导下的行为方式和物质形式的总和,包括精神、制度、行为和物质文化。为了和中小学校教育实践进一步对接,我们把精神文化叫作学校办学理念体系,制度、行为和物质文化构成学校的办学实践体系,并将学校文化分为六大块,即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课堂教学文化、管理文化、环境文化。这是我们对学校文化的定义,也收录在“学校文化管理丛书”中。这里所说的学校文化主要解决校长面对的难题,解决学校文化操作定量的问题,在概念内涵上还必须进一步地具体化。因此,在借鉴其他研究学校文化的学者的著作与实践的基础上,我认为应该在已有的界定前加上这样一句话,即“学校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共同创造和经营的文明、和谐、美好的生活方式”。因此,可以说,学校文化是学校生活的全部,追求的是文明、和谐、美好的价值取向,指出学校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即属为生活方式,种是各种变量。

基于对学校文化的这一思考,2014年北京市教委基础教育一处委托我做“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这个项目,其中的两项任务就是研制、开发北京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的标准及围绕这一标准进行评估工作。评估工作重在过程的引领,所以标准很重要,能够指导学校更好地开展文化建设活动。我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三大问题及其解决策略》(《中小学管理》2015年第1期)一文中指出,当前全国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中存在三个问题,即逻辑难自洽、概念不操作、说做“两张皮”,也说明学校文化是一个很有操作性的概念,能让学校和校长习得一种系统思考的方法论和认识论工具,意识到文化无处不在。如果习得这一系统思考的工具,所做的每件事都是在做文化,否则就仅仅是在做事。

校长并非仅仅是要掌握这一概念,更重要的是学会一种思考方式或者说生活方式。胡适说:“文化就是文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我把学校文化属性分为内在属性和外在属性。内在属性是其价值属性,即追求文明、和谐、美好的价值取向;外在属性包括文化的合体性、合理性等。例如,我们在诊断中国农业科学院附属小学的学校文化时,提出“生长教育”的文化理念,是基于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的理念,基于教育的农业隐喻和学校特点,认为“生长”比较适合。这需要落实到学校的具体工作与课堂标准中,进行课堂观察和课例研究,让学校明确什么是真正的课堂文化与教师行为标准,反映社会核心价值观,符合学校的校情、生源、历史和事实。

中国教师:当前我们一直在加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那么您认为应站在怎样的高度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学校文化建设中,或者说传统文化教育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张东娇:传统文化不是越来越重要,而是一直都很重要。我曾写过《价值驱动型学校建设策略》一文,指出价值驱动学校其实是文化驱动学校,价值驱动型学校背后的哲学是国家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传统文化与当代的主流价值观。因此,我们在诊断学校文化时会考虑我国的传统文化,考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就传统文化的作用而言,我认为文化本身是身份的认同、集体意识的沉淀和表征。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校会在墙上贴一些传统美德的内容,如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在政策层面,国家也在不断加大重视力度,而且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小学校已落实多年,现在也是有增无减。在学校文化体系中,我们一般会在课程文化和学生文化中落实传统文化教育。在课程文化中,很多学校会设置校本课程,如书法、美术、国学课等。安徽合肥屯溪路小学的“传统文化进课堂”活动就已实施多年,而且越趋细致化。学生文化是学校文化与传统文化教育的另一着眼点,可从班级管理、班级文化、社团活动、德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评价、家校合作等维度开展。部分学校会举行传统文化节,开展古诗词欣赏、国画比赛等活动,如北京海淀外国语学校。我们这一代人上学时所处的时代,传统文化都被砸烂了,基本上没有传统文化素养,所以我经常会看一些“四书五经”,汲取文化精髓。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中断的文化,一直绵延而来,很有智慧,有强大的包容性。因此,各个学校应彻底地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将其做得更系统化。此外,书法、足球课等应在学校中得到普及。随着视窗文化时代的到来,很多学生变得不会写字,或者字写得很难看,如何提升学生与教师的汉字功底,变得越来越重要。

中国教师:就学校整体的育人环境而言,您认为学校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校文化建设中?

张东娇:首先是课程化,主要是在校本课程上自主地根据学校的特点设置满足全校师生发展要求的课程,从课程文化方面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其次是活动化,让学生积极参加社团活动。一些学校的社团活动做得比较好,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活动作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方式,可以让他们在活动中感悟文化的真谛与精髓。再次是制度化。学校可以利用一些较为零散的时间,比如,中午时可以让大家听着古筝练汉字,上课前5分钟可以集体诵读古诗,这些都是一种文化的濡染与熏陶,使师生自觉或不自觉地了解与感悟传统文化。制度作为学校正常活动有序进行的重要保障,已形成一种规范与要求。最后是仪式化。这是我在北京大学附属小学看到的比较有特色的一点,“诵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仪式,全校成员共同参加,共同朗诵,气势磅礴,值得推荐。此外,一些学校还会设立国学馆,或设置棋类课程和活动,比如,合肥的一所农村小学,他们的校园环境设计就体现出棋文化的特点。学校在文化建设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主要集中在课程和活动这两大方面,对其他内容,各个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研发与设计,符合自身的特点与发展即可。

中国教师:就班级文化建设而言,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会对学生产生哪些影响,如生活、学习等?

张东娇:我认为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会产生哪些影响,校长、班主任与各科任课教师会比较清楚,是肯定会产生积极的影响的。比如,有的学生国画画得好,学校为他举办画展,这对他的个性发展肯定会有积极的作用,发展其特长。有的学生汉字写得好,或参加汉字大赛得奖,这都是光荣的事,对学生发展和身心修养肯定会产生好的影响,鼓励他们更上一层楼,形成积极向上的文化素养。

不过,我认为当前学校中比较缺乏体育与美育。一些学生身体素质较差,美育观念较为薄弱,需要加强,否则可能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国教师:精神文明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校师生文化观、价值观、生活观的体现,您认为学校在进行文化建设时可以采取怎样的措施凝聚学校师生,从而体现学校的个性与精神风貌?

张东娇:在做学校文化创建项目中,我总结出一套方法。第一,进行学校文化建设方案的解读。2009年,我们构建开发出“学校文化驱动模型”,全称是“学校文化驱动区域学校整体发展模型”,在这一模型的指导下,我们会在一些方面指导或者说引导学校工作。这个模型分为两个阶段,其中之一是针对学校文化情况撰写方案。专家小组在工作日到学校进行诊断,通过听课、校园观察、校长发言、访谈、头脑风暴5个环节,并在3个月内写出学校文化建设与发展方案,与学校进行面对面沟通,进行方案修改。我们实施学校联系人制度,项目组的每位教师负责一所学校,当专家意见和学校意见没有较大分歧时,联系人必须到学校面对全校教师进行方案解读,有时也要面对家长、学生代表,因学校而异。对学校文化建设方案的解读,能够帮助校长将学校的管理文化推到文化认同阶段。专家将文化形成的心路历程告知广大师生,在不断的修改与提意见中,最后定稿,在参与的过程中凝聚师生。

第二,课例研究与课堂观察。这是将文化落实到课堂的必要途径。有一次,我们做完课例后,一位教师对我说,原来他自己在课堂上的活动其实就是在落实学校文化。我们对这所学校的学校文化提出的是博雅教育,课例研究的主题是“引导自学课堂培育学生学习担当能力的研究”,其中培养担当能力就是博雅教育的内容之一。找到学校文化的“腿”和“腰”,教师就会自觉地进行参与,自然就会凝聚他们对学校发展的关注力。

第三,方案沟通时要面向全体教师。我们发现,教师建言献策的热情特别高涨。有时,我们会给学校提一些建议,如学校的校训、校歌不符合学校情况,提议学校可以面向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征集,让学校的全体人员参与其中,在校训、校歌的形成过程中凝聚师生。此外,在提炼学校核心价值观时,学校也可让教师自己先做,当他们的表述不完整时,专家组可给予一定的指导。在此,我想说说我们与合肥28中的故事。当时合肥28中问题众多,关于学校发展,校长也没有好的思路。在对这所学校进行文化诊断时,我们也比较迷茫。鉴于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和谐教育思想,我们建议这所学校可以实施新和谐教育理念,变成苏霍姆林斯基思想的实验学校,真的奇迹般地将这所学校救活了。在北京师范大学的帮助下,他们邀请到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苏霍姆林斯卡娅、帕夫雷什中学校长及乌克兰大使馆人员来到学校,于2014年11月召开国际性的研讨会。现在,该学校的精气神儿活过来了,并将师生凝聚起来,解决了学校的游离状态。类似的学校案例,不胜枚举。其实,学校文化是学校自己的生活,并非负担。

中国教师:人们常说,一个好的校长往往能够带出一所好的学校,您认为校长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应具备哪些素质或能力?

张东娇:在研究学校文化和运用学校文化驱动模型时,我常说当完成学校文化建设方案时,是我们和学校共同生了一个让人喜欢的“孩子”,但这个“孩子”能够养多大,养成啥样,完全靠校长。我们所形成的方案一般需要3~5年才能完成和实现,然而方案的完成水平完全取决于校长的领导力、执行力、想象力以及审美能力。

结合我所接触的学校,我将校长的领导力和学校文化方案落实结果分为三个类型。第一,锦上添花型。这些校长有很好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学校本身的基础不错,他们能够做得很好,大约占1/3。第二,更上一层楼型。对中等基础的一些学校,如果碰到一位好校长,学校的发展会更上一层楼。比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农科院附小,它们之前不算很出色,但在成长教育与生长教育理念的引领下,至少在北京海淀区的学校中有了很大的知名度。第三,前进一步型。对那些基础薄弱的学校,校长的想象力和执行力也很有限,但会在原有基础上前进一步。面对一份学校文化方案,如果学校不做的话,两年之后将无话可说。我回访过一些项目学校,一些校长也针对学校文化出版过相关书籍,或申报课题,或举行办学思想和实践研讨会,我认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在校长,在于他们的理念与实践,这会对其自身与学生的成长产生很大的影响。

中国教师:教师作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力量,您认为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该如何进行教师培训,提升其自身的文化素养?

张东娇:这是一项复杂且长期的事。学校文化方案解读是对学校管理的一种认同,但解读之后,需要教师和学校共同学习和落实,如果尝到甜头或有了效果,他们就会更加努力地落实。这一过程需要专家推动、校长领导,更需要方案修改阶段各位教师的意见与建议,其实这是对教师进行文化渗透的一种途径,在参与的过程中,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学校文化及其内涵,提升自身素养。

此外,可以借助课例研究,通过主题研究的形式,让教师在课堂行为中,在校长落实和引导、教师努力与师生评价的活动中落实学校文化,丰富自身涵养。因此,学校文化建设中要想提升教师文化素养,关键在于让教师在参与过程中感悟与思考,从而落实与习得。这会让学校文化进入骨血,成为学校的DNA。

(责任编辑:孙建辉 任媛媛)

猜你喜欢
校长传统学校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学校推介
论校长的修养
好校长是怎么炼就的?
校长给力“九个一”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