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虹,沈阳市第四十三中学校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家书院兼职研究员。
中国教师:随着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学校文化越来越显性化,您是如何看待学校文化的?
苏虹:学校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演化和创造出来,并被师生所认同和遵守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整合,通常是指学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一书中指出,文化本身是人类生命过程价值解释系统,是帮助他们对付生存困难的一种努力。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刘贵华教授认为文化是立足生命过程、直面生存困难、寻找解释系统并做出超越性努力。这种解释提供给我们建设学校文化的一个崭新视角。我认为学校文化只有立足于师生的生命过程,直面师生的生存困境,并做出超越性的努力,此时对生命意义的解释才能把精神、制度、物质相连,产生真正的校园文化。对校园文化的这一理解,会避免让学校出现文化建设表面化、理念建设“上墙”完成、制度建设单摆浮搁等扭曲现象……
学校文化显性化的过程是学校文化的建设过程,是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过程,包括提炼、持续、形成规律(流程)等环节。学校文化显性化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挖掘学校文化历史,包括明晰建校史、设计学校文化标识、开展主题活动等;二是思考学校活动等如何体现学校文化。例如,我校的校训是“敦品励学,弘毅致远”,为了使这一文化特色更加显性化,变成师生的自觉要求和追求,我校设计了升旗仪式的主题活动,包括解读校训“敦品、励学、弘毅、致远”的关系、“校训引领我进步”主题演讲等。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会使学校文化更加显
性化。
中国教师:当前我们一直在加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那么您认为应站在怎样的高度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学校文化建设中,或者说传统文化教育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苏虹:首先是立根树魂,这是它扮演的一个重要角色。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传媒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更加频繁,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更加自主,价值追求更加多元,个性特点更加鲜明,这让我们不能忽视社会上的一些不良思想倾向和道德行为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所产生的影响。因此,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引导青少年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具有重要的作用。
其次是文化传承。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职能是传承文化,学校文化建设必须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是我们的思想源泉、文化基因,是我们进行学校文化建设时的宝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这些是学校文化建设中要继承和发扬的,可以说传统文化给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发达根基、丰厚土壤和阳光雨露,是国人的精神血脉、光荣标记。我们要增强完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始终记得背离传统是不可能踏入现代的。
当然,重拾传统并不是简单的复古。对教育部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我们可以聚焦两个词,一是“优秀”,一是“完善”。“优秀”提示我们,传统文化来源于农业文明的中国古代社会,有精华也有糟粕,是精华与糟粕的矛盾统一体。比如,儒家礼仪的宗法等级色彩就不可取。“完善”也在提示我们,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与时代精神、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文化相结合,注重引导学生树立世界眼光,博采众长,做有中国灵魂、中华根基的现代人。
中国教师:就学校整体育人环境而言,您认为贵校采取了哪些措施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校文化建设中,效果如何?
苏虹:学校要以文化理念体系的建立为发力点,认真梳理办学理念,使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学校的办学价值体系中。沈阳市第四十三中学秉承“创造最适宜学生发展的教育”的办学理念,从传统文化、学校历史、现阶段的办学目标三个层面认真调研,梳理出“敦品励学,弘毅致远 ”的校训、“自信自为,追求卓越”的校风、“知教善喻,化润生命”的教风、“养正于行,进学于勤”的学风及“预则立,春华秋实”的价值观。这些文字不但符合学校的办学追求,对师生也有巨大的教化和凝聚作用,同时也因这些文字历经岁月打磨,思想深刻,内容丰富,历久弥新。我认为学校可以采取下列措施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校文化建设中。
第一,营造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氛围。我校在进行廊道文化建设中,十分重视传统文化的宣传,努力营造可感知的氛围。学校二楼中厅是学校传统文化的集中阐释区,主题是“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共有三面墙。其中一面墙上写着“涵养正气,陶铸国民”8个大字,具有极强的震撼力,背景辅以中华民族的传统标志建筑—万里长城;中间的墙上主要体现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解读,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中国传统书法和中国画的方式表达;另一面墙上宣传的是传统教育的十大主题“仁、义、礼、孝、忠、信、恕、勤、俭、毅”,配以古文出处,并以“岁寒三友”“花中四君子”为背景,展示中国人的精神追求。
第二,精心设计传统教育活动。学校在重大传统节日时开展节日纪念活动,营造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氛围。迎新晚会的中国结和灯笼、全校师生参与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翰墨润心”书法讲座、汉字过级大赛,特别是学校开展的研究性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一班一特色活动”,深受师生的欢迎,效果也非常好。学生会以班级为单位,通过“选题、查阅资料、分工合作、班级展示”等环节完成 “茶道、武术、古筝、太极、唐诗、宋词、剪纸、篆刻”等内容的主题学习。这些活动,不仅会让学生比较系统地学习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还会激发他们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中国教师:精神文明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校师生文化观、价值观、生活观的体现,您认为学校在进行文化建设时可以采取怎样的措施凝聚学校师生,从而体现学校的个性与精神风貌?
苏虹:学校工作千头万绪,但一定要将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并一以贯之,始终坚持。首先,做好顶层设计和规划,精心设计内容、时间和载体,反复推敲,不断推陈出新。其次,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师生成长搭建平台,增加活动的针对性、体验性、时代性、开放性。最后,在各种活动中发现和培养能代表学校精神风貌的师生,对他们进行表彰和鼓励,以此激励更多的人做得更好。
例如,我校始终重视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的教育,学生发展中心认真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学生的要求,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借鉴传统文化的精髓,形成《四十三中学生一日常规》,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引导。此外,学校会对学生的仪表着装进行检查评比,开展相关主题班会,深化学生的理解。为了使学生明白良好的文明礼仪的重要意义,学校邀请国学大师给学生做有关“中华礼仪”的讲座,定期结合时事针对“陋习”开展反思活动,提示学生养成文明礼仪好习惯,以自尊赢得尊重。
中国教师: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内在机制,是学校正常活动有序进行的重要保障,您认为学校如何在制度文化建设时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苏虹:学校要进行制度文化建设,首先要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在制度构建中的思想引领作用。例如,在形成各种制度时,传统文化中的“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会增加个体对制度的认可程度;学校层面形成领导工作准则时,可渗透“名节重于泰山,利欲轻于鸿毛”“厚德载物”“天下为公”的价值观;教研组在形成教学反思制度时,可渗透传统文化中的“吾日三省吾身”;在推行教育改革时,可渗透“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思想;在设定班规要求学生诚实守信时,可渗透“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言必信,行必果”。
其次,吸纳传统文化的优秀管理思想。孔子最突出的管理思想是以“仁”为核心,主张通过关心、爱护和重视人来实施有效管理,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表明在影响管理过程的诸要素中,最看重的要素是人。道家崇尚“自然”“无为”的管理原则,提示我们在管理中要适应对象的自然本性,不要过于压抑、束缚管理对象。此外,法家、墨家等也有深刻而机智的教育管理思想。
再次,在制度的遵守中,提倡“慎独”“内省”的思想。制度遵守的最高境界是自律。学校制定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学生的行为,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也就是说,教育者要帮助学生由“他律”走向“自律”。只有这样,学生走向社会时才会遵守各项法规制度,把持自己,不做坏事,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中国教师:就班级文化建设而言,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会对学生产生哪些影响,如生活、学习等?
苏虹:班级文化主要是指班级内部形成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班级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的集中体现,主要包括班级形象、班级精神、班级凝聚力、班级目标、班级制度、团队意识、班级文化活动等。班级文化的核心是班级精神和价值取向。在班级文化建设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校某班会利用传统文化建设和谐班集体,提出“忠心对待祖国,孝心对待父母,诚心对待老师,爱心对待同学,信心对待自己”的要求,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的进步较为明显,对同学更加友爱,对老师更加尊重,对家长更加体贴。而且,有家长反映,他们的孩子回家后会主动问候父母,和颜悦色地回答问话。
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与传统文化的学习,让学生的学习态度更加端正、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在《弟子规》的学习中,教师特别强调礼仪规则,教导学生要成为知行合一的人,引导学生“出则悌”,告诉他们同学之间要团结真诚,要有“仁”,即尊老爱幼。正是长期的传统文化教育,且不断坚持与创新教育方式,让学生的态度更加积极,感悟更加深刻。对传统文化的耳濡目染,践行传诵,常悟常新,可以使学生更加礼貌和儒雅,帮助他们完善对传统与现实、自我与社会、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认识,成为自信、宽厚、令人尊敬的人。
中国教师:人们常说,一个好的校长往往能够带出一所好的学校,您认为校长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应具备哪些素质或者能力?
苏虹:第一,校长要具有学习的能力。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书法、国画都是人类文化的璀璨珠宝,所以校长必须有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在纷繁复杂的学校事务中,始终给心灵自由呼吸的空间,不断地把喝咖啡的时间用于学习,主动、愉悦地接触优秀传统文化,使自己成为热爱传统文化、欣赏传统文化、有君子气节和风骨且有学识涵养、人格魅力的人。
第二,校长应有影响力。校长不应是一个人在战斗,一定要以自己的学识魅力、人格魅力、榜样示范作用,确定一个共同奋斗的目标,带领大家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努力。
第三,校长应具有选择转化的能力。这是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选择,适时地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转换成学生的素养。面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校长要能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一以贯之、由浅入深地选择合适的内容,创新教育方式和途径。
中国教师:教师作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力量,您认为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该如何进行教师培训,提升其自身文化素养?
苏虹:首先,我认为要进行全员通识培训,旨在提高全体教师对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认识和施教能力。只有教师爱上传统文化,才有可能培养出热爱传统文化的学生。通识学习可以分为三个维度来进行,一是相关政策文件的学习,如对《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学习就非常重要。它是一个纲领性文件,从国家层面对传统文化的实施提出具体要求,指引和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应作为师资培训学习的蓝本。二是国家领导人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论述。三是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作品。
其次,进行专业培训,提高施教能力。例如,对语文、历史、政治、美术、音乐、地理等可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融合的科目进行融合式培训,提出增加时间段和课时量以及进行考核的方式。对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等学科进行学科渗透方面的培训,讲解学科渗透的时机、方式等相关要求。还可以指派专职国学教师,进行国学教师任职培训,或组建教师“国学社”“武术社”“京剧社”等传统文化社团,让教师的教书生活儒雅起来,爱好特长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以此来影响学生,培养学生骨干,打造一支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骨干队伍。
中国教师:课程是学校教学的核心活动,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您认为学校文化建设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会对学校课程设置产生哪些影响?
苏虹:这会让传统文化的内容比重加大,课程类型更加丰富。第一,让全体必修课程—中华文化,以讲历史故事、诵读古代诗词、欣赏传统美术音乐戏剧、临摹名家书法等方式进行,以增加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为重点,提高认同度,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培养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归属感和自豪感。第二,形成学科融合课程。德育、语文、历史、艺术、体育等学科会增加传统文化的内容比重。如语文增加古文部分、非名家的名篇目,体育增加武术、太极等内容,音乐增加传统戏剧等内容,美术增加国画、古典建筑等内容,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也会结合教学环节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相关内容。第三,形成活动课程。学校成立传统文化社团或俱乐部,如“国学社”“围棋社”等,结合各个社团的特点开展传统文化实践活动,我校就开展过成语篆刻活动。第四,构建学校特色课程,如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等。
(责任编辑:孙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