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永红
新的历史时期,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始终站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前列,与时俱进,以教育科研为抓手,以队伍建设为突破口,以学生发展为目标,构建学习型、研究型校园,形成了“科研兴校,全面育人”的管理特色。
一、教育科研管理
1979年学校成立了湖南省第一个中学教育科学研究室,着手教育科学研究,探寻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走科研兴校道路。
1.开展课题研究
20世纪80年代,学校开展“面向全体,加强基础,发展学生个性”的教改实验,实施“基础年级、基础学科、基础技能”的三基战略,贯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教学的主线”的“三主”原则,提出了“还学生看书权、思考权、讨论权”的“三权”思想。学校还开展了初高中六年一贯制的整体教育实验、初高中四年学制的超常发展教育实验。90年代,开办了“全面打基础、发展个性特长”的理科实验,重点培养理科国际奥林匹克竞赛选手。1991年开始至今,学校已经获得34枚国际金牌、8枚银牌,金牌总数居全国之首。
步入21世纪,学校成为国家第八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先行试点校,重点探索校本课程建设、走班制教学、学分制管理等,为2004年国家全面实施普通高中课改提供了借鉴。2007年,湖南省全面实施高中课改,学校成为全省课改样板校。为支持课程建设,学校开展教育部规划立项课题“普通高中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研究”和“普通高中‘四格教师培养研究”的研究工作,以人才的培养统领学校发展,以教师的培养支持学校发展。
2012年,受湖南省教育厅的委托,学校在全省开展现代教育实验学校建设工作,着力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以及机制的建立,重点探索现代学校制度、现代教育教学体系、教师发展支持体系与学生成长服务体系。
2.建设科研队伍
学校设有专职教研员,还建立了兼职教研员、课题主持人、督学、首席名师工作室四支队伍共同从事研究。兼职教研员辅助专职教研员开展科研工作,还负责各自学科的考试研究,包括高考研究、模块结业与学业水平考试研究等;课题主持人负责组织研究团队开展研究活动;督学主要开展课堂教学督察与研究;首席名师是学科建设的引领者,以课题为依托培养青年骨干队伍。
3.营造科研氛围
科研管理有一套机构、一本制度、一本指南、一批专家、一本杂志和一个论坛,营造了良好的学校科研氛围。一套机构指的是科研决策层、管理层和研究层;一本制度指的是学校教育科研管理制度;一本指南指的是学校自编的《教育科研操作指南》,包含了撰写课题申报书、开题报告书、中期检查、结题报告、成果公报的流程与格式等;一批专家指的是学校外聘的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以及大学的研究员或者教授;一本杂志指的是学校的《探索》杂志;一个论坛指的是学校的学术交流平台,旨在交流与推广科研成果。
二、教师队伍建设
全面育人,首先是培育教师,因为教师是一所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学校发挥“慎选良师、精育名师”的优良传统,以校本培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以校本课题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以专业认可激励教师的事业追求。
1.以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学校建立了“个体研究式”“同伴互助式”“专业引领式”三种培训模式。“个体研究式”指教师个体的读(读原著)、研(重实践)、悟(写反思);“同伴互助式”主要指教师集体备课;“专家引领式”主要指专家开展诊断或讲座。学校培训分为每周的日常培训,寒暑假各两天的集中培训。为了增加效果,学校自主开发了系列培训教材,针对不同课程采取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如学科专业课程的专题研讨式、德育专业化课程的案例分析式、科研能力课程的课题研究式、职业修养课程的活动渗透式等。为了开阔教师视野,学校常年开展教师外出学习考察,先后派遣百余位教师出访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韩国以及我国台湾与香港地区进行学习考察,每年派遣三位非英语学科教师到美国、加拿大学习半年。
2.以校本课题提升教师科研能力
教育科研是经验型教师转变为专家型教师的必由之路。学校引领教师把研究作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以课题为抓手,按照全面规划、科学布局、突出重点、兼顾普及的原则,集体攻关国家级课题、省级课题,重点研究“小、实、新”为特征的校级课题。同时健全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广大教师撰写论文,出版著作,物化成果,推广应用。
3.以专业认可激励教师事业追求
学校激励教师把教书职业当教育事业来追求,先后实行了督学制度、兼职教研员制度、青年名师培养制度、学科带头人制度和首席名师制度。通过这种机制,教师业务素质不断得到提升,近几年来,教师每年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论文多达百篇。承担的科研课题,有1项获教育部奖励,12项荣获省级奖励。比如,2006年“拓展性课程研究”课题被评为湖南省第六届基础教育教改教研成果一等奖,2009年“校本培训课题”获得湖南省第二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教育部三等奖。通过教师做中研、研中悟、悟中创,打造一支教育理念先进、业务素质过硬的研究型教师队伍。
三、学生全面素质培养
学生是全面育人的落脚点和归宿,学校从注重基础、发展能力、提升素质三方面培养学生,基础、能力、素质三者之间有机联系,从而构成人的整体发展。
首先,注重基础。基础包括品德基础和知识基础。对学生品德的培养,坚持“让德育回归生活”,将“德”的内涵具体化,围绕以热爱生命为核心的立身之德、以诚实守信为核心的为人之德、以责任担当为核心的为事之德、以爱国奉献为核心的为民之德来培养学生。在“育”的问题上,坚持行为习惯养成与健全人格塑造相结合、民族文化传承与现代文明渗透相结合、公民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培养“成民族复兴之大器”的附中人。
为培养学生的知识基础,学校一方面抓好课堂教学,另一方面开设学法指导课,让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同时非常重视学生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目标、信念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强化内驱力。实行班级教师育人集体负责制,这一制度由班主任负责制、副班主任制、党员教师下班制和学生成长导师制组成,共同承担育人的使命。
其次,发展能力。学生能力的培养,关键是学校要提供特色鲜明的多样化课程,对学生实行差异性培养,满足学生个性的发展。学校构建的“两性四型”课程体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提供了平台,并且在课程的实施中,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体验机会,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
最后,提升素质。创新素质是素质的核心,学校将其落实在所有课程之中。尤其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努力实现“三拓展”,即向课外拓展、向学科前沿拓展和向学生个性拓展,打破“为教而教,为学而学”的封闭状况,形成民主、开放课堂。努力实现“四解放”,即解放学生大脑,让思维自由驰骋;解放学生双眼,让观察多种维度;解放学生话语,让讨论自由交锋;解放学生双手,让蓝图自由描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品质与创新
能力。
(作者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责任编辑:任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