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廉政文化建设主体困境与培育研究

2015-04-26 08:05伊文婷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10期
关键词:廉政培育主体

伊文婷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 福州 350007)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反腐倡廉活动的深入开展,以及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持续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原有的建设瓶颈被打破。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作为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因此遇上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期。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应清醒地看到,当前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与新形势下的高校发展还不相适应,与党和人民对高校文化育人、文化反腐、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的期望还有一定距离。究其根源,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主体培育弱化尤其是大学生主体培育的缺失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实践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活动要取得成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高校廉政文化建设这一实践活动,其涉及的实践主体是多方面的,从操作层面来看,它包括党政干部、教师以及在校大学生等。当前,这些实践主体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对廉政文化建设责任意识的认知主体困境。其中,大学生这一群体的主体困境集中体现在对廉政文化建设认同度低,存在认知错位与践行缺位。具体表现在:部分大学生认为廉政文化建设是学校领导或教师的事与自己无关,对学校廉政文化建设缺乏正确认知;在学校组织的廉政文化建设活动中,他们习惯于以旁观者的姿态,将自己置身事外,缺乏主体意识。同时,人们也习惯性地认为廉政是针对有一定职务的领导干部提出的要求,大学生尚未走上工作岗位,不属于廉政对象,自然也就不属于廉政文化建设的主体。大学生廉政文化建设主体意识的缺乏,以及人们对其主体定位的错误认知,使得在高校廉政文化建设诸多主体中,大学生成为了一个最容易被忽视的主体。为发挥大学生主动接受廉洁教育的能动性,提高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实效性,为社会输送健康的社会主流力量,当务之急是要消解大学生廉政文化建设主体困境,培育大学生廉政文化建设主体意识。

一、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主体定位

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是社会廉政文化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廉政文化建设在高校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所谓廉政文化指的是“一种以廉政为思想内涵,以文化功用为表现形式的文化形态,是廉政建设与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1]高校廉政文化则是“关于高校廉政制度、理念、知识、载体和与之相适应的学习、工作、生活方式及社会评价。”[2]为构建系统的高校廉政制度,形成长效机制,培育风清气顺的廉政文化理念,要求高校必须进行廉政文化建设。通过廉政文化建设活动弄懂并掌握高校廉政文化相关知识,找到适合的廉政文化载体,打造与高校廉政建设相适应的学习、工作、生活方式,获得较高的社会评价。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调动发挥全体师生员工作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实践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从党政干部、教师以及在校大学生等各实践主体在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来看,其定位是不同的。对这些实践主体进行正确定位是廉政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首先,高校党政干部因其“拥有行政权力和资源的分配与管理权,是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组织实施主体。”[3]高校廉政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质就是对高校党政干部廉洁用权的文化要求。其次,教师因其拥有较深厚的学识功底,对廉政文化的理念、体系架构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领悟和认同,能够以高度的文化自觉践行廉政,在教书育人中渗透廉政文化,引领廉政文化的发展方向,“是对大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的主力军,是廉政文化的传播引领主体。”[3]最后,在校大学生是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实践参与主体。大学生成才与否是高校一切工作的中心,同时也是衡量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其中,大学生廉政意识的养成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社会贡献的大小,是成才的一个必备素养。大学时期是步入社会成为社会人的准备阶段,也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在这个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诚信素质和自律能力将最后形成并确定下来。正如“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一样,大学生应扣好廉政的第一粒扣子,自觉成为廉政文化的拥护者和实践者。同时,推进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构建风清气正的校园文化氛围,需要借助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践行。可见,在校大学生是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实践参与主体。

二、大学生廉政文化建设的主体困境

(一)认同度低

为了解大学生对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认同状况,笔者抽样调查了福州10 所高校,共发放1000 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801 份,问卷有效率80.1%。调查所用的“大学生廉政文化建设认同度调查问卷”通过了信度与效度的检验。调查结果采用SPSS13.0 软件进行分析和统计。

表1 大学生廉政文化建设认同度的总体状况

从表1 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校廉政文化建设认同度总体平均值为3.3068 分,认同度“一般”。在各因素指标的认同度平均值排列中,对“大学生廉政文化建设形式”的认同度最高(3.5453分),认同度最低的是“大学生廉政文化建设效果”(3.0100 分)。从数据分析及事后检验表明,当前我国部分高校在廉政文化建设中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党政干部和教师身上,对大学生的廉政文化建设不够重视。大学生廉政文化建设存在内容简单、形式单一、效果不尽如人意等问题。要激发大学生参与廉政文化建设的强烈愿望,提高大学生廉政文化建设的认同度,就必须在理论与实践高度统一基础上准确认知并把握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廉政文化建设。

(二)认知错位

当前,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对廉政文化建设存在错误的认知。这些大学生认为自己当前的身份是学生,主要任务是学习,因为尚未走上社会,没有从事具体的社会工作,手中没有权力也就无所谓廉政与否的问题。有45%的被调查者认为“在大学时代讲廉政为时过早”,55%的被调查者认为“等到走上工作岗位并掌握了一定权力后再谈廉政效果更佳”。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为廉政教育是学校领导和教师的事,与自身无关,缺乏主动接受廉洁教育的能动性。他们对廉政文化知识缺少主动涉猎,对廉政文化建设的价值与目标定位认识模糊。

(三)践行缺位

大学生因为对廉政文化存在认知上的错位,其践行的缺位就可想而知了。大学生在廉政文化践行上的缺位,不仅表现为对社会不正之风反应平淡,对社会腐败现象“司空见惯”(此次调查有92%的大学生对当前社会廉洁程度持不满意态度,但也有53%的同学认为“现在搞市场经济,出现一些吃喝、跑关系是难免的”),更表现为在部分大学生中存在腐败亚文化倾向。大学生的腐败亚文化倾向是社会腐败文化在校园的一种衍生,它包括少数大学生存在的考试作弊、剽窃论文等不诚信的“学术腐败”行为;在担任学生干部、入党、通过考试、评选各类先进或奖学金等方面通过老师或辅导员给予照顾等行为(此次调查有55%的同学表示在顺其自然的情形下为了当学生干部或其他利益会给老师或辅导员送礼,更有12%的同学认为给老师或辅导员送礼是人际交往的正常体现)。这些行为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腐败,但是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大学生廉政文化建设的主体培育

“所谓主体培育,是指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培育。”[4]大学生是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主要实践参与者,强化他们的廉政文化建设主体培育工作,可以提高高校中数量最多、发展潜力最大的群体对廉政文化建设的认同度与践行的主动性,这对于大力营造崇尚廉洁的校园风尚,推动廉洁文化建设深入持久、系统有序地开展起着重要作用。要培育大学生廉政文化建设主体意识,消解大学生廉政文化建设主体困境,就必须以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廉洁信仰教育以及专业精神教育为重点,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活动和网络文化建设等渠道,实现主导性与多样性,正面引导、典型示范与潜移默化相结合,从根本上增强大学生参与廉政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大学生廉政文化建设主体培育的重点

1.理想信念教育。为使廉洁成为大学生成长的一种内在信念,促进大学生廉洁人格的养成,培育大学生廉政文化建设主体意识,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线,以法制教育和诚信教育为核心,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为重点,在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同时,实现其与廉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将廉政文化建设纳入学校思想教育的整体规划中,把廉政教育与学习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相结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相结合;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权力观、利益观、地位观、群众观等,使大学生对廉洁的追求成为自身理想信念的一部分。

2.廉洁信仰教育。廉洁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信仰。它是人们在人生观和价值观上的一种崇高信仰。当人们把廉洁作为自身信仰的一部分来信奉时,廉洁就会成为每个人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生活方式,就可以克服那种来自于外在强制时的被动状态。高校要培育大学生廉政文化建设主体,激发大学生的廉洁自律意识,就应该用廉洁文化不断充实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改造他们的价值追求,将廉洁教育上升到信仰教育的高度上进行。通过信仰教育“让学生从中体悟人生的尊严和神圣,或者以一种实现最高价值的心境去践行政治理想和道德行为”[5]。

3.专业精神教育。为使廉洁意识成为大学生专业精神的一部分,高校应在专业课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自觉渗透廉政教育的内容,并使之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使廉政教育成为专业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创新学生参与监督学校工作的形式,增加青年学生民主参与的意识,培养他们民主监督和自觉接受监督的政治素养。结合所学专业特点和从业要求把廉政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与职前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与考风、学风建设相结合。发挥教师在学术造诣和专业精神上的示范引领作用,将廉政文化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的专业学习与日常学习实践中,使廉洁意识成为他们自觉的专业素养追求,并进而内化为专业精神。

(二)大学生廉政文化建设主体培育的主要路径

1.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能为大学生提供较为系统的廉政文化知识,是大学生廉洁教育的主渠道。高校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把廉洁教育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廉洁教育素材,将廉洁教育融入课程体系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特点采用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精选辩论题、鼓励学生以社会成员的身份去思考和解决社会腐败问题。还可以结合学习党中央关于反腐倡廉的重要论述,开展学术研究,并将研究成果以专题的形式为大学生开设讲座,对学生关心的廉政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系统讲解和重点答疑。

2.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倘若校园文化中充斥着廉政文化的因子,大学生能够浸润在廉政文化中,那么培育大学生廉政文化建设主体就水到渠成了。为了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渗透廉政教育,高校可以通过主题党团日活动组织学生前往廉政教育基地进行参观学习,也可以通过业余党校组织学生听“廉政课”、观“廉政片”,以社团为单位组织学生读“廉政书”、讲“廉政故事”,文艺汇演中还可以组织学生唱“廉政歌”、看“廉政戏”等。同时,以讲座、演讲、知识竞赛、文艺演出、征文比赛、格言警句征集、心得体会交流等形式结合重大节庆纪念日开展各种“廉洁修身”主题教育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当然,结合入学教育与毕业教育这些特殊阶段开展“廉洁守法”主题教育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社会实践活动。为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廉洁主体意识,高校应将廉政教育纳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高校既可以充分利用廉政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地方教育资源,对大学生进行廉洁自律、廉洁从政的教育活动,也可以结合社团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服务社会、服务社区、服务群众的过程中,增强廉洁意识。当然,结合专业教学开展的顶岗实践,更是大学生走出校门,体验专业精神,在实践活动中检验、巩固自己所学的有关理论,养成廉洁自律的有效途径。总之,通过社会实践可以引导大学生了解社会,明辨是非,让大学生能正确看待社会存在的一些腐败现象,知荣拒耻,培养和提升他们的廉洁文化建设主体意识。

4.网络文化建设。信息时代网络文化建设日新月异,它为大学生廉政文化建设提供了广阔的信息平台,也为大学生廉政文化建设主体的培育带来诸多机遇。高校应主动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创新方式,增强实效,通过丰富网络文化中的廉政元素,将廉政文化建设纳入网络文化建设中,构建大学生廉政文化建设主体培育的新媒体教育阵地。通过主题网站、QQ、微博、微信等方式搭建廉政文化学习宣传教育新媒体平台,以论坛、宣讲、主题讨论等形式,组织学生就一些与廉政有关的新闻案例、热点(焦点)话题展开互动性学习,增强学生对廉洁教育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总之,培育大学生廉政文化建设主体,是为社会输送健康的社会主流力量的需要。我们应以理想信念教育、廉洁信仰教育和专业精神教育为重点,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活动以及网络文化建设等途径,积极培育大学生廉政文化建设的实践参与主体意识。

[1]余茂辉,靖小琴.新形势下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路径探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5).

[2]斯阳,王华俊,韦敏,等.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现状、不足及对策[J].廉政文化研究,2012(1).

[3]刘宏芳.关于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主体培育问题的思考[J].前沿,2013(19).

[4]王佳,唐贤秋.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主体培育[J].贵州社会科学,2011(5).

[5]龚鹰.大学生信仰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核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5).

猜你喜欢
廉政培育主体
党的廉政思想“听得懂”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廉政之歌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明朝初期的廉政教科书
种好“责任田” 不越廉政线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