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正琨(青神县中医医院,四川 眉山 620460)
中医辨证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效果分析
叶正琨
(青神县中医医院,四川 眉山 620460)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施治对消化性溃疡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84例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根据中医分型采用中医辨证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西医治疗,15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5.24%(40/42),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1.43%(30/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76%(2/42),低于对照组的26.19%(11/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消化性溃疡患者临床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消化性溃疡;中医辨证施治;临床研究
消化性溃疡属于消化系统中的常见疾病,主要以胃和十二指肠最为多见[1],患者多出现恶心、嗳气、反酸等临床表现。消化性溃疡发病率高,病程持续时间长,复发率高,部分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表现。临床一般采用西医治疗方式,但是治疗后患者复发率较高,部分患者有明显的副作用。随着中医学的深入发展,中医治疗方式逐步应用于临床治疗中,根据患者疾病类型辨证施治,降低了患者临床复发率,安全性大大增强。我院对84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分别采用中医辨证施治和西医传统治疗,探讨中医辨证施治在治疗消化性溃疡疾病中的临床疗效,具体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5月—2014年10月收治的84例消化性溃疡患者,所有患者均结合病史以及胃镜等辅助检查按照消化性溃疡诊断标准[2]确诊,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19例,年龄21~63岁,平均年龄(31.0±3.5)岁,病程2个月至11年,平均病程(5.7±4.3)年,其中十二指肠溃疡21例,胃溃疡19例,复合性溃疡2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20例,年龄20~63岁,平均年龄(30.9±3.3)岁,病程1.5个月至11年,平均病程(5.6±4.3)年,其中十二指肠溃疡21例,胃溃疡18例,复合性溃疡3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疾病类型等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患者上腹部有疼痛、饱胀、反酸、烧心等感觉;内镜检查表现为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以及复合型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检查显示为阳性。
1.3 排除标准
所有入选患者均排除心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结缔组织损伤、糖尿病以及消化性肿瘤疾病。
1.4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西药治疗,西咪替丁注射液(山东方明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批号:130216)0.2g溶于250mL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注射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苏州二叶制药有限公司,批号:130624)1.2g溶液25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3次/天;口服奥美拉唑胶囊(山东罗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号:613071013)20mg/次,3次/天,15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
观察组患者采用中医辨证方式进行治疗。①脾胃虚寒型:治疗时以止痛养气、温中健脾为主,方剂组成:白芍20g、黄芪20g、党参15g、茯苓15g、桂枝15g、白术15g、木香10g、陈皮10g、甘草5g;②肝胃失和型:治疗时以止痛和胃、调肝理气为主,方剂组成:白芍20g、柴胡20g、枳壳15g、香附15g、元胡15g、陈皮10g、川芎10g、黄连10g、砂仁8g、甘草5g;③血瘀气滞型:治疗时以止痛行气、活血化瘀为主,方剂组成:白芍20g、当归20g、丹参15g、党参15g、枳壳15g、白术15g、川芎15g、砂仁15g、五灵脂10g、香附10g、甘草5g;④湿热中阻型:治疗时以健胃理气、清热利湿为主,方剂组成:白芍20g、黄连20g、半夏15g、茯苓15g、石菖蒲15g、厚朴10g、栀子10g、陈皮10g、甘草5g。上述方剂均加水400mL浸泡2h后煎煮,沸腾后持续煎煮30min,过滤,继续加水300mL煎煮,共煎煮3次,合并3次滤液后浓缩至300mL,分早晚服用。15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
1.5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临床治疗效果。
1.6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胃镜检查显示患者溃疡面均消失,恶心、嗳气、反酸等临床表现症状均消失完全;显效:胃镜检查显示溃疡面消失大部分,患者恶心、嗳气、反酸等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有效:胃镜检查显示溃疡面积有缩小,恶心、嗳气、反酸等临床表现症状有所缓解;无效:胃镜检查显示患者溃疡面积无任何变化或有加重迹象,恶心、嗳气、反酸等症状无好转。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7 统计学分析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5.24%(40/42),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1.43%(30/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n(%)]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76%(2/42),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19%(11/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59,P<0.05)。
消化性溃疡作为消化系统中的常见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胃部以及十二指肠溃疡性病变,患者临床表现为慢性、周期性、规律性上腹部疼痛[3],腹胀、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等症状。消化性溃疡多表现为临床持续时间长,治疗后容易反复发作,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长期处于紧张或疲倦生活中的人群最容易发生消化性溃疡[4]。
传统西医治疗消化性溃疡,患者在短时间内症状可以得到有效缓解,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治疗后患者疾病复发率较高,且在治疗中多会对患者带来不同的副作用。消化性溃疡在中医中主要属于“胃脘痛”范畴,发病因素包括饮食混乱、情志不遂以及寒气犯胃、湿热瘀积、肝气不调等[5]。中医根据消化性溃疡疾病的发生原因及患者临床表现的差异,可以分为脾胃虚寒、肝胃失和、血瘀气滞、湿热中阻等证型,采用辨证施治的方式给予中药方剂加减,可以降低毒性,增强治疗效果,以达到由内而外进行肝脾与气血的调理,标本兼治,从而实现对消化性溃疡疾病的长远治疗。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5.24%(40/42),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1.43%(30/42);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76%(2/42),低于对照组的26.19%(11/4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中医辨证治疗消化性溃疡具有明显的临床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李远新.中医辨证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4,6(10):105-107.
[2] 史丽清,邓一芸,王瑞.辨证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1,25(7):60-61.
[3] 肖长莘.中医辨证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3,1(13):57-59.
[4] 兰付胜,崔召红.中医辨证治疗64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5):421-423.
[5] 张应能.中医辨证治疗消化性溃疡66例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12,32(21):4445-4447.
(责任编辑:魏 晓)
2015-01-28
叶正琨(1966-),男,四川省青神县中医医院主治中医师,研究方向为中医内科。
R256.3
A
1673-2197(2015)11-0101-02
10.11954/ytctyy.201511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