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艳
(广元市第一人民医院,四川 广元 628000)
针灸治疗卒中后遗症临床研究
陈 艳
(广元市第一人民医院,四川 广元 628000)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卒中后遗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4例卒中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77例,观察组患者给予传统针灸辨证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电针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0.19%,高于对照组的70.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8周两组患者上下肢Brunnstorm评分均高于治疗前、第4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第4周较治疗前、第8周较第4周的上下肢Brunnstorm评分增幅高于对照组相应指标,观察组第8周上下肢Brunnstorm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治疗卒中后遗症疗效显著,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适应个体化需求,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卒中后遗症;康复医学;传统针灸
康复是指医疗机构在康复医学理念指导下,应用运动疗法、作业疗法及传统康复治疗等专业康复技术,开展预防、诊断评估、治疗、训练和处理患者功能障碍的疗法。近年来,随着医疗观念的转变、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功能障碍患者的增多,康复服务需求不断扩大。针灸作为中医重要治疗技术,传统针灸为针灸学中最重要、最实质、最精华、最基础的部分,现代针灸是继承传统针灸技术发展而来,在康复医学中具有重要地位[1]。因现代针灸具有开展方便、耗费少、简单可行、易于掌握等优点,逐渐取代传统针灸临床地位,遏制了传统针灸潜力的挖掘,甚至因过于注重器械运用,忽略针灸理念应用,从而带来新的治疗风险。本研究观察针灸治疗卒中后遗症患者的临床疗效,现具体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154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99例,女55例,年龄53~81岁;脑梗死87例,脑出血67例;脑卒中治疗情况:保守治疗患者44例,开颅手术58例,微创腔镜手术52例;发病时间15~143天,上肢功能评分为(1.47±0.66)分,下肢功能评分为(2.32±0.80)分,MMSE评分为(25±2)分。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77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瘫痪症状、功能评分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住院时间≥10天;②有康复需求;③卒中前无运动功能障碍;④未开展其他康复作业;⑤经临床确诊;⑥中风次数≤2次;⑦肢体功能缺损评分≥10分;⑧意识尚清楚。
1.3 排除标准
①短暂、可逆性神经功能缺损,如脑缺血发作;②其他原因引起的脑神经功能缺损;③合并有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
剔除标准:①因各种主客观原因退出研究者;②依从性差,不配合者。
1.4 方法
1.4.1 对照组 采用电针治疗,上肢取臂丛神经点,下肢取坐骨神经点、胫神经点等处,每次治疗各取上下肢2个针灸点,针刺后不使用逆转等手法,接通G6805电针治疗仪行电刺激治疗,每次10min,低频连续波,若肌肉出现明显跳动可停止,隔日进行1次,每次治疗更换刺激点,2周为1个疗程,8周后评价患者临床疗效。伴有吞咽功能障碍者,采用吞咽功能障碍电刺激治疗仪治疗。
1.4.2 观察组 肝肾阴亏型:症状表现为面白无华、头晕、心悸失眠、腰酸疲乏、五心烦热,舌质红、少苔、脉弦细;治则为滋补肝肾,取肝俞、肾俞、三阴交、太溪为主穴,血海、阴陵泉、阳陵泉、梁丘为配穴。肺脾气虚型:症状表现为气短乏力,面白神疲,倦怠少言,大便无力、便后疲乏,舌质淡红,苔白、脉弱;治则为补肺健脾,取肺俞、脾俞、足三里等为主穴,丘墟、解溪、昆仑等为配穴。风痰瘀血型:症状表现为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清、不语,偏生麻木,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治则为活血化瘀、化痰通络,主穴取阳明经穴如曲池、合谷,辅以太阳、少阳经穴如昆仑、商丘,随症加减。肝火上炎型:症状表现为头晕、头痛、目赤肿痛、急躁易怒,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则为滋阴补阳,取百会、曲池、合谷为主穴,太冲、三阴交、太溪为配穴。
针刺方法:主穴采用补法,辅穴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min,每天1次。同时选用黑鬼豆油,涂抹活动不便关节处。每次行针,间隔1日,2周为1个疗程,8周后评价患者临床疗效。
1.5 疗效判定
参照《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2]:①治愈:肢体痉挛消失或基本消失,日常活动能力显著增强,积分下降≥85%;②显效:肢体痉挛大部消失,日常活动能力明显增强,积分下降50%~85%;③有效:肢体痉挛有所减轻,但仍明显存在,日常活动能力有所增强,积分下降20%~50%;④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
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处理
2.1 临床疗效
经治疗,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0.19%,高于对照组的70.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n(%)]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上下肢Brunnstorm评分比较
第8周两组患者上下肢Brunnstorm评分均高于治疗前、第4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第4周较治疗前、第8周较第4周的上下肢Brunnstorm评分增幅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第8周上下肢Brunnstorm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2 两组患者上下肢Brunnstorm评分比较 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第4周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功能障碍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脑卒中后偏瘫为例,其发病、进展具有特殊的病理基础,瘫痪等症状表现是皮肤-络-经-腑-脏变化的外在反映,瘫痪与机体潜在病变有关,现代研究证实脑卒中后偏瘫症状表现与证型有关。传统针灸作用于经络,其本质是激活机体自我调整、自我康复的功能[3]。不同患者病理基础不尽相同,而现代针灸为追求效用,采用各种仪器治疗,注重神经功能的修复,作用机制存在局限性[4]。本研究,观察组患者第4周、第8周上肢下肢Brunnstorm评分增幅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第8周上下肢Brunnstorm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传统针灸在整体疗效方面优势明显。同时,间隔4周增幅均呈上升趋势,可增强临床疗效,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获益更多,可能与针灸注重激发机体自我修复、调节功能等方面有关。
综上所述,针灸治疗卒中后遗症疗效显著,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适应个体化需求,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于晓华.脑卒中痉挛性瘫痪的针灸治疗方法和客观指标[J].吉林中医药,2011,31(7):669-671.
[2] 全国第四界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389.
[3] 刘玲玲,冯珍.肌电生物反馈的临床研究及应用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27(3):289-292.
[4] 焦钥,吴中朝,周宇,等.从传统针灸与现代针灸角度分析醒脑开窍针刺法[J].中医杂志,2014,55(9):743-745.
(责任编辑:李岚春)
2015-03-20
陈艳,四川省广元市第一人民医院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临床康复。
R245
A
1673-2197(2015)14-0080-02
10.11954/ytctyy.201514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