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保星
(鹤壁爱民医院 内科,河南 鹤壁 458030)
大柴胡汤加减治疗慢性胆囊炎肝胆湿热证临床研究
崔保星
(鹤壁爱民医院 内科,河南 鹤壁 458030)
目的:观察大柴胡汤加减治疗慢性胆囊炎肝胆湿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0例慢性胆囊炎肝胆湿热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均给予对症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利胆消炎片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大柴胡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4.4%,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右肋疼痛、纳呆腹胀、口干舌苦证候积分及总证候积分下降更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柴胡汤加减治疗肝胆实热证型慢性胆囊炎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不适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慢性胆囊炎;肝胆湿热证;大柴胡汤加减
慢性胆囊炎由胆囊管或胆总管梗阻病变导致,主要临床症状为口干恶心、纳差、消化不良、右肋疼痛等[1]。该病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临床对于慢性胆囊炎的治疗多以西药为主,但临床治疗效果不是很理想。中医学认为,慢性胆囊炎属于“胆胀”范畴,肝胆湿热证为常见证型之一,临床治疗以清热解毒、顺理胆气为主[2]。本文采用中药大柴胡汤加减治疗慢性胆囊炎肝胆湿热证患者,临床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4月—2014年4月我院门诊治疗的慢性胆囊炎肝胆湿热证患者18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观察组中女56例,男34例,年龄21~67岁,平均(43.2±7.6)岁,病程2个月至8年;对照组女59例,男31例,年龄22~69岁,平均(44.2±7.5)岁,病程3个月至9年。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慢性胆囊炎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苏州会议发布的《胆石症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3]进行拟定,即持续性右上腹钝痛或不适,部分患者右肩肝区疼痛,临床症状包括腹胀、口苦胃涨、厌食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情绪急躁易怒;患者进食油腻食物后病情加重,发病具有病程长、急性发作、反复发作的特点;胆囊部位有轻度压痛及叩击痛;肝胆B超结果显示胆囊增大,胆囊壁增厚,囊内不清晰或含结石。肝胆湿热型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右上腹及右胁有灼热感,并阵发疼痛,引起肩背不适;体温升高、口中苦涩,恶心呕吐,胸闷,胃气不降消化不良,部分患者或目黄,小便黄,大便不畅,舌红且苔黄腻,脉弦相,为热郁少阳、胆火炽盛之象。所有入选患者均经检查确诊,排除严重心肾功能不足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以消炎止痛、缓解痉挛为主,并保持患者体内的水电解质平衡。
对照组患者口服消炎利胆片,每日3次,每次6片。
治疗组患者采用大柴胡汤加减治疗,药方:柴胡15g、黄芩10g、大黄9g、枳实10g、青皮9g、金钱草10g、姜黄8g、赤芍10g、炒白术5g、姜半夏10g、丹参30g,以水煎服,取其汁,每日1剂。加减:恶心呕吐者加藿香9g、竹茹及生姜各10g;纳呆腹胀者加鸡内金10g、砂仁10g、炒麦芽及山楂各20g;黄疸者加栀子10g、秦艽15g、茵陈30g;大便干者加川朴15g、芒硝10g;便溏次数多者易枳实、大黄,加莲子15g,炒山药、茯苓、炒薏仁各30g;便秘患者加大黄5g、芒硝 10g;小便短赤者加车前子15g、茵陈30g;有结石患者加芒硝、鸡内金各10g,威灵仙、海金沙各30g;恢复期可合用六君子汤。
两组患者均以14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记录患者临床症状及不良反应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1.4 疗效判定标准
[4]拟定。显效:患者主要临床不适症状消失,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显著改善,随访半年无复发现象;有效:患者主要临床症状有所改善,肝胆B超检查有明显好转,若多食油腻仍偶发胁痛;无效:患者症状无改善,B超检查结果无改变甚至恶化。总有效=显效+有效。
1.5 统计学方法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疗程结束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4.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9%,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证候积分变化情况比较
经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不适症状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证候积分均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右肋疼痛、纳呆腹胀、口干舌口苦证候积分及总证候积分下降更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n)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证候积分变化情况比较 (±s)
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药物不良反应。
慢性胆囊炎属于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是由于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或胆囊结石长期存在所致的胆囊功能异常、胆囊管或胆总管梗阻病变,患者多在进食油腻后症状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学理论认为,慢性胆囊炎属于“胆胀”的范畴,发病原因为肝胆气机郁滞所致的血气不畅和疼痛,其次还有饮食不节、油腻或情绪抑郁所引起的肝胆疏泄失常,郁滞不通,从而出现胁痛、呕吐、纳呆腹胀等症状。该病病理因素主要为“郁、湿、热、砂石”,临床以“通腑泻热、疏肝利胆、和胃降逆”等为治疗原则。
大柴胡汤出自《伤寒杂病论》[5],本研究采用大柴胡汤加减,方中黄芩、大黄、金钱草清热解毒,柴胡、青皮、枳实疏理胆气,赤芍、姜黄、丹参活血通络、解痉止痛。临床治疗中,根据患者症状辨证施治,对药方进行加减,全方共奏清热解毒、保肝利胆、通腑泻热、行气止痛等功效。
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4.4%,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右肋疼痛、纳呆腹胀、口干舌苦证候积分及总证候积分下降更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柴胡汤加减治疗肝胆实热证型慢性胆囊炎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不适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晶.清肝利胆方治疗肝胆湿热型慢性胆囊炎 76 例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4,6(1):79-81.
[2] 钟芳芬.大柴胡汤配合平衡针治疗急性胆囊炎35例[J].中医杂志,2012,53(1):61-62.
[3]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胆石症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1(8):1041-1043.
[4] 王长建,马秀明,王竹风,等.自拟清热利胆汤治疗肝胆湿热型慢性胆囊炎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10):183-186.
[5] 陈明.《伤寒论》大柴胡汤证解读[J].河南中医,2014,34(6):997-999.
(责任编辑:尹晨茹)
2015-01-07
崔保星(1980-),男,河南省鹤壁爱民医院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中医内科。
R285.6;R256.4
A
1673-2197(2015)10-0121-02
10.11954/ytctyy.20151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