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凤萍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7)
中医内外合治法治疗慢性结肠炎临床疗效分析
郑凤萍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7)
目的:探讨中医内外合治法治疗慢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8例慢性结肠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单纯中药内服治疗,研究组患者予以中药内服联合中药保留灌肠及局部红外线照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8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5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内服联合中药保留灌肠及局部红外线照射治疗慢性结肠炎具有疗效好、作用温和、起效迅速、安全性高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慢性结肠炎;中药内服;中药保留灌肠;局部红外线照射
慢性结肠炎至今病因不明,表现为结肠和直肠出现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病变多位于乙状结肠和直肠,病程漫长,常反复发作[1]。目前西医治疗慢性结肠炎无显著效果,患者迁延不愈,且长期使用西药,副作用较大,易产生耐药性,越来越多的患者倾向于选择中医治疗慢性结肠炎。本研究主要探讨中医内外合治法治疗慢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具体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98例慢性结肠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纤维结肠镜及结合临床症状确诊为慢性结肠炎。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30例;年龄25~68岁,平均年龄(27.7±1.8)岁;病程1.1~5.8年,平均病程(3.5±1.2)年。研究组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26例;病程0.9~5.5年,平均病程(3.2±1.6)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2-3]
对照组患者予以单纯中药内服治疗,研究组患者予以中药内服联合中药保留灌肠及局部红外线照射治疗。
1.2.1 中药内服治疗 内服中药:黄芪20g、当归20g、赤芍15g、茜草30g、地榆炭30g、半枝莲30g、白花蛇舌草30g、甘草30g、败酱草30g、乌药10g、丹皮10g、桑螵蛸6g、炮姜10g、怀牛膝6g。水煎服,早晚各1次,饭后服用。14天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
1.2.2 中药保留灌肠 以本院灌肠方煎制为200mL灌肠液:当归20g、赤芍15g、地榆炭30g、败酱草30g、白花蛇草30g、甘草20g、白及10g、茜草15g、炒河子10g。灌肠温度为38~40℃。依据肠镜所示病变部位采取合适的灌肠体位,灌肠后嘱患者继续尽量抬高臀部,采取右侧卧位、膝胸位、左侧卧位各10min,最后改为平卧位。14天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
1.2.3 局部红外线照射治疗 红外线灯照射:保留灌肠后,采用1 000W的红外线灯照射腹部,1次/天,30min/次。照射距离以感觉温暖为度,约15~20cm,注意防烫伤。
1.3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陈灏珠[4]主编《实用内科学》中制定的慢性结肠炎疗效标准分为: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治愈:便血、腹泻、腹痛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肠镜检查结果显示原有溃疡面消失且无新溃疡形成;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大便正常,肠镜检查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好转,大便次数减少、性状好转,肠镜检查病变范围缩小;无效: 临床症状变化不明显,肠镜检查无变化。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经过治疗,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88%,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5.51%,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n(%)]
慢性结肠炎在西医范畴中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自身免疫异常、非特异性感染、遗传等因素有关。中医认为慢性结肠炎主要是由脾失健运、外邪侵袭、情志不畅,日久湿热蕴结大肠,腑气不利,气血凝滞所致,主张补中益气、温肾健脾、清热解毒、固涩止泻等治疗[5]。中医疗法可边调养边治疗,相对西医治疗较为温和,副作用较小。研究表明,单纯服用中药治疗的疗效不够理想,更多的临床医师倾向于联合治疗,采用中医内外合治,但治疗效果尚未得到明确。
本研究结果显示中医内外合治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纯中医内服的治疗组。两组患者均服用中药制剂,其中炙黄芪、当归均有益气补中之效,两药合用能达到补气作用;赤芍、茜草有活血祛瘀之效,对缩短病程具有重要意义[6];半枝莲、败酱草、白花蛇舌草有清热解毒之效;乌药、桑螵蛸温肾固阳;丹皮抗炎;炮姜止痛止泻;怀牛膝消炎除痹。该中药制剂具有补中益气、温肾健脾、清热解毒、固涩止泻等多重功效,对慢性结肠炎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故单纯中医内服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可达75.51%。采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在起到清洁冲洗作用的同时,还可直接于病变部位给药,使局部药物浓度升高,有效避免口服药物经肝脏代谢后,药物浓度降低、起效慢等缺点,减少药物浪费。在单纯服用中药的基础上,予以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消炎止泻,解痉止痛,可大幅度提高治疗效果,弥补中药内服的不足[7]。
红外线为众多不可见太阳光线中的一种,红外线照射能穿过衣物,透过皮肤,直达皮下组织,直接作用于血管、神经末梢,产生热效应,基于该原理,红外线治疗仪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在内服中药和中药保留灌肠的基础上,采用局部红外线照射治疗慢性结肠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原因在于:机体组织在红外线照射下,可产生温热效应,表现为组织温度升高,毛细血管得到有效扩张,血液流动速度增快,可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肿胀,促进炎症消散,降低神经末梢兴奋性,解痉止痛[8]。
综上所述,中药内服联合中药保留灌肠及局部红外线照射治疗慢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内服中药治疗,且作用温和,起效迅速,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1] 黄爽姿,皮茂,宾东华,等.中药灌肠配合内服治疗慢性结肠炎临床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4):75-76.
[2] 吴雪霞,姚艳丽,吴瑞,等.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临床观察[J].宁夏医学杂志,2013,35(11):1111-1112.
[3] 彭智勇,叶小英,张惠珍,等.中医内外合治法治疗慢性结肠炎40例疗效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1,17(2):29-31.
[4]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 10 版.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613-1616.
[5] 井小会,王晓莉,杨少军,等.中医药治疗慢性结肠炎研究进展[J].河南中医,2014,34(1):178-180.
[6] 蒋文良.中医治疗慢性结肠炎82例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1):181-183.
[7] 戴宗怀.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100例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3):84.
[8] 张惠珍,文桂香,刘惠勤,等.中药保留灌肠合并红外线照射治疗慢性结肠炎效果观察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18):71-73.
(责任编辑:魏 晓)
2015-06-17
郑凤萍(1981-),女,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肛肠疾病的治疗。
R268;R574.62
A
1673-2197(2015)21-0089-02
10.11954/ytctyy.201521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