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祯仙,周朝霞,2,陆晓欢,白明琼,赵安黔,刘 燕
(1.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植保植检站,贵州 三都 558100;2.贵州省都匀市植保植检站,贵州 都匀 558000)
TBS技术即捕鼠器+围栏系统(trap-barried system),是近年来国际上兴起的一项无害化控制农田害鼠技术。据杨再学等[1]报道,TBS技术在国内新疆、四川、湖南、吉林等省、自治区,在控制小麦、水稻、玉米害鼠上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贵州省余庆县2010年开展TBS灭鼠试验取得良好的控制效果之后[1],岑巩县2011年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2]。三都县是贵州省著名的“葡萄之乡”和“早熟蔬菜基地”,鼠害常年发生较重,尤其在冬季食物缺乏时,葡萄枝条常遭到老鼠啃食。三都县是全国农区鼠情监测点,开展鼠情监测已有30多年的历史,在以往的农区鼠情监测和防治中,主要是靠鼠夹法和投放毒饵的方法进行。为寻求一种新型、有效的绿色鼠害防控技术,在贵州省农田鼠害研究协作组的安排下,笔者于2013~2014年在贵州省三都县开展了TBS围栏式捕鼠器监测与灭鼠效果试验研究。
整套TBS设备由北京市隆华新业卫生杀虫剂有限公司生产提供,由围栏、固定杆和捕鼠筒三部分组成。围栏材料为金属筛网,孔径≤1 cm,高度60 cm,长60 cm;固定杆为竹杆,长80 cm,共16根;捕鼠筒材料为铝铁皮,呈半月形,高50~55 cm(图1),共12个,底部留有圆孔,起到渗水的作用。
图1 捕鼠筒Fig.1 Rat barrel
1.2.1 TBS安装方法 本试验为封闭式TBS(捕鼠器+围栏系统),长20m,宽10m,围栏地上部分30~40 cm,地下部分>20 cm,用固定杆固定,在围栏20m边各放4个捕鼠筒,10m边各放2个捕鼠筒,捕鼠筒上端与地面平行,竖直边紧靠围栏,并在围栏上剪一个宽15 cm,长10 cm的开口,以使害鼠有效通过。每个TBS共安装12个捕鼠筒,田间安装示意图见图2。
图2 TBS捕鼠筒田间安装示意图Fig.2 Installation instruction of TBSmousetrap tube in field
1.2.2 试验设计 2013~2014年共设2个TBS灭鼠技术试验区,其中,试验一区设置在贵州省三都县交梨乡前进村,为葡萄种植区,品种为水晶,海拔680m,辐射面积33.3 hm2,围栏安装时间为3月27日,试验区内葡萄长势好,10 d后围栏内种植玉米,周围均为水晶葡萄种植区。试验二区设置在三都县三合镇猴场村,为蔬菜种植区,海拔390m,辐射面积33.3 hm2,围栏安装时间为3月22日,试验区周边作物复种指数较高,种植作物有蔬菜、水稻、玉米、马铃薯等,围栏内玉米种植时间为3月20日,品种为正大999,种植时间比周边玉米种植时间提前10 d左右,长势良好。在距离试验一区与试验二区600m处各设置空白对照区,对照区面积均为33.3 hm2,对照区内作物结构、地势环境均与试验区相一致。对照区内没有采取任何灭鼠措施。
1.3.1 捕鼠数量调查 TBS围栏建成后,每天早晨检查围栏内每个捕鼠筒的捕鼠情况,观察捕获的鼠类是否死亡、是否有鼠间争斗现象,详细记载捕获害鼠的鼠种、数量,作物生长状况等。两年调查时间均为4~12月。
1.3.2 鼠密度调查 在试验前、后,利用夹夜法进行调查,分别对试验区和对照区连续两晚布夹,每天放200夹,晚放晨收,记载捕获害鼠的数量,计算其控制效果[3]。
捕获率=捕鼠总数/总置夹数×100%
试验区减退率=(试验前试验区捕获率-试验后试验区捕获率)/试验前试验区捕获率×100%
自然减退率=(试验前对照区捕获率-试验后对照区捕获率)/试验前对照区捕获率×100%
控制效果=[(试验前试验区捕获率-试验后试验区捕获率)-(试验前试验区捕获率×自然减退率)]/(试验前试验区捕获率-试验前试验区捕获率×自然减退率)×100%
从田间捕鼠情况来看(表1),2013~2014年TBS共捕鼠273只,其中,2013年捕鼠162只,2014年捕鼠111只,最多一天捕鼠13只,经分类鉴定[4,5],所捕获鼠种隶属于 2 目(啮齿目 Rodentia、食虫目 Lnsectivora)2科(鼠科 Muridae、鼩鼱科Soricidae)3属(大鼠属Rattus、小鼠属Mus、麝鼩属Crocidura)4种。其中,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133只,占捕鼠总数的48.72%,黄胸鼠(Rattus tanezumi)69只,占捕鼠总数的25.27%,小家鼠(Mus musculus)40只,占捕鼠总数的14.65%,鼩鼱(Crocidura suaveolens)31只,占捕鼠总数的11.36%。优势种鼠为褐家鼠,这一结果与周朝霞等[4]报道当地1990~2008年鼠情监测结果及艾祯仙等[5]报道2000~2011年农田褐家鼠发生情况基本相一致。
表1 TBS灭鼠技术田间捕鼠情况Tab.1 M ouse number captured by TBS technique in field
从不同月份捕鼠情况来看,试验一区与试验二区发生规律基本相同,安装捕鼠器后第二天即可捕获到老鼠,捕鼠高峰期出现在4~6月和8月,安装后前3个月即4~6月捕鼠较多,捕鼠数占捕鼠总数的51.65%,这可能与三都县4月、5月份正是玉米、水稻的播种期,马铃薯也进入成熟期,食料丰富等有关,其中,2013~2014年试验一区与试验二区4月份总捕鼠57只,占捕鼠总数的20.88%,5月份总捕鼠47只,占捕鼠总数的17.22%,6月份总捕鼠37只,占捕鼠总数的13.55%;7月份捕鼠数量有所下降,捕鼠26只,占捕鼠总数的9.52%;8月份捕鼠数量上升,捕鼠 33只,占捕鼠总数的12.09%;9月份之后数量逐渐减少,以11~12月捕鼠数量较少,其中,2014年试验二区11月未捕到鼠,TBS不同月份捕鼠情况详见表1。不同月份之间捕鼠数量不一致,这与作物的生长情况、老鼠的生活习性、TBS灭鼠效果等相关。
试验一区在葡萄摘采完毕后进行调查,试验二区在水稻、玉米收割后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表2),2013~2014年试验一区试验前平均捕获率为5.00%,对照区平均捕获率为4.88%,试验后8月份调查,试验区平均捕获率为2.38%,对照区平均捕获率为5.38%,试验区平均鼠情减退率为52.50%,对照区自然减退率为-10.26%,TBS平均控制效果为56.83%。试验二区试验前平均捕获率为5.75%,对照区平均捕获率为5.88%,试验后9月份调查,试验区平均捕获率为1.88%,对照区平均捕获率为6.00%,试验区平均鼠情减退率为67.39%,对照区自然减退率为-2.13%,TBS平均控制效果为67.98%。从鼠密度看出,开展TBS灭鼠试验后,试验区鼠密度降低,对照区鼠密度上升,试验区鼠密度明显低于对照区,在蔬菜种植区控制效果比葡萄种植区控制效果好。
试验结果表明,2013~2014年两个TBS共捕鼠273只,所捕获鼠种隶属于2目2科3属4种,鼠种包括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鼩鼱,其中,优势种鼠为褐家鼠,捕鼠种类及优势种鼠与本地历年鼠情监测结果相吻合。在三都县过去鼠情监测中,未捕获到鼩鼱[6],TBS围栏灭鼠可捕获到该种类,说明该技术可用于鼠种种类调查。从不同月份捕鼠情况来看,捕鼠高峰期出现在4~6月和8月,安装后前3个月即4~6月捕鼠较多,这与贵州省余庆县[1]和岑巩县[2]报道基本相符,在贵州省余庆县TBS安装后前2~3个月捕鼠鼠明显多于后几个月的捕鼠数;在贵州省岑巩县TBS安装后前2个月出现高峰期。这可能与TBS围栏内作物早于围栏外大田作物,在前2~3个月表现较明显,对鼠类具有较强的引诱力有关[1]。同时,三都县4月、5月份正是玉米、水稻的播种期,马铃薯也进入成熟期,食料丰富,9月份后数量逐渐减少。试验证明,TBS捕获的鼠种全面,捕鼠数量多,且捕获到的害鼠完好无损,能反映出不同时期的鼠情消长规律,TBS技术在灭鼠的同时具有鼠情监测功能,且捕获到的大量标本为下步进行鼠类形态特征、繁殖规律、年龄结构等种群生态方面的研究提供丰富的资料。
表2 TBS灭鼠技术控制效果Tab.2 The control effect of TBS deratization technique
通过试验观察,掉入捕鼠器内的害鼠之间没有争斗现象,一般在第二、第三天自然死亡。TBS技术对农田害鼠具有一定的控制效果,是一项实用、安全、科学、环保的灭鼠技术,其原理是在保持原有生产措施与结构的前提下,不使用杀鼠剂和其他药物,利用鼠类的行为特点,通过捕鼠器与围栏相结合的形式控制农田鼠害的技术措施[8]。查阅资料显示,TBS在吉林玉米地控制效果达86.6%[3],四川水稻田达 61.3%[9],安徽小麦田达 82.67%[10],青海省西宁地区马铃薯地达60%[8],贵州省余庆县农田平均控制效果达53.13%[1]。本试验在蔬菜种植区控制效果达67.98%,葡萄种植区达56.83%。在试验中,为了不影响试验效果,围栏周边的杂草要及时清理,捕鼠器内的积水和淤泥要及时舀出,掉入捕鼠器内的老鼠要及时取出,在试验中,TBS对青蛙有一定的捕获能力,本试验共捕获青蛙36只,因此,发现青蛙掉入捕鼠筒内要及时取出放生,以保护农业害虫天敌,维护种群生态平衡。
试验证明,TBS技术同时具有灭鼠和监测的功能,TBS一次投入长期使用,具有保护鼠类天敌、无污染、保护农田生态环境等优点,解决了过去采用鼠夹法调查费工费力、鼠夹常常人为丢失、不安全等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该技术为三都县农田害鼠的环保、无害化治理技术的推广应用开辟了新途径,特别是在三都县葡萄种植区和蔬菜种植区推广应用TBS灭鼠技术,更具有推广价值。
[1]杨再学,郭永旺,金 星,等.TBS技术监测及控制农田害鼠效果初报[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12,31(4):301-306.
[2]徐 欣,刘成发.TBS围栏式捕鼠器的灭鼠效果分析[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12,31(6):506-508.
[3]李国忠,张敬德,郑 凯,等.TBS控鼠技术在玉米田应用效果初报[J].植物保护,2012,38(1):174-176.
[4]杨再学.中国鼠类年龄鉴定及研究进展[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3:29-150.
[5]杨再学.鼠害的发生与可持续治理[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1:79-95.
[6]周朝霞,龙 成,白明琼,等.1990-2005年贵州省三都县鼠情监测结果分析[J].地方病通报,2005,21(5):53-56.
[7]艾祯仙,周朝霞,白明琼,等.贵州省三都县农田褐家鼠发生规律与预报模型[J].贵州农业科学,2012,40(9):140-142.
[8]李育静.西宁地区TBS系统控鼠技术在马铃薯田应用效果试验[J].农业科技通讯,2010,(10):50-51.
[9]王显报,郭永旺,蒋 凡,等.TBS技术在农田害鼠长期控制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1,22(1):57-56.
[10]陈 昊.TBS技术农田控鼠效果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24(3):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