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凡,岩三胆,甘树仙,邹玉梅
(1.西双版纳州农业科学研究所,云南景洪666100;2.勐腊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云南勐腊666300)
西双版纳州粮食生产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高 凡1,岩三胆1,甘树仙1,邹玉梅2
(1.西双版纳州农业科学研究所,云南景洪666100;2.勐腊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云南勐腊666300)
粮食既是一种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也是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资,党中央、国务院历来予以高度重视。针对当前全州粮食总量仍处“紧平衡”状态、结构性矛盾突出、稻谷缺口较大、危及粮食安全的隐患仍未根本消除的新情况,党的十八大会议上又就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供给能力作了战略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西双版纳州作为一个农业大州,粮食生产、供给水平如何,不仅影响本州经济发展,也事关全局。为此,对全州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生产、流通状况进行调研,有着非常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西双版纳州是一个以傣族为主体民族的边疆地区,地处滇西南边陲,与老挝、缅甸2个国家接壤,母亲河—澜沧江养育这片热土的人民,同时,又有“东方多瑙河”美誉的湄公河流贯东盟六国。全年日照时数1 700~2 300 h,年均温20.2~21.4℃,年平均相对温度在80%~85%,年积温7 469℃左右,年降雨量1 300~1 760 mm,雨季主要集中在6-9月。气候属于热带亚热带气候,非常适宜水稻种植生产,是滇西南粮仓。
西双版纳州国土面积约19 582 km2,辖1市2县(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和3区(西双版纳旅游度假区、磨憨经济开发区、景洪工业园区),有31个乡(镇)和1个街道办事处,220个村委会,2 221个村民小组。全州常住人口114.9万人,户籍人口96.1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4.28万人,占总户籍人口的66.9%。耕地面积103 366.7 hm2,其中水田面积56 100 hm2,农业人口人均占有水田面积0.09 hm2。
2013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90 546.7 hm2,比2012年减0.59%;总产470 100 t,增5.53%;其中水稻面积38 900 hm2,总产254 200 t;玉米面积46 913.3 hm2,总产205 000 t。粮食作物包含水稻、玉米、薯类和豆类,西双版纳州人民主要以稻谷为口粮,玉米、薯类和豆类作为饲料和工业原料。
水稻种植面积38 900 hm2,比上年增0.95%,总产254 200 t,增3.44%,平均单产6 534.0 kg/hm2,占粮豆总产量的54.07%,由此可见,水稻生产在全州农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因此,提升西双版纳州传统粮食产业,就是解决好水稻和其副产品的提升问题。
农业人口人均水稻种植面积只有0.06 hm2,户籍人口人均年占有稻谷264.4 kg,如果按人均口粮每年150 kg计算,全州需稻谷172 400 t,2013年接待游客1 253万人次,以每人平均滞留3 d计算,每天每人0.4 kg,需稻谷15 000 t,全年共需口粮达187 400 t,而全州稻谷总产量只有254 200 t,口粮187 400 t,部分种子和饲料约10 000 t,只有余粮约56 800 t,因此全州稻谷缺口仍然较大、国家粮库存粮不足,粮食安全的隐患较大,如果遇到自然灾害稻谷欠收或水稻种植面积继续下降,就要出现大的粮食安全问题。
2.1 水田面积种植水稻和经济作物
全州水田面积56 100 hm2(表1)。种植水稻只有38 900 hm2,占69.34%,部分种植面积还是双季稻;种植香蕉17 200 hm2,占30.66%,香蕉下田都是双季稻区,种植1 hm2香蕉,水稻种植面积约减少2 hm2,全州种植香蕉使水稻面积约减少34 400 hm2;种植甘蔗5 866.67 hm2,占10.46%;种植西瓜1 526.67 hm2,占2.72 %;全州共有经济作物下田面积24 593.34 hm2,占43.84%,减少稻谷275 000 t以上。
2.2 水稻与经济作物效益分析
水稻与香蕉、甘蔗、西瓜的种植经济效益相比较:种植水稻纯收入比种植香蕉纯收入少3.36万元/ hm2,承包费少4.02万元/hm2;比种植西瓜纯收入少7.03万元/hm2,承包费少1.92万元/hm2;比种植甘蔗纯收入少0.26万元/hm2(表2)。由此可见,种植水稻的效益最低,还不如承包出去收入更高。因此,种植水稻比较效益偏低是造成水稻种植面积下降的主要原因,如果不提高水稻种植效益,水稻种植面积将继续减少,全州局部地区将出现粮食安全危机。
表1 2013年水田面积种植水稻和经济作物下田情况
表2 各种作物经济效益对比
3.1 影响农民种粮的主要因素
3.1.1 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
近2年,农村劳动力价格涨速过快,全劳力日工资从50元上升为80元,2年内已近翻番。农资价格只涨不跌,生产成本提高。粮食价格仍然较低,涨幅很小,农民种粮比较效益进一步降低。中低产田单产更低,生产用工更多,效益更低。农民普遍认为种粮食不如种经济作物,或者承包出去收入更高[1]。
3.1.2 粮食生产劳动力日趋紧张,粮食商品率大幅降低
由于农业生产条件艰苦,收益不高,青年农民大量进城务工经商,务农劳动力年龄多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而且由于种粮效益低于其他的经济作物,务农劳力的投入更多的是投到经济作物方面,多数农户种粮仅以保住口粮为主,粮食商品率大幅降低。农民种田1年的纯收入5 000元左右,而外出务工者平均年总收入为15 000元以上,远远超过在家务农的收入[2]。
3.1.3 粮食直补发放方式影响了部分农民种粮积极性
现行的粮食补贴是按计税面积、田亩分配。这种方式与农民实际种粮相脱节,造成农民种粮和不种粮照补、土地转让和不转让照补,甚至不作为耕地用田的也照补,这样不仅不能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反而在一些地方成为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因素。粮食补贴标准低,良种补贴225元/hm2、粮食直补255.6元/ hm2、农资综合直补1 322.1元/hm2,共1 802.7元/ hm2,但按单产6 804 kg/hm2计算只有0.26元/kg,补贴太少。
3.1.4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依然薄弱
近年来,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但是,农业基础设施、水利设施建设依然薄弱,灌溉水源不足。目前中低产田、雷响田面积仍然占了很大比例。
3.1.5 地方政府对粮食生产的扶持力度不够
近年来,政府部门更多的是关注招商引资、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粮食生产已多年不被各级行政列为重要议题。除了中央强调和出台的相关政策之外,其它各级政府基本上属于口头重视,没有真正重视粮食生产。由于中央减免了征粮和粮食统购,解除了县、乡(镇)干部在粮食生产上的压力,粮食生产已不再是县乡(镇)的中心工作,特别是经济作物下田较多的乡(镇)。相当多的村干部和农民反映,现在的行政领导下村检查工作已经很少到田头了,粮食生产已基本上成了农户个人的事[3]。
3.2 粮食加工和产供需方面
3.2.1 需大于供将是全州粮食供需平衡发展的趋势
随着全州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外来流动人口数量的增加,旅游人数不断增多,短期内全州的粮食生产在总量上未能实现大的情况突破,需大于供将逐渐成为全州粮食供需平衡发展的趋势,州委、州政府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3.2.2 粮食加工企业规模偏小,管理落后,发展缓慢
全州大米加工企业有近百家之多,一些个体加工厂规模极小,最大企业日处理原粮100 t。且生产设备陈旧,管理营销手段简单,多数为家族式的管理,尚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些企业主要在勐海县,为居民的粮食消费带来了便利,但也由于企业规模小而分散,造成粮油加工业发展缓慢,产品品牌效益低下,抵御风险能力不强。同时,市场粮价的波动和资金限制,原粮储备不足,也影响了加工业的发展。
3.2.3 西双版纳粮食品牌效应不强
20世纪80、90年代西双版纳的孔雀牌香软米在云南还有一定的知名度,现在傣贡香软米虽然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品牌效应依然不强,地方政府对有实力的粮食加工企业扶持引导力度还不够。
重新确定粮食补贴发放对象,变原来按土地使用权面积发放补贴为只针对种粮农民发放粮食补贴;提高粮食补贴额度,除中央的补贴外,省、州也应配套相应的粮食补贴资金,从而总体提高粮食补贴资金;加大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推广扶持力度,减轻劳动强度,减少成本投入,州财政、农业、科技等部门对农机购机补贴、农机专业合作社应加大扶持力度;加大对粮食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打造西双版纳粮食品牌,提高品牌效应;加大西双版纳州粮食绿色、无公害地理标识的认定力度,提高西双版纳粮食销售价格;加大对种粮大户和种粮合作社的扶持力度,促进土地流转,实现规模效应[4]。
[1]罗静.提高农民种粮经济收益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2):1-6.
[2]王明岐,薛永祥,赵洋,等.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的原因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20):371,373.
[3]田建民,孟俊杰.我国现行粮食安全政策绩效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0(3):11-15.
[4]盛逖.我国粮食补贴绩效评价及对策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5):136-141.
2014-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