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戏曲文化传承发展体系

2015-04-24 06:43
北京观察 2015年11期
关键词:戏曲人才传统

文 周 龙

作者系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共戏曲学院副教授

北京是享誉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3000 多年的建城史和850 多年的建都史,积淀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北京文化是人民的血脉和精神家园,是城市发展进步的灵魂。北京文化中心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优秀传统文化又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戏曲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遍布全国各地,千年来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是真正凝聚着人民智慧结晶的文化,长期以来滋养着人们精神与心灵。无论是在生、旦、净、丑的艺术形象中,还是在唱、念、做、打的艺术表现上都蕴含着对仁、义、礼、智、信的传承,对仁爱孝悌、谦和好礼、克己奉公、舍生取义、勤俭廉正的歌颂,对诚信、正直、忠贞、助人为乐、与人为善、不向邪恶势力妥协的赞美。

近年来,国家的一些政策出台对戏曲的建设无论是在精神上还是在财力上都给予了莫大的鼓舞和支持,但真正领会好精神把这一工作落实好还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戏曲是口头非物质文化,对这一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应该说人是最重要的。要让我们这一优秀的戏剧文化得以很好地传承与发展,必须建立一个完整的传承体系作保障,不然就会一点点地遗失丢尽。(戏曲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统计有三百多个剧种,现在上演的也就几十种,很多剧种不断失传消亡。有的剧种濒临消亡边缘,仅存一点火种,如天下第一团福建省的梨园戏、山东省的柳子戏、北京曲剧等,他们人才不济,青黄不接,如果不加以很好地保护和支持,类似这样的剧种若干年后很可能再难见于舞台。)那么构建好戏曲艺术的传承体系就是对“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最好支撑。一个个文化体系架构汇集一起,就支撑或形成了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

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应在这方面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在构建戏曲艺术传承体系中我认为有几点重要因素值得思考。

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戏曲院校

从大的方面来说,良好的环境需要社会与人民的共同努力。从人才成长的方面来说,学校是培育人才的重要阵营,学校在这中间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环境决定着人才的优劣,那么,如何打造良好的环境,应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入手。在全国专门培养戏曲艺术人才的学校很少,有本科层次教育的高等院校屈指可数。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戏曲艺术,具有中专、本科、研究生各教育层次传承体系最完备的就中国戏曲学院一所学校,因此该校肩负着历史的重任,在全国还应建设几所类似的戏曲院校,以此扩大丰富戏曲人才的培养,从根本上提高戏曲人才的整体素质。现在很多艺术院校打着培养传统戏曲人才的旗号,沽名钓誉抢占资源,有的综合类大学也办个戏曲表演的本科班,发个本科文凭,实际上是不具备人才培养的条件,这是对传承戏曲艺术的一种破坏,是不可取的。当前,应对现有的戏曲艺术院校要进一步加大投入,要进行规范,加强内涵建设,要狠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以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为目标。以中国戏曲学院人才培养为例,就是要以专业建设为核心、以师资队伍为支撑、进一步推进完善“教学、实践、科研、创作”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不断地改革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以实践教学为主线,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实践平台,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重视理论教学,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加强教育教学研究,不断创作出新戏,培养出“新角”,把“出人出戏”提升到战略位置上来。

拥有一批高水平戏曲教师队伍

戏曲艺术是几千年中华文明的积淀,是中华民族世代劳动人民所创造的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那么这一口头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就是要靠人“身口相授”来完成,通过人的“身口相授”是戏曲艺术传承的重要手段。因此,作为传承者——老师是这一传承过程中的灵魂,戏曲艺术千百年来就是靠一代代人薪火相传来进行延续的。

传承最重要的任务莫过于“教”与“学”,教是前提,学要建立在教的基础之上。因此“教”是传承工作的重中之重。戏曲表演艺术教授有其独特的方式和手段,从授课的形式来讲,贯穿整个教戏的过程要有一般性传授知识的特性——讲解、引导、启发、点拨、解惑等方式,更是离不开最主要的一种传授手段——既“唱、念、做、舞、打”的一字一句、一招一式、一神一态的表演示范,可以说这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过程。而学生是通过观、听、习、悟的方法进行学习的,这是一个“由外而内”的过程。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教师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不仅要讲好,更要示范做好,虽然每一位教师所教授的剧目都已熟练掌握,但在面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基础条件、不同天资悟性的学生时,所实施的教学方案是不一样的,因材施教在这里得以充分体现。所以,教戏的老师在教学活动中,所进行的课堂准备不仅要把所讲的戏文戏理准备好,还要自己身体力行地进行唱、念、做、舞、打的演练,并针对每一位学生条件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只有这样所传承教授的剧目才能“精准地道”,课堂教学的举手投足示范才能准确到位,学生的学习收益才能收获最大。所以说教师的水平、能力直接影响决定着传承的质量。因此,拥有一批高素质戏曲教师队伍是整个传承体系中的关键所在,是培养高素质戏曲艺术人才的前提和保障。

建立良好的选拔机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真正做到既要把握普遍性规律,又要遵循特殊性规律,培养一名戏曲表演艺术人才在选才、育才、出才方面有其独特的规律。

戏曲表演人才的学习录用——招生考试是整个育才过程中最重要的门槛,它不是一般的“考”而是“选”,不是任何人想学就能学好的,不是简单地考,而是需要通过观其形,测其力,度其智的一种遴选。戏曲演员对其声音、身体、体能、悟性有其严格的要求,没有良好的嗓音条件、协调灵活的四肢很难成为一名好演员,没有一定的体能气力很难胜任唱、念、做、舞、打繁重的技术技巧表演,没有艺术悟性很难创造刻画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有人说“学戏”吃苦就行,有人说靠条件有“本钱”就行,也有人说主要靠“天资”,我认为三者缺一不可,不然很难达到艺术的高点,都会留下难以弥补的缺憾。我们看到的梅、尚、程、荀四大名旦艺术大师身上都具有这种良好的天资、毅力、品质。因此,无论是对既将入门开始学习戏曲表演的中专教育,还是达到高级阶段的本科教育以及进入高端阶段的研究生教育,建立选拔培养高质量戏曲人才的良好机制是保证育才、出才的最关键最重要的环节。

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家级剧院团

人才重在培养,更需实践锻造,院团是使人才发光的最直接平台。如果说院校是培养戏曲人才的“摇篮”,那么院团就是培育艺术大师的“摇篮”。演员要通过剧团这个平台不断地演出、创作新剧锻造提升自身的艺术水平,在舞台上要不断地演出好的剧目创作新形象才能被观众喜爱承认,艺术家与艺术大师的称号是观众所赋予的,观众的认可是演员最高的荣誉。

育才是学校的任务,出“角”就是剧团的使命。戏曲演员踏入剧团大门的那一刻,就如同田径运动员站在起跑线一般,舞台的搭建如同运动场跑道的铺设,质量的高低决定着运动员水平的发挥,具有高水平的国家级院剧团是促进戏曲演员尽快成才成“角”最为重要的平台之一。

培养一批高端戏曲创作人才

勇于探索、实验、创新,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二者辩证统一。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正是有着海纳百川的胸怀,才有了绚烂多姿的文化景象。戏曲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在形成之初,也是同样遵循了吸收、借鉴的原则,集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门类的优点,加以吸收、创造才有了今天戏曲艺术的辉煌。

一提到戏曲舞台大多数人也总是认为演出的就是传统剧目。的确,戏曲有着浩如烟海的经典剧目,经典的唱段,经典的人物形象,这些让人耳熟能详、脍炙人口,一代代传唱不朽。实际上,在这个传唱延绵的艺术长河中,在继承传统的过程中也有一些剧目被淘汰,每个时期也都会涌现出一些杰出的艺术家创作新剧、创造新形象,向戏曲这个艺术宝库不断地融入新的血液。《穆桂英挂帅》《锁麟囊》《赤桑镇》《白蛇传》《杨门女将》等一大批作品都是当代创作的新戏,备受观众的喜爱和欢迎,现已成为传唱的经典传统剧目。由此不难看出传统的继承与不断创作出符合时代审美情趣的新剧是戏曲艺术本身的生态规律,二者相辅相成才能不断促进和推动戏曲艺术向前发展。戏曲的传承发展离不开人、离不开戏,一出好的新剧目,更是离不开编、导、表、音、美各专业领域的人才。因此,建设一批高端戏曲创作人才群,将在戏曲艺术的传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建设高水平的戏曲理论研究队伍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炼,不断丰富理论研究,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戏曲艺术需要总结凝练,形成自身的艺术体系。戏曲的舞台是以表演为中心的,不仅注重普遍性的史论研究,更要加强唱、念、做、舞、打技艺技巧等表演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加强戏曲教育人才培养的研究,对其最根本最本质的问题进行探究。因此,建构完备的戏曲表演理论体系需要建设一支有学有术高水平的戏曲理论研究队伍。

年轻观众的缺乏是制约戏曲发展的大问题

建设戏曲文化艺术推广、传播队伍

中国要更多地了解世界文化,也要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我们要让世界知道汤显祖与莎士比亚同样伟大。

当下,无论走出去还是在国内,我们说的“别人家的东西”较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习吸收优秀先进的文化非常重要,但自身优秀的文化更要发扬光大。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面对这种形势,我们更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大力宣传、推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建设一支强有力的戏曲文化艺术推广、传播队伍,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培养广泛的戏曲观众群

欣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戏曲艺术,需要一个了解认知的过程。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世界的未来,优秀的戏曲名剧名曲进校园入课本,既是培养熏陶青少年儿童国剧的兴趣,更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习、熏、悟、化是学习戏曲艺术的“四字真经”。其中熏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经典唱段的传唱、优秀剧目的展演、英雄人物的功绩均能对孩子的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

当下,戏曲艺术缺乏年轻观众也是制约发展的一大问题。其实,观众与演员的成长是同步的,广泛的戏曲观众群是需要有意识地培养。不论是学生、白领或者商家、工人,都可以成为我们“宣传”的对象,使戏曲艺术特有的“雅俗共赏”回归到他的本质上来。

培育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风尚

崇洋——崇尚先进科学、文化,不媚外——有一些人认为外来的就是好的。就像一些人看歌剧,不懂装懂摆样装高雅,总认为“舶来品”就是先进的就是好的,这与我们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缺失有直接关系。殊不知在戏曲的“生、旦、净、丑”的艺术形象中,在“唱、念、做、舞、打”的艺术表现中无不体现着忠、孝、廉、爱、仁、义、礼、智、信这些优良的人文美德,这些都是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良好美德。我们要大力培育这样一种良好的社会风尚,要让我们的子孙葆有这样品德,要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猜你喜欢
戏曲人才传统
人才云
戏曲从哪里来
《广西戏曲》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