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莉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情感是获取知识的土壤和动力”,而布鲁姆则认为情感是影响教育过程的三大动力之一。在语言教学中,情感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情、感觉、情绪和态度等。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心理体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策略和文化等素养的综合发展。”新课程不仅首次把情感态度确定为英语课程目标之一,还明确指出情感态度是学生学习和发展中至关重要的因素。教师在良好的心境下思维敏捷,思路开阔,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缓和学生的紧张情绪,使师生关系融洽自然。因此,如何更好地实施高中英语情感教学,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就成了高中英语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个课题。
【关键词】高中英语 情感教育
一、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
心理学中,动机通常指人们为了满足某种愿望所做出的努力。在英语学习中,只有明确学习动机和学习方向,才能充分调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很多学生不明白英语学习的目的,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无上进心及竞争意识,这样会极大地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在英语教学中,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必须首先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兴趣、思维和价值观等方面出发,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了解英语在社会生活及国际国内各个方面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
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也认为,兴趣是一种力求探究某种事物,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这意味着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习兴趣越浓,学习效果就越好。要想使学生对英语深感兴趣,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情感的作用及功能,巧妙地组织教学。可以多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枯燥的语言转变成生动丰富,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同时注重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情感状态,体验学习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此外,还应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异同,体验不同的文化背景,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使学生在愉快的情景中学习。
三、营造自由、宽松、和谐的情感氛围
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发展个性的平台。教师要善于表达积极情感,用信任的目光、和蔼的语言和亲切的手势给予学生热情鼓励和引导,做到不指责,不训斥,不目中无人。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表达出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消除师生之间的情感障碍。此外,在日常生活中要不断地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用一种温柔的眼神、会意的微笑及贴心的问候,让学生感受到师生之间融洽和谐的氛围。对于学习中有困难,基础薄弱的学生多给予鼓励,从而激发他们积极的上进心和求知欲,增强学习的勇气,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例如:当学生回答问题紧张时,可以采用激励的方式:“Please dont be shy!” 当回答正确时可给予肯定性的语言:“Great!” “Excellent”,“You did a very good job!” 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可运用“Try again,you can do it !”“Believe yourself”,“Take it easy.”等。
四、创设教学情景,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
在英语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学生只有对教师及英语学习和文化有积极的情感时,才能保持学习英语的动力。例如在上第一节课时,可以给予学生很多新鲜事物及教学用语。Well done! Excellent! Good job!这些课堂用语给学生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为今后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在课堂中可以进行各种活动,创设真实的课堂场景,例如辩论,讨论,小组活动,教学竞赛等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各种教学活动,从而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良好的心理和情感因素,为形成全面的英语学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情感因素在英语教学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只有关注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英语学习的动力,增强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及积极性,消除消极情绪,才能更好地在英语学习中提高综合运用能力,同时也为今后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梁仪.英语教学法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2]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王初明.应用心理语言学[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4]张学仪.试论英语教学中情感教学的原则和策略[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4.
[5]项茂英.情感因素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理论与实证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3).
[6]宋歌.论情感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向导, 2012(2).
[7]戴家妹.浅探高中英语实施情感教学的策略[J].中学生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