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内外碳纤维企业的感知与思考

2015-04-23 10:57韩淑敏
新材料产业 2015年5期
关键词:三菱碳纤维复合材料

韩淑敏

自从2001年进入碳纤维行业以来,笔者作为碳纤维行业从业者的一员,在与碳纤维企业不断的接触中,感受和认识着这个行业。在此,笔者以一个参与者来分享自己近期接触国外、国内碳纤维企业以及业界的见闻与心得,以便让大家从一个独特的角度了解国内外碳纤维行业现状。

一、国外碳纤维企业及相关行业见闻

1.三菱化学、东邦、东丽印象

日本的三菱化学株式会社(以下简称“三菱化学”)、东邦化学工业株式会社(以下简称“东邦”)、东丽株式会社(以下简称“东丽”)3家企业都历史悠久,各自有着不同的企业文化,但都有着共同的特点——坚持信念和创新意识。

三菱化学的办公楼紧挨着日本皇宫,位置佳、规模大、很气派。负责碳纤维业务的三菱丽阳株式会社是三菱化学的子公司。在三菱化学阔大的展览室中,碳纤维在整个展室非常不起眼,几乎可以一笔带过,不过有很多新材料让人眼花缭乱。

走进东邦的办公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台制作非常精美的碳纤维汽车。东邦的工作人员介绍说,东邦碳纤维在汽车上的应用技术已经很成熟,但东邦的碳纤维汽车目前还没有量产,其原因是成本太高。在三菱化学、东邦、东丽这3家公司中,东邦碳纤维无论是产能还是品质都排在第2名,在中国的销售策略也与众不同,但芳纶纤维却是3家中做得最好的。此次拜访中,笔者见到了东邦新上任的销售部长,他很有智慧和领导力,相信东邦未来的销售策略一定会有很大的改变。

笔者此番日本之行,通过东丽业务员一周的全程陪同,笔者更加明白了为什么东丽碳纤维能做到全球第1。技术水平高不是东丽碳纤维全球第1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他们可怕的企业文化。在去拜访东丽的途中,东丽的部长说他们公司很小,比三菱化学差多了。但当走进东丽公司时,笔者的震撼无法用语言来描述。每一个小的细节都能看出东丽的用心,每一种产品都像是艺术品,而不是工业品。让人感觉东丽做的是奢侈品。每一个员工都以公司为荣,他们的那种自豪感写在脸上、发自内心。

几天的参观考察,让笔者感觉3家公司的员工很努力、谦逊,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很强。这种文化经过多年的沉淀和积累,使得企业能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赋与灵魂的产品是有生命力的。也许,这就是日本碳纤维强大的核心竞争力。

2. 法国复合材料展印象及其他

法国复合材料展在业界非常“高大上”。法国复合材料展主要面向欧洲国家,比上海复合材料展规模更大。我国很多涉及外贸的企业参加了法国复合材料展,其中来自江苏省的参展商最多,日本、韩国和台湾也有不少企业参展。相比玻璃纤维,碳纤维相关应用在法国复合材料展上的展出更多。法国复合材料展上展出了很多碳纤维汽车,宝马I8、奥迪R8等都有亮相。看得出碳纤维在汽车结构件上的应用已经不再是概念,在欧洲已经走向街头,笔者在瑞士就曾看到过全面改装的碳纤维兰博基尼。目前,汽车行业以及投资商都在关注汽车轻量化问题,碳纤维在汽车领域的应用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不过,笔者认为,受成本和制造工艺的影响,我国汽车产业大规模使用碳纤维尚需时日。

另外,在参观欧洲的手表专卖店的过程中,笔者感触良多。业务员说得最多的不是价格有多低、销量有多大,而是品牌的起源、制作的过程,比如是由80多岁的老工匠耗时几年打造而成等等。实际上,他们也无非是要把一块手表的价格卖到最高。这不禁让笔者反思国内企业。国内碳纤维企业,包括笔者所在的山东江山纤维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山科技”),其所谓的市场占有率,不都是在价格低、数量大的基础上实现的吗?一味如此下去,不就是低端的反复制造、盲目地前行?这种只顾低头赶路不抬头看方向的做法,很有可能把企业带入一个死循环。作为一个公司的总经理,笔者感到了压力和责任:一定从自身做起,调整思路,带领团队为为我国碳纤维、我国制造业尽一份心,出一点绵薄之力。

通过拜访日本的碳纤维典型企业——三菱化学、东邦、东丽,以及参观法国复合材料展,纵观整个碳纤维产业链,笔者认为,无论是从原丝、中间材料还是最终应用,我国跟国际先进水平都有很大差距。但笔者相信,只要我国碳纤维的从业者都能踏踏实实工作,我国的碳纤维产业就会一天比一天更有进步。

二、对国内碳纤维行业的体会

1.參观中复神鹰有感

2012年,笔者初次参观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复神鹰”)时,首先看到的是大片盐碱地上长满了低矮的芦苇,荒凉而没有生气。最近,再次来访,这里已经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现代化工厂:一排排车间规划整齐,绿化的工程师们正忙着给花草树木浇水,宏大的碳化生产线集合了碳纤维行业设备制造国际先进技术。笔者不禁想起一位令人颇为尊敬的行业前辈,当时他为了解决炉温不稳定的难题已经连续几天吃住在生产一线、几个月来没有回过家,他眼睛里布满血丝,眼窝深陷,但跟大家介绍到他所热爱的碳纤维,他依然精神矍铄、滔滔不绝。正是因为有他和他们这种不惧任何困难的精神,才会让我国碳纤维一直走到了今天。这让笔者想起了一句话,“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此,笔者呼吁大家,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因为,我们是拓荒者,我们肩负着国家和民族重任!

2. 实践出真知,踏实前行

买来先进的设备就可以生产出优秀的产品吗?肯定不行。只有不断生产、摸索经验,才能找到符合实际的解决办法。笔者有幸参观过阿克萨集团(aksa)和国内几家碳纤维厂商的车间,也知道了哈博、利兹乐、萨姆等设备供应商。国内很多碳纤维企业都有aksa的设备,同样的设备为什么各家生产的产品品质差异会那么大?规模化连续生产是最大的原因。很多国内的厂商设备很少开工,却一直在发布扩产和成功生产出T800的新闻。每每听到这些都很无奈。坦白地讲,笔者也希望用国产碳纤维,可即使是T300的碳纤维,国内又有几家企业能够真正稳定保质保量地供应?

在不断实践、摸索经验方面,笔者别有感受。由于一直找不到东丽补强布使用的纬纱热熔丝,相关项目只能遗憾地宣告落马。笔者开始想一个问题:纬纱的作用就是固定碳纤维,让经纱整齐排列保持碳布成型。只要解决这个问题,不一定需要跟东丽同样的材料。笔者找到卖热熔胶的厂家,通过几次沟通后,自己动手反复试制,最后终于工业化。目前,经过国内编织布厂家的努力,进口建筑布几乎退出中国土木建筑市场。所以,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不是技术一定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关键是先把产品做出来,不断应用、不断改进,技术才会有所提高,从而也逐渐缩小了跟先进水平的差距。所以,碳纤维也不是一定要做到T1000,把目标设定的太高往往会欲速则不达。众所周知,东丽复材是唯一能满足波音需要的厂家。但东丽从来没有放弃过体育用品这个成熟但竞争激烈的市场。所以,做事一定要脚踏实地,坚决不能好高骛远。

3.专心专一、整合资源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由最初的自我规划设计、自我制造设备,到生产出产品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企业应通过实际生产,摸索最适合、最先进的碳纤维生产设备及生产工艺,实现产品升级换代将指日可待。回想江山科技的发展历程,每一次品质的大提升都离不开设备的更新换代。从最早的有梭织机到最适合生产单向碳纤维布的Sl400,让“鑫硕”碳布享誉大江南北;从国产的预浸布设备可以做到满足一般产品质量要求,到引进国外精密设备生产出完全可以于世界接轨的优质产品,让“方时”牌预浸布为国内外客商接受,这一切均得益于最佳的工作理念及设备的更新换代!可以说,设备更新是产品升级换代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当看到中复神鹰全新的进口生产线时,笔者备感敬仰,同时也明白:没有一个企业或个人是全能的,只有专心专一、整合资源才可以走得更远。

4.分工明确、紧密合作

从碳纤维原丝、碳化等上游,到织物、预浸料等中间材料,再到下游的碳纤维制品,才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所谓“术業有专攻”,不同的企业应该发辉各自的优势,集中精力把优势产品做的极致。上下通吃、只追求短期利益没有长远规划和坚持,这种做法不会长久。没有分工、没有目标如同一盘散沙无法筑成大厦,这样的行业并不健康。碳纤维行业的不少企业家也表示,上下游碳纤维企业要并肩向前、共谋发展。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辈当上下求索!对于梦幻材料碳纤维,笔者所做的事情确实微不足道。希望通过笔者眼中国内外碳纤维企业的感受与认识,传播正能量,让我国的碳纤维人携起手来,共同实现碳纤维的中国梦!

猜你喜欢
三菱碳纤维复合材料
型砂压力传递在复合材料成型中的应用研究
从国产碳纤维的处境谈碳纤维“全产业链”
“碳痴”张国良: 攀上碳纤维的珠穆朗玛峰
“碳痴”张国良:攀上碳纤维的珠穆朗玛峰
一扫沉寂
豪赌碳纤维,宝马是认真的么?
三菱重工或将再次放弃豪华邮轮建造业务
中国复合材料市场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陶瓷基复合材料材料、建模和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