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英汉谚语互译策略

2015-04-23 07:18常倩倩
校园英语·中旬 2015年3期
关键词:谚语翻译策略跨文化交际

常倩倩

【摘要】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一种方式,是源语文化到目的语文化的一种转变。在翻译中如何实现文化内涵从源语到目标语的转换成为判断译文成功与否的一条重要标准。在一定程度上,翻译者对文化策略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文化内涵的表达效果。谚语是一个民族语言与文化的沉淀与结晶。英汉谚语的互译不仅要考虑语言的转换,同时也要考虑文化的转换。归化和异化是文化翻译中两个重要的概念。本文旨在研究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英汉谚语互译策略——归化与异化,何为主,何为辅的问题。翻译者在英汉谚语互译中应将异化作为主要翻译策略,它不仅能够传递源语的文化情调,而且能够扩展目的语语言的表达。然而,归化在英汉谚语互译中能很好地起到补充作用。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谚语 翻译策略

本文旨在研究英汉谚语互译中的文化策略,为其找到一种解决方式。总体而言,语言与文化是紧密相关的,而谚语是包含文化因素的语言形式,一个国家中几乎所有文化信息都可以在谚语中找到。谚语翻译不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也是文化之间的相互转换,在英汉谚语中既存在文化差异性,也有文化相似性。所以,译者为了使译文在文化层面能够恰当合适,就需要采用有效的翻译策略。归化和异化是文化翻译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的理论自然地被运用到文化移植过程中。

一、英汉谚语文化特征的比较

1.谚语的定义。谚语是一个国家语言和文化发展的成果。 对谚语做如下定义:“谚语是日常生活中简短的言语,能够很明显地表达一些真理或相似的经验”谚语有很多的定义,本文简单地归纳了它的特征:表述普遍的真理、相似的经验或者建议,精确的,简单的,经常带有生动的图像,常常来源于古老的传说。

2.英汉谚语的文化特征。从语言学角度来说,英汉谚语存在着某些相同的语言特征。两者都采用精确的、简单的和生动的语言符号,图像带有喻意性,结构完整,韵律和谐平衡。比如,(1) Walls have ears.隔墙有耳。(2) Barking dogs do not bite.吠犬不咬人。(3) Like father,like son.有其父,必有其子。(4) 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血浓于水。(5) Misfortunes never come singly.祸不单行。

然而,英汉谚语的最大区别是异国文化的表达。比如,英国人说“God helps the sailor,but he must rows.” “Living without an aim is like sailing without a compass.”而中国人则说“七十二行,庄稼人头一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仰面求人,不如扑面求土”,汉语的这种表达是为了展示农业在中国是很重要的,以及中国农民对生活的理解。“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在中国人民心中是很普遍的一种表达不同的人有不同爱好和观点的说法,因为“萝卜”“白菜”在中国是很常见的蔬菜。但是英国人也许会用另外两个不同的事物“apple”和“onion”来表达“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opinions,some like apples and some like onions.”另外汉语说“近水楼台先得月”,而英语却表达为 “A bakers wife may bite of a bun,a brewers wife may bite of a tun”。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英汉谚语之间存在着很大的文化差异。因此,译者需要同时译出谚语的信息和其独特的意象,对谚语翻译中文化差异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译者对文化策略的选择。

二、翻译的文化策略:异化和归化

1.归化和异化的定义。意大利学者Lawrence Venuti 。首次提到“归化法”和“异化法”。他指出归化是采用简单流利的语言形式来降低外国文本对目的语读者陌生感的一种翻译策略;异化是吸收外国文化,打破目的语习俗的一种翻译策略。

2.英汉谚语翻译中异化的趋势。(1)谚语翻译的目的。为了让目的语读者对源语语言和文化传递的意思有个清晰的理解,我们得出以下结论:译者应该主要采用异化翻译策略,辅以归化翻译策略。尽管采用归化策略不会为读者理解源语语言设置任何障碍,但它本身会导致源语语言文化的丢失,不能精妙地表达源语语言文化的内涵意义。而采用异化翻译策略可以使译文达到语言形式和文化内涵意义的兼顾,促使不同国家之间文化的交流。(2)异化翻译策略的优势。异化翻译策略相比归化翻译策略在传达源语语言异国情调时有较多的优势,包括:1)忠于源语言。在翻译标准中“信”一直是很长时间的焦点,国内外很多翻译理论家都强调了它的重要性。清朝时期,严复提出了著名的翻译三原则“信”、“达”、“雅”;英国翻译理论家Alexander Fraser Tytler指出“信”是翻译标准的核心。在翻译带有文化内涵意义的谚语时,一篇好的译文不仅仅忠实于语义方面的传达,而且要忠实于源语言文化情调的传达。2)丰富目的语语言和促进文化间的交流。通过从其他文化中吸收更多的有益信息和文化特征,丰富了目的语语言和文化。汉语中已经采用了很多的英式谚语,丰富了汉语文化。而且这些谚语已经被中国读者广泛接纳,频繁地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比如:(6) Have God have all.心中有上帝,就会有一切。(7)He laughs best who laughs last.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8) 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 9) Knowledge is power.知识就是力量。

另一方面,其他国家的人们已经意识到汉语文化的价值,试图吸收汉语的精髓,已经有吸收汉语文化的趋势。比如(10)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o not undo others what you dont want others to do to you).(11) “勿缘木求鱼” (Do not climb a tree to look for a fish.) 外国人能够理解爬树去寻找一条鱼是非常愚蠢,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3.谚语翻译中归化策略的巨限性。谚语是一个国家语言和文化的结晶,它们常常带有独特的传统、习俗、地理环境、宗教和生活方式。采用归化翻译策略,一些目的语中的情感色彩就会加入到源语谚语中,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源语言的内涵意义。异化的目的是让目的语读者理解交际所传达的信息,然而,如果异化在传达交际信息时产生了误解,这时就要采用归化策略来保证源语文本的正确理解。奈达的读者反应理论解释到最好的译文是能够在目的语读者中产生和源语读者相同的理解,所以,归化翻译策略在英汉谚语互译翻译策略选择上是补充策略。

总结全文,我们了解到归化和异化是翻译的两大文化策略。尽管对两者的讨论一直存在争议,本文的观点是如果可能,在不影响译文理解表达情况下,异化策略应是首选,能够保持原文本的文化特色。为了使译文自然流畅,可以采用归化策略,但前提是不能够损坏源语的文化特色。

参考文献:

[1]M.Gerard.Websters Dictionary of American English[Z].New York: Random House, Inc,1997.

[2]Venuti, Lawrence.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3]Tytler, Alexander Fraser.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7.

猜你喜欢
谚语翻译策略跨文化交际
说说谚语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原则与策略研究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的探究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
谚语趣画(一)
24节气